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距今4300年~3800年。遗址面积达425万平方米,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文化区域内出土和民间收藏的玉器超过6000件,超过同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玉器的总和。 ![]() 石峁文化SSY122玉人头像,近乳白色,玉面圆润光滑,有蜡质光泽,色泽柔和淡雅,局部因长期埋藏有褐色浸斑。高4.5厘米、宽4.1厘米,厚0.5厘米。片状,以浅浮雕和阴线雕刻相结合,呈侧面剪影式双面形象。头像面容安详,神态自然,圆脸,腮帮微鼓,五官简明而形象。 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或小冠,鹰钩鼻,口外凸而微张,似微笑状,正反两面各有一只橄榄形无珠大眼,大耳突出于脑后,下颌微收,其下为细短颈。面颊正中还钻有一圆孔,为单面钻孔,可能系佩戴所用。双目为橄榄形,阴线雕刻,刀痕明显,线条流畅,有眼无珠,显得较为夸张。整个玉人头雕像造型逼真,生动传神,是史前发现的罕见人形雕像之一。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 ![]() 民间收藏的玉人头像,软玉质,微黄。方脸、鹰钩鼻、橄榄形大眼、鼓腮、凸耳束髻、面颊穿孔。其整体造型、尺寸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玉人头像极为相似。 ![]()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峁文化玉牙璋,软玉质,玉已受沁为黑褐色。长27.4厘米,最宽5.7厘米,最厚0.7厘米。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近刃部打磨内凹。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 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的SSY15玉牙璋,软玉质,有水蚀斑垢,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可见其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 玉牙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周礼·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牙璋近30件,是山东龙山文化玉牙璋西传黄河中上游地区时代最早的实物。目前学界公认的玉牙璋产生与传播的路线是:山东龙山文化---陕西神木石峁(中原龙山文化)---(陕甘齐家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郑州二里冈(商)---四川广汉三星堆(晚商)---香港、越南。 ![]() 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牙璧,白玉质,有褐色沁。直径15.8厘米。扁平近似椭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有不规则齿牙。玉质莹润,沁色自然,造型独特。 ![]() 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的SSY42\SSY43玉牙璧,玉髓质,呈晶亮的乳白色,有玻璃质的透明感,杂有红色、黄色晕彩。环状,周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距相等,SSY43齿间有缺刻。 ![]() 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牙璧,青玉质,有白、黄色沁。直径13.5厘米。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一面斜坡状,另一面平整,有刃感。边缘有不规则形的齿牙。玉质温润,沁色自然,深入肌里。 石峁遗址的发现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亦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对进一步理解“古玉器---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