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篇文章,共1760字 作者:丁十二 说起陶渊明,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戴建业老师所描述的“种个鬼田”的糟老头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能想到的是那个箪瓢屡空、短褐穿结却嗜酒如命、期在必醉的老先生。 的确,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和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等人比起来,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倒不是说他的诗文比前面那些人好多少,也不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最主要的是在于他是真的喜欢和享受隐逸的生活。 我们前面写到很多诗人求隐,他不是真的想归隐,他只是求仕不得而产生了归隐的心,他的内心是不能真正享受隐逸生活的,所以他们才会很痛苦,甚至像孟浩然最后陷入了求隐也不得、求仕也不得的夹缝中。 但陶渊明不是这样的,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马上辞官不做了,而且他是真的能享受这种山水田园生活的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种对山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渗透在陶渊明笔下的众多诗词中,对于尘网的羁绊束缚,他就像身处樊笼一般。但有的鸟是注定无法被禁锢的,他向往的是更自由更广阔的天空。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在上京里的老家。义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当时作者46岁。 在移居南村不久,陶渊明便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其中《移居》就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我们一起来读。
这首诗可能不如《饮酒》、《归园田居》等出名,在陶渊明的诗歌中算是比较冷门的,但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却是至理名言,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这首诗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诗人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诗人志趣相投的士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与杜甫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又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恰当地表现出来。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 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真是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 表面看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 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深刻认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如果没有最后两句,整首诗就显得单薄了。说明诗人喜欢的只是登高赋诗,但这些不用隐逸就可以得到。就无法凸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正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由前面生动生活画面的刻画,到这里讲出自己的道理。但这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总结和升华。这个道理诗人既是说给自己的,也是说给其他人的。 诗人知道想要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就必须要有衣食作保证的。正是因为他们共同热爱这山水田园生活,所以他们才能享受闲暇时登高赋诗的乐趣。但那些在官场为了蜗角虚名而勾心斗狠的人永远也不会懂,所以他们永远体会不到这份快乐。 像这种类似说理的诗歌在陶渊明笔下其实还有很多,常见的像“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实也是出自陶渊明笔下。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