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名医学习银屑病治疗经验

 再现红尘111 2022-05-04 发布于江苏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有代表性的红斑、丘疹、鳞屑。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一般多为冬重夏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白疕”、“牛皮癣”、“干癣”、“松皮癣”等范畴。

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皮损可呈局限或广泛分布。我国在 1984 年调查银屑病的患病率为 0.123%[1],但银屑病的患病率在中国各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在 2008 年进行的 6 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结果显示其患病率为 0.47%[2],2017 年进行的西南 4 省市的相关调查,显示患病率为 0.5%[3]。目前本病在治疗上可使用的药物及方法很多,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于控制银屑病病情,维持长期疗效十分重要。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对于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研究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可以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为客观的分型依据和辨证指导。近年来国内对于银屑病的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现将各方面的进展概述如下。

1 银屑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笔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文献中针对“辨证”的中医用词多不具有统一性,如“血热生风证”与“血热证”,“血瘀肌肤证”与“血瘀证”等,不一而足。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证型统一,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探讨。

统观近些年的文献,针对银屑病的辨证,近现代中医各家大多从“血分”认识,最终形成了“从血论治”为基本出发点的辨证思路,确立了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个基本证型[4,5]。通过诊断试验研究,已明确这三个基本证型均可良好区分此证型与非证型的病人[6],这加强了确立这三个证型的客观准确性。此外,随着近现代对于“血分”认识的加深,增加了血虚证的论治。侯绍伟等[7]通过聚类分析的银屑病中医证候研究,归纳出银屑病新的证型———阳虚证。另一方面,银屑病的毒邪致病理论也逐步得到重视,将银屑病的病因发挥为“血热毒邪”与“风热毒邪”。除此之外,也有近现代医家从六淫辨证( 风、火、燥、湿)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冲任失调) 入手进行银屑病的论治[5]

目前学界将银屑病的证型大致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风湿痹阻证等六大基本证型[8],以此对应银屑病的不同类型和阶段的治疗。整体上,基本可以归纳出临床上倾向于将“瘀热血毒”作为银屑病的核心病机进行辨证分型,这有助于中医辨证诊疗银屑病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针对病人个体化的实际情况,疾病的证型也在不断丰富,治疗上也要拓宽思路,不应囿于既有分型。

2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皮肤损害特征表现

皮损的表现既可以反映出疾病当前所处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其内在病因病机,正如《黄帝内经》所云: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谢秀丽[6]通过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针对银屑病三个主要证型进行辨证规范,结果显示: 银屑病处于进行期,具体表现为新发皮损不断出现,颜色鲜红,多呈点滴状,上覆银白色鳞屑,鳞屑多且易脱落,可辨为血热证; 疾病处于静止期,皮损色暗红,多呈斑块状并肥厚,或呈苔藓样变,浸润明显,鳞屑较厚,伴瘙痒,可辨为血瘀证; 疾病处于静止期或退行期,皮损颜色淡红,鳞屑少,皮肤干燥,可辨为血燥证。与《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 2018 版) 》中证型与皮损特征的对应相一致。此外,指南中针对热毒炽盛证( 见于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 、湿热蕴结证( 见于局限性脓疱型) 和风湿痹阻证( 见于关节病型) 也进行了补充描述。

不同证型的银屑病患者外在皮肤的表现各异,因此其皮肤病理亦具有不同特点。王峥嵘[9]针对不同证型的皮损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血热证主要以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充血、Munro 微脓肿及真皮乳头上顶三种特征为主; 血燥证则主要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充血三种特征为主; 血瘀证主要以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充血、Munro 微脓肿及角化不全三种特征为主。这提示银屑病的皮损病理与证型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3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地域分布差异

研究银屑病中医证候与地域差异的联系,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银屑病患者的针对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有学者[10]针对北京中医名家银屑病辨证思路演变的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发现其辨证以血燥证、血瘀证、血热证为主,这 3 个证型在远北京地区远领先于其他证型的出现频率。宋彩芳等[11]针对河南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389 例进行临床分析,发现其证型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阳虚外寒证寒包火证风热蕴毒入血证肝经郁热证、湿热内蕴化火证、血虚血瘀证、积热入血证、血热血燥证、血虚血燥证。李隽等[12]针对华中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发现血瘀证、血燥证、血热证、血热血瘀证、血热血燥证、血瘀血燥证这六种证候共占总病例的 91%,是银屑病的主要证候。文谦等[13]通过对 1 074例新疆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脾虚湿盛证占 44%,占主导地位。

4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体质关系

不同的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等方面均起着重要影响。银屑病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学者对于本病在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相关研究表明,平和质银屑病患者多为血燥型,皮损症状较轻,患处面积较小。湿热、气郁质的患者多为血热型,患处面积较大[14],这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5]。血瘀证多为平和质的主要表现,血燥证则是大部分气虚者的临床表现。银屑病患者中发病较少的体质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但其一旦发病一般病情较重。杜鑫[16]针对成都地区顽固性寻常型银屑病进行调查,发现分布最多的血虚风燥证患者阳虚质居多平和质次之; 瘀滞肌肤证则是平和体质居多,其次为湿热质; 血热内蕴证以阴虚体质居多; 湿毒蕴阻证则以平和质和特禀质居多。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在血瘀肌肤证中瘀血质为易感体质,血虚风燥证的易感体质为气虚质,湿热蕴肤证为湿热质和痰湿质,风湿阻络证及火毒炽盛证为痰湿质。血热风燥证型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湿热蕴积证型与湿热质、痰湿质呈正相关,风湿阻络证型与痰湿质呈正相关[17,18]。以上分析结果均提示银屑病的证型与体质具有一定相关性。

5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

归纳总结银屑病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的关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冰[19]总结既往银屑病医案诊治规律,发现治疗的核心用药中除了清热、凉血、解毒等药物外,顾护脾胃之药也占据重要作用。同时总结出银屑病的内服药物中最常出现的 4 首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汤、萆薢渗湿汤、桃红四物汤、清瘟败毒饮等,归纳出 5种额外的隐含方剂,即: 凉血解毒汤( 治疗银屑病血热及瘀毒型) 、苓桂术甘汤( 治疗脾胃虚弱型) 、五味消毒饮、当归饮子( 养血润肤止痒) 、清胃散( 胃火上攻) 。此外,发掘患者疾病的病机与用药关联: 阴虚证用药以生地、赤芍、玄参、丹皮为主;血虚证为鸡血藤、当归、丹参、甘草; 瘀毒证为丹参、紫草; 湿热证为赤芍、紫草、丹参、当归、土茯苓、板蓝根; 血热证为赤芍、生地、丹皮。姜春燕等[20]探索银屑病血热证的中药用药规律,发现排在前 5 位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中草药依次为生地黄、青黛、土茯苓、茯苓、丹参; 青黛是最常与其他中草药配伍治疗,体现了复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配伍核心。钟启福[2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银屑病验方经验,总结归纳后得出银屑病在治疗用药上多以生地、赤芍、丹皮、紫草清热凉血; 土茯苓、金银花清热解毒; 丹参活血化瘀; 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另外,甘草、当归补虚类功效的药物用药频次也较高。以上这些用药符合银屑病“从血论治”的规律。在药物与作用的关联方面,钟氏发现与滋阴、清热及清血毒关联有较高置信度的药物是生地黄; 与活血、化瘀、养血、祛风相关联的药物是当归; 蜈蚣与通络、柴胡与疏肝健脾、水牛角与疏肝解郁、麻黄与温阳散寒、牛膝与镇肝熄风、党参与止痒关联。反映出不同药物在组方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6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发病机制关系

通过采集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银屑病的认识,探究银屑病不同证型与发病机制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6.1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关系

角蛋白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蛋白质,角蛋白 16( K16) 在正常人皮肤中仅表达在掌趾角化处,但在银屑病表皮中可明显发现 K16 表达的上调[22]。汤爱珍[23]通过探索在银屑病皮损周围皮肤中 K16表达的差异,发现在皮损边缘处,K16 会随皮损持续时间的延长( 即从血热证过渡到血燥证,再到血瘀证的过程) ,其在表皮全层表达的层次会越来越接近角质层。具体表现为: K16 在血热证患者皮损边缘区域基底层上 2~3 层表达; 在血燥证患者的基底层上 4~5 层弱表达,2~3 层强表达; 在血瘀证患者中则为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表达。这提示银屑病患者的未受累的皮肤已经部分处于过度增生状态,这或许可以解释银屑病为何在疾病进行期( 血热证) 会发生同形反应。

6.2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免疫异常活化关系

银屑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与免疫细胞等各种方面。曾碧君[24]通过比较银屑病免疫因子表达的差异,发现血热内蕴证的银屑病患者中免疫细胞因子 IL-17 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 血虚风燥证患者中 IL-22 水平含量最高,瘀滞肌肤证中则为 IL-23 水平含量最高。在信号通路方面,研究发现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的 JAK/STAT 信号转导通路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提示血热证向血瘀证、血燥证的转变可能与 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的差异有关[25,26]。不同证型的银屑病患者中免疫细胞的表达不同,具体体现在: 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中 CD4+T 细胞的水平较其他细胞明显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27]。此外,也发现血燥证、血瘀证患者与血热证患者相比,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LR) 出现明显降低[28]。

6.3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表观遗传学关系

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对基因的表达和疾病的发生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icroRNA 是基因表达调控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它的异常表达同样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变化在表观遗传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宋晓娟[29]针对 microRNA 进行分析,发现正常人、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热型银屑病患者三者之间的 microRNA 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差异的 microRNA 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吞噬作用、轴突传导等。并与 RAS 信号通路、肿瘤相关通路、ErbB 信号通路、Insulin 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等相关。

6.4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李建红[30]通过数据发掘分析,发现代表银屑病血热证证候特点的 4 种主要差异蛋白为 B7-1/CD80、PDGF-AB、MIP-lb、FGF-9;代表血瘀证证候特点的 6 种主要差异蛋白为Smadl、GRO - a、NCAM - 1 / CD56、IL - 23R、IL - 23、TMEFFl / Tomoregulin - 1。其中血热证的特异性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细胞趋化、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其表达量均出现降低; 代表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增殖的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等生物学过程,呈上调式表达。由此推测出不同证候时机体的免疫失衡状态伴随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通过现代技术探索研究中医证候,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近年来对于银屑病的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从分布规律、皮肤损害特征、地域分布差异、体质、用药规律、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 1) 文献中对于银屑病的证型描述上没有统一,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学术的研究与交流。( 2) 在实验研究方面,往往出现样本含量不足的情况,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总体趋势,其描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对于银屑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可以采用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统计学方法统计大范围的样本数据,对证型分布特点、与之关联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规律。这有利于优化银屑病不同证型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和提升药物疗效。另一方面,“证素”辨证体系是在中医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近年来,“证素”辨证也正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31]。对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深入也将进一步完善这种新的辨证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标准化及现代化进程。

禤国维先生诊治经验

一、治病求因,从血论治

禤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病因虽有风、热、寒、湿、燥及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等因素,但根本是机体阳热偏盛。

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后,极易从阳化热,热蕴体内,郁而化毒,以致热毒壅盛;热毒不解,燔灼营阴,津血受热毒煎熬而运行不畅,日久必致血瘀;若病情迁延,又可耗伤阴液,而致血虚风燥。

可见,本病不同阶段病机变化虽有不同,但均有热、瘀的病机特点。而瘀热皆可生风,故风邪又贯穿疾病全过程。

清热、活血、祛风是主要治法。

银屑病系血热内蕴,郁久化毒,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热毒入里,耗伤津液,瘀滞气血,致血虚、血瘀等证。

禤教授从血论治银屑病,根据不同时期,分血热、血虚、血瘀治疗。

常用基本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板蓝根、大青叶、地肤子、半边莲、白鲜皮各15g,露蜂房、川芎、泽泻、车前草、甘草各10g。

血热加山豆根、生大黄各6g,生地黄、牡丹皮、紫草各15g,赤芍10g,水牛角(先煎)30g;血虚加丹参30g,鸡血藤、玄参各15g,沙参、麦冬各10g;血瘀加丹参、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各10g。

其中血热型多见于疾病进行期,血瘀、血燥多见于静止或消退期。

二、辨病辨证结合

银屑病病因复杂,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代谢障碍、精神创伤有关。

禤教授十分重视患者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断,并重视临床特征,特征不明显则根据皮肤病理明确诊断,再根据银屑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期辨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确定疗程及选用西药,其特色诊疗方法如下。

1. 重视心理疗法,因势利导。

银屑病患者病程长,且易于复发,导致多数患者情绪烦躁,影响治疗。

禤教授在明确诊断后耐心诱导患者端正心态,从中西医不同角度给予解释,鼓励患者以乐观心态坚持治疗,对情绪不稳定者处方中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

2. 擅用清热凉血。

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发病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而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利湿药物多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此外,此类药物中尚有抗肿瘤、阻止细胞丝分裂的作用,而银屑病正是一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

禤教授据此在辨治基础上应用板蓝根、半枝莲、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凉血解毒药。

3. 强调活血化瘀。

禤教授擅用活血化瘀药,血热型常选用丹参、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尤喜用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以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

血虚型则选用沙参、鸡血藤等活血兼补血。病程长、血瘀明显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功效较强的药物。

禤教授还将雷公藤多甙片作为成人患者的基本用药。

4. 激素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禤教授认为,治疗银屑病应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西药治疗,但应慎用激素。

患者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尤其以点滴型银屑病、儿童银屑病及银屑病急性发作多见。有效地抑制葡萄球菌对感染相关性银屑病的控制十分重要。

临床在治疗银屑病中抗生素应用比较多,抗感染对许多患者是非常有效的治法,禤教授常用罗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红霉素。

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及抗过敏的作用,对治疗银屑病有确切疗效,但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禤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除局部外用激素外,应忌口服或静脉滴注。对病情顽固常规治疗难以控制者,可考虑小剂量口服,每天1次。

5. 注重外治,内外结合

使用外用药治疗应注意:用药前用热水洗浴,以除去鳞屑,增强药物疗效;急性期不直接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以免刺激皮损导致银屑病红皮病;

药物浓度应从低浓度开始,视使用后的反应逐渐增加;皮损面积较大时,用某一种药物过多可导致吸收中毒,因此,将皮损分为数个不同区域,分别用不同的药物。

禤教授常选用5%硫黄霜或恩肤霜,头皮多外搽乐肤液或用颠倒散外洗。

俞锡纯先生诊治经验

一、清热法

银屑病在进行期时,大部分是有热象的,但因热邪的性质与病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两法。

1. 清热凉血法

用于进行期不断出现新疹,色鲜红,呈点滴或斑片状,全身泛发,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剥去鳞屑基底见有出血小点。

伴瘙痒,心烦,怕热,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薄,脉弦滑有力。

药用土茯苓、槐花、生地、茅根各30g,紫草15g,甘草6g,便秘甚者加川大黄10g。

若皮疹初起,呈点滴状,疹色鲜红,鳞屑少,口干舌燥,扁桃腺肿大者,加解毒的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15g;

若皮疹由点滴状丘疹扩大而变为斑块,表面鳞屑较多,以上肢或躯干上部为甚,尤有分布头皮者,加祛风的荆芥、防风、牛蒡子各10g,蝉衣6g;

头皮为银屑病好发部位,在该处的皮疹较为顽固,用一般的疏风药无效时,往往加虫类熄风药如蜈蚣、乌梢蛇之类;

若皮疹以下肢为多,胸脘满闷,四肢沉重,舌苔白腻,有湿浊不化证候者,加利湿的茯苓、薏苡仁各15g,防己10g;

若皮疹由鲜红逐渐转为黯红之斑块,舌出现瘀斑者,加活血的赤芍、当归尾各15g,红花10g;

若症见口渴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属肺胃邪热未解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0g。

2. 清肝胆湿热法

用于湿热之邪客于肝胆,皮疹大小不等,基底潮红肿胀,或因搔抓见少量渗液结痂,下肢较多,胸脘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濡缓。

药用土茯苓、茵陈各30g,黄芩、白鲜皮、苦参、栀子各10g,生薏苡仁、茯苓皮、金银花各15g,甘草6g。

二、活血法

皮疹肥厚,呈地图状斑块,浸润明显,色泽黯紫,舌有瘀斑。

药用土茯苓30g,三棱、莪术、皂刺、陈皮、苏木、红花各10g,赤芍、当归尾各15g,甘草6g。

若皮疹偏重于下肢,苔黄腻者,用土茯苓、茵陈各30g,三棱、莪术各10g,活血兼利湿。

三、养血法

病情迁延日久,热象已消,无新疹发生,皮疹潮红减退,鳞屑覆盖较多,有皲裂,基底浸润肥厚,病损处裂痛,伴瘙痒,咽干,舌淡红,苔白,脉濡细,或沉细。

药用土茯苓、大熟地各30g,蜂房、当归、何首乌各15g,白芍、丹参各12g,天冬、麦冬、玉竹各10g,甘草6g。

认识皮疹的寒、热、风、湿,对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而作为对银屑病辨证的依据。

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的属阳,屈面则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的多属湿;皮疹基底潮红,多属热邪燔于营血等。

同时还应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苔黄燥为热在气分;黄腻为热在肝胆;舌质淡为虚寒;苔白腻为寒湿;脉弦滑为热证、痰证;脉沉细或濡细则为虚寒。

临床上有时舍症脉舌而重疹,有时舍疹而重症脉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内服方剂

(1)克银一方:(中医杂志4:22,1981)

药物组成: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北豆根10克,草河车15克,白藓皮15克,威灵仙10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2)克银二方:(中医杂志4:22,1981)

药物组成:生地30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0克。

功效:养血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血虚风燥型银屑病。

(1) 土茯苓丸:(《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土茯苓310克,白藓皮125克,山豆根250克,草河车250克,黄药子125克,夏枯草250克。

制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银屑病进行期。

用法:每日服2次,每次3丸,温开水送服。

(2) 山白草丸:(《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山豆根40克;白藓皮90克,草河车9Q克,夏枯草45克,鱼腥草90克,炒三棱45克,炒莪术45克,王不留行45克,大青叶45克。

制用法:上药研成细末,加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

功用:清热解毒,散风软坚。

主治:银屑病静止期,皮损较厚者。

(3) 白疕1号:(《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大生地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银屑病进行期。

(4) 白疕2号:(《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鸡血藤30克,土茯苓30克,当归15克,干生地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15克。

功用:养血润肤,活血散风。

主治:银屑病静止期。

(5) 白疕I号方:(辽宁中医杂志8:20,1984)

药物组成:防风1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60克,白藓皮20克,苦参15克,草河车15克,丹皮15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

功用:凉血解毒,疏风清热。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6) 白疕Ⅱ号方:(辽宁中医杂志8:20,1984)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25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地丁20克,连翘15克,元参20克,麻仁15克,白藓皮20克。

功用:滋阴润燥,解毒化疹。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虚证。

(7) 银屑病I号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4:49,1980)

药物组成:双花30克,槐花15克,蚕衣6克,蝉蜕9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防风9克,白芷9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紫草30克。

功用:祛风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证。

(8) 银屑病Ⅱ号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4:47,1980)

药物组成:生地30克,乌梢蛇9克,蜂房9克,土茯苓30克,白藓皮15克,白蒺藜9克。

功用:养血润燥,活血通络。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

(9) 消银二汤:(辽宁中医杂志6:29,1983)

药物组成:龙胆草10克,炒山栀10克,盐黄柏10克,蚤休25克,银花30克,赤芍12克,生地30克,白藓皮30克,苦参10克,土茯苓30克,泽泻15克。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

(10)消银三汤:(辽宁中医杂志6:29,1983)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元参20克,花粉30克,当归15克,丹参20~30克,蚤休25克,银花25~30克,白茅根30克,白藓皮20克,威灵仙12克,蜂房15克。

功用:养阴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

(11)银屑片:(中医杂志10:28,1984)

药物组成:苦参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知母10克,羌独活各10克,茵陈5克,防己5克,猪苓5克,制川军5克,防风15克,黄芩15克,黄芪15克,甘草12.5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糖衣片,每片0.5克,成人每次7片(儿童减半),每日3次。

功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12)复方银屑汤:(中医杂志5:27.1986)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l(克,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苦参15克,白藓皮3克,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牛蒡子15克。

功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84例,临床痊愈40例,好转30例,无效14例。痊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83.3%。

(13)复方土茯苓汤:(辽宁中医杂志10:38.1981)

药物组成:土茯苓25克,补骨脂25克,莪术25克,牛蒡子25克,山楂25克,丹参25克,乌蛇25克。

加减:血热型者加白藓皮25克,血燥者加何首乌25克,头部及上肢加白芷15克,蒿本25克,下肢加独活25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养血润肤,祛风消斑。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200例,基本治愈105例,经5年随诊,据不完全统计,复发者6例,复发时间在2个月后1例,2年后1例,3年后2例,4年后1例。

(14)复方抗银剂:(中华皮肤科杂志2:108.1982)

药物组成:金刚藤30克,板蓝根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合欢皮9克,白术15克,莪术9克,三棱9克,丹参9克,红花9克。

制用法:制成冲服剂,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儿童剂量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50例,痊愈3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

涂擦疗法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稳定期、恢复期。皮损少而局限者,如皮损面积占全身面积的 10%以下者,可选用外用药涂擦,多使用膏剂和霜剂,如紫连膏、普连膏、青黛散油膏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润肤止痒的功效,有利于清除皮损,控制症状,促使皮肤屏障修复。

操作步骤:清洁患处后,将普连膏等药物轻轻挤出在手指尖,然后用手指将药物轻轻涂抹在患处皮肤并充分揉搓至皮肤将药物吸收。具体药物用量可参考指尖单位测量法(Finger tip unit,FTU)。1 个指尖单位是指药物挤出后从食指指尖覆盖到第 1个指间关节的软膏或乳膏的量,相当于1g软膏。1个指尖单位可以覆盖约 2%的体表面积,即2个手掌大小的面积。

有学者运用普连膏(黄芩末 1 份,黄柏末 1 份,凡士林 8 份)治疗进行期及血热型银屑病,在内服中药的同时,治疗组外用普连膏,对照组外用 5%硼酸软膏,2 次/天,观察 3 周,结果外用普连膏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良好效果 。此后,该研究组运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法证明了普连膏对于血热型银屑病的治疗安全、有效 。普连膏已被载入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3 年版)作为血热证银屑病推荐用药之一。

中药熏蒸疗法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消退期和皮损表现为大斑块者,急性期不宜用,以免继发红皮病。治疗宜在饭后 1~2小时内进行,空腹或饱餐后不宜操作。熏蒸前后适当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操作步骤:①机器预热,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适宜的方剂放入汽疗仪专用药物器中加入适量水煎煮,同时患者沐浴,洗去体表污垢,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②舱内气体温度达 37 ℃时,将舱体调节成立姿,患者坐在一次性消毒垫上,将头部暴露在舱体外,关好舱门,调节舱体角度,使患者达到舒适的体位后锁定,令患者暴露患部,让中药蒸汽直接熏蒸患部。③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调节温度,一般为38~45 ℃,以患者耐受为宜,熏蒸时间为20分钟。每周2~3 次水煎熏洗,10次为 1 个疗程。④治疗完毕用毛巾轻轻擦去身上的水珠,立即将外用药涂抹患处。

常用药物:各型银屑病患者需根据不同皮疹特点选用适宜的药物。血热型患者可选用丹皮、蒲公英、败酱草、土茯苓、苦参、黄柏等;血燥型可选用鸡血藤、当归、白鲜皮、徐长卿等;血瘀型可选用当归、透骨草、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煅牡蛎等。

熏药疗法

适用人群:可用于寻常型银屑病各型皮疹,尤其是瘙痒明显及皮损肥厚者;急性期不推荐使用。伴随严重高血压、孕妇和体质较弱的患者一般慎用或禁用。

操作步骤:将中药饮片碾粗末,用厚草纸将药物粗末制成纸卷,点燃一端至燃烧出现烟雾后在距离皮损 3~5 cm 处熏烤,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15~30分钟,1~2 次/天。治疗过程中应经常用手试温,以免烫伤。治疗结束后,不要立即将皮肤表面的油脂(烟油)擦除,保持时间延长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刺激人体产生的头痛、轻微咳嗽及眼结膜不适等属于正常现象,治疗结束后会逐渐消失。

常用药物:各型银屑病患者需根据不同皮疹特点选用适宜的方剂。常用的药物包括软坚散结类,如蓖麻子、苏子等;润肤止痒类,如蛇床子、地肤子、当归等。

中药封包疗法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皮损较厚者,或各型银屑病皮损干燥脱屑者,或拒绝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的患者。

操作步骤:取适量普连膏、紫连膏或青黛散油膏等均匀涂擦患处后,外用保鲜膜进行封包,松紧适度,2 次/天,夏季时可在保鲜膜上扎透气孔,封包时间约为 1~2小时,以皮肤有潮热感为宜,利于药物的吸收。

中药溻渍疗法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

操作步骤:将灭菌纱布叠至 6~8 层厚度后浸于中药洗液中,使用时将其拧至不滴水为度,将其溻渍于皮损处,2 次/天,20分钟/次。

常用药物:黄连、黄柏、马齿苋、金银花、苦参、苍术等。

火针疗法

适用人群: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瘀型,并排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药者、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术前准备:准备火柴或打火机、酒精灯、碘伏、95%乙醇、棉签及毫火针或细火针。于术前检查火针,若针尖老化或变钝,则应更换火针,减少针刺阻力。

操作步骤: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嘱患者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对施术部位进行碘伏消毒2遍,点燃酒精灯,医者用酒精消毒右手手指,用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尽可能的移近皮损处,右手持火针,将火针于酒精灯外焰烧至红透,然后迅速将火针刺入施术部位,垂直进针,迅速出针。进针深度根据针刺部位及皮损厚度而定,一般四肢、腰腹可刺入 6~8毫米,胸背部可刺入 3~5毫米。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迅速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仔细观察针孔,如出现小丘疹、微红、或局部出现灼热、胀痛或瘙痒等症状,均属于正常现象,一般可不作处理或贴上创可贴。出针后询问患者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防止出现晕针延迟反应。嘱患者对针眼处防水、防汗、防搔抓、防辐射。

有学者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前瞻性研究发现火针疗法可有效改善银屑病皮损肥厚鳞屑,减小皮损面积,并降低瘙痒程度,有效改善了患者皮损经久不退,顽固难愈的特点,值得大范围推广。

中药药浴疗法

适用人群:各型银屑病患者,急性期慎用。

操作步骤:用无纺布将中药包好后用冷水浸泡0.5 h,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 15~20 min,将第1次煮好的药汁倒出再用同样的方法煎煮第2次。然后将一次性的塑料袋套在椭圆形的木桶上,再将中药汁和中药无纺布包倒进药桶里,加温水,水量以将患者整个身体泡入其中为准。将水温调至 36~41℃,时间为 20~30分钟,药浴期间可随时加热水保持温度。药浴 1 次/d,1 剂/次。患者应避免空腹浸浴,浸浴前 30~60 min 进食。室温宜在 25 ℃~28 ℃。浸浴时尽量洗去鳞屑,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常用药物:各型银屑病患者需根据不同皮疹特点选用适宜的药物。血热型患者可选用丹皮、蒲公英、败酱草、土茯苓、苦参、黄柏等;血燥型可选用鸡血藤、当归、白鲜皮、川椒、徐长卿、透骨草等;血瘀型可选用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等。

注意事项:年龄较大者注意避免跌伤;高血压、心脏病、皮肤感染者不宜使用。


淀粉浴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辨证属血燥证者,尤其适用于皮损脱屑明显者。

操作步骤:取约 250 g 淀粉,加温水 300 L(约半浴缸水),使水的颜色为淡白色,类似淘米水或米汤的颜色即可。水温以 38~42 ℃为宜,切不可烫洗皮肤。将全身浸泡于调配好的浴水中(没有浴缸的患者,可以用毛巾浸淀粉水后将皮肤淋湿,反复冲淋患处)。洗浴时间约为 15~20 min。洗浴完毕,用毛巾轻拭或蘸干水渍即可,无需用清水冲淋。切记不可用软刷或毛巾用力擦洗皮肤,不可边洗边搔抓皮肤,以免加重皮损。

针刺法

适用人群:各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选穴:穴位多集中在背部,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血热型取大椎、曲池等;血燥型取三阴交、太溪等;血瘀型取血海、膈俞等。皮损发于上肢者可加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等;发于头皮者可加百会、风池;发于下肢者可加风市、委中、足三里、血海等;发于躯干者可加风门。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精神放松,充分暴露背部及患处皮肤。用 75%酒精将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针刺,肺俞行泻法,肾俞行补法,肝俞、膈俞等平补平泻,留针 30 min 后将针拔出。隔日治疗1 次,连续 12~14 周。

有学者采用针刺联合灸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30 例,并与口服阿维 A 对照,12 周后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0%,且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刺血拔罐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瘀证及血热证者。

术前准备:准备 75%酒精或碘伏、无菌棉签(带棉球)、三棱针、玻璃罐。操作前应检查罐口是否平整,若有损毁,则应更换玻璃罐。

取穴:主穴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配穴为大椎、委中、至阳、神道、身柱、陶道。

操作步骤: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留罐 25 min。主穴每次选用1-2个,配穴可交替选用。每次除去火罐后遗留之瘀血斑可外涂活血化瘀药膏促进其消退。7 次为 1 个疗程,隔日 1 次,每次 8 罐。

火罐疗法

适用人群:斑块型银屑病或寻常型银屑病辨证属血瘀证者,尤宜于皮损位于腰部及大腿肌肉丰满部位者。部分热毒蕴血证者也可用。

术前准备:准备火柴或打火机、纱布或棉团、95%乙醇、红花油(过敏者慎用或禁用)或凡士林油、玻璃罐。于术前检查玻璃罐口是否平整,若有破损,则应更换玻璃罐,以免划伤皮肤。

操作步骤:通常包括闪罐、走罐、留罐等步骤。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嘱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将适量红花油或凡士林油均匀涂于患处,然后选用口径适宜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患处后迅速拔下,即闪罐;如此重复 5~10 次后医者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或左右均匀循经络往返运动 5~10 次,后用闪火法将罐体吸附在皮损部位,即走罐;以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为度。治疗总时间约为 10 min,结束后可将罐体吸附在体表保持 10 min 左右,即留罐。起罐后用灭菌纱布擦净患处。3 次/周,10 次为 1 个疗程。

穴位埋线

适用人群:各型银屑病患者。

选穴:取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共10 个穴位。每次以 2~4 个穴位为宜。

操作步骤:在选定的穴位处用甲紫标记,常规消毒后,用无菌止血钳夹持“0”号医用羊肠线1.5 cm,送入 12 号一次性埋线针针口处,采用注线法将埋线针对准穴位迅速垂直刺入皮下,缓慢进针至肌层,一般刺入 2 cm 左右(视患者胖瘦情况而定),当患者出现酸、麻、沉、胀等针感时,左手边推针芯,右手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内,退至皮下后迅速出针,针孔处用无菌敷料按压止血后,用创可贴固定,1 d 后除去创可贴。每 20 d 埋线 1 次,3 次为 1 个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前须询问对羊肠线是否过敏;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所使用的针具及线体均是一次性产品,保证一人一针,用后销毁;埋线后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属正常反应,体质较弱者更为明显,可持续 2~7 d;埋线后 6~8 h 内局部禁止沾水,并避免剧烈活动;体型偏瘦者或局部脂肪较薄的部位,埋线后可能出现小硬结,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埋线后宜避风寒、调情志,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忌症:女性在月经期及妊娠期一般不建议埋线;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疡时不宜埋线;结核病活动期、严重心脏病、瘢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者等均不宜使用此法。

放血疗法

适用人群: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热型者。

术前准备:准备 75%乙醇或碘伏、无菌采血针或三棱针、无菌棉签。

操作步骤:按摩双耳数分钟后, 用 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于外耳轮取穴:耳尖、肝阳;对耳轮体部取穴:腰骶椎、胸椎、颈椎、内分泌。另外还可根据体表皮损分布情况在耳部相应穴位取穴。用采血针、三棱针或手术刀片将耳部皮肤横向划开 3 mm左右切口,每处出血 2~3 滴为宜。躯干取穴以背部及四肢伸侧为主,每次取皮损 1~2 处交替进行。于皮损边缘做同上治疗,划口数目视皮损大小而定,出血数滴,局部有热胀感为佳。操作要轻、快、浅,切忌伤及软骨,术毕用 75%乙醇擦试局部皮肤,不必盖敷料,一般切口 2~3 d 即可愈合,每次只在一侧治疗,下次改在另一侧操作,2 侧治疗,此疗法 1 次/周,4 次为 1 个疗程,若治疗 1 个 疗程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第 2 个疗程。

自血疗法

适用人群:各型银屑病患者中病程较长者,急性期患者不适用。

选穴:根据病情辨证选取穴位,主穴多取足三里、曲池、血海、三阴交等。取足三里为双侧,而曲池、血海、三阴交则单取一侧,交替进行。

操作步骤:选取患者一侧肘部静脉,于肘关节上 4~8 cm 处用止血带垂直升压,此时可在肘部皮肤上触及明显充盈的血管,按常规方法消毒后,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立即松开止血带,用 10 mL 一次性注射器快速采血 5~8 mL,拔出采血针后用棉棒按压止血。同时对所选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快速将所取血液于 1~2 min 内注射于选定穴位,1 mL/个。所选配穴一般是与患病部位相关或相近的,如上肢选外关、合谷、手三里等;背部多选肾俞、肺俞、肝俞;下肢选风市、悬钟、阳陵泉等;1 次/周,8 次为 1 个疗程。

总之,银屑病病因复杂,治疗手段较多,中医药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的特色疗法应用后大大提高了疗效,尽管如此也切忌一哄而上、事倍功半。治疗时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中医辨证,充分掌握所用疗法的操作技能和适应症,操作要规范,要经过专业培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提升疗效。愿与同道共同实践、成长。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者的病情在秋冬季加重,在夏季自然缓解。根据其皮损的不同特点临床上一般将银屑病分为四型: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和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疕”“松皮癣”等,其发病原因复杂,概括起来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为风、寒、湿、热、燥、毒之邪,侵袭肌肤;内因可有素体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疾病初期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或因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肤而发病;久病不愈,风寒、风热、湿热之邪化火,而耗伤气血,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肤而成;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血虚生风所致。少数患者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湿邪化燥,以致燥热成毒,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燔的证候,临床上表现为严重型银屑病,即泛发型、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银屑病四证的四法四方:

1.血热证

证候:红斑、丘疹、银屑,新皮疹不断出现,皮疹散发,不连片,脱屑多,红斑压之退色,瘙痒甚,伴见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皮内2号方(即自拟荆芩汤加减)。药物组成为:荆芥,炒黄芩,生地黄,牡丹皮,生槐花,赤芍,紫草,水牛角,小红参,乌梢蛇。

2.毒热证

证候: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泛发全身,潮红焮热,压之退色,皮肤肿胀,大量脱屑,瘙痒剧烈,伴见发热烦躁,形寒身热,重则神昏,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皮内4号方(即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物组成为:川黄连,炒黄芩,焦柏,炒栀子,杏仁,土茯苓,乌梅,水牛角,小红参,生地榆,紫草,九里光,乌梢蛇,冰糖1小块。

3.血瘀证

证候: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暗红,白屑难脱或屑多且薄,或疹色淡红,病程较长(半年以上),皮疹压之不退色,伴见口干欲漱不欲饮,舌质暗紫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或沉涩,可有舌下脉络迂曲。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皮内6号方(即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为: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牛角,小红参,生地榆,三棱,莪术,水蛭。

4.血燥证

证候:红斑、丘疹、银屑,病情稳定或皮损部分消退,细碎脱屑,伴见口干舌燥,欲饮,秋冬季加重,舌质淡红或舌质淡,舌尖红,苔少,少津,脉缓或沉细。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物组成为:炙枇杷叶,冬桑叶,炙甘草,阿胶,炒胡麻仁,生石膏,杏仁,麦冬,南沙参,白鲜皮,地肤子,小红参,乌梢蛇。

加减运用

(1)若咽痛、红肿者,加马勃、青黛、玄参、僵蚕。

(2)鳞屑较厚者,乌梢蛇炒黄后研细末吞服(用药汁),并加紫草。

(3)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生何首乌或秦艽。

(4)热盛伤阴者,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

(5)脾虚湿盛者,加茯苓、白术、生薏苡仁。

(6)脓疱型,加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体会:治疗银屑病的特点有三:

1.辨证分型论治

刘复兴主任主张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血热毒盛为其基本病机,热邪浸淫营血为其表征,瘀血阻络贯穿于病程始终。加之患者多为阳热之体,且发病诱因以感染者居多,进而说明当病邪侵犯人体后,邪热郁搏而发为本病。因此,银屑病之病因,在外当推风热毒邪内侵,为病之标;在内责之素体血热蕴毒,属病之本。根据上述病因病机特点,将银屑病分为血热、毒热、血瘀、血燥共四型进行辨证论治。在病变过程中,各型可以相互转化或并见,在治疗时应注意标本缓急。

2.方药应用特点

(1)应用云南特有中草药小红参,该药首载于《滇南本草》,属云南民间草药,为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的根,性味微苦甘,凉;功效:补血活血,祛风除湿。

(2)热毒之邪,最易灼伤阴液,肌肤失于濡养,致皮损干燥,叠起鳞屑;加之清热解毒之药多为苦寒之品,苦寒也易伤阴,因此,临证中要重视顾护阴液。刘复兴主任常以乌梅合冰糖,酸甘化阴,并加用女贞子、枸杞子、白芍以滋养阴液。

(3)虫类药的应用,血瘀证用水蛭,咽痛、红肿者,用僵蚕,其余几型均用乌梢蛇。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的蚂蝗、水蛭及柳叶蚂蝗等的全体。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入肝、膀胱二经。功效:破血逐瘀。张锡纯认为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损气分”。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性味咸、辛,平。归肝、心、脾、肺四经。功效:散风泻热,化痰消坚,解毒镇痉,活络通络。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性味甘,平;无毒。入肝、脾经。功效:搜风通络,攻毒定惊。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其搜风透骨之力最强。

3.饮食宜忌

刘复兴主任认为,饮食宜忌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临证时不厌其烦地告诫患者忌口:忌辛热刺激之品,如酒、韭菜之类;忌水产品,如鱼、虾、蟹、海带、紫菜等;忌腥臭发物,如牛肉、羊肉、臭豆腐、腌卤食品、牛奶、鸡蛋等;忌野菜类,如竹笋、蘑菇、香椿等;忌水果中之草莓、芒果、菠萝等。

典型病例:洪某,男,29岁,工人。因全身皮肤泛发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10年,加重1个月,于2003年4月9日就诊。

初诊:头皮、躯干、四肢皮肤泛发红斑、丘疹,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皮疹潮红灼热,压之退色,皮疹以头皮、双下肢为甚,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眠差,纳可,口干口渴,咽干疼痛,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既往体健,无内科疾患,但常常有“扁桃体发炎”病史,余无特殊。10年来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求治于刘复兴主任。刘复兴主任认为患者为阳热之体,且经常有“扁桃体发炎”病史,邪热郁搏而发为本病,辨证为毒热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护阴。处方:川黄连10g,炒黄芩15g,焦柏15g,炒栀子15g,水牛角30g,小红参30g,生地榆30g,紫草30g,九里光30g,马勃(包煎)15g,青黛(包煎)15g,僵蚕15g。3剂,水煎服,2日1剂。同时嘱饮食宜忌。

二诊:诉咽痛已愈,无新发皮疹,原发皮疹色红变淡,脱屑仍多,瘙痒有减,余症同前。予上方去马勃、青黛、僵蚕,加土茯苓30g,杏仁(冲)15g,乌梅30g,乌梢蛇(炒,研末分冲)30g,冰糖1小块,秦艽30g。6剂继服。

三诊:原发皮疹色红变淡,脱屑减少,皮疹潮红热有减,瘙痒明显减轻,眠可,纳可,二便调,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效不更方,上方去秦艽,继服。患者经服中药调理2月余而愈。

(1)克银一方:(中医杂志4:22,1981)

药物组成: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北豆根10克,草河车15克,白藓皮15克,威灵仙10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2)克银二方:(中医杂志4:22,1981)

药物组成:生地30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0克。

功效:养血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血虚风燥型银屑病。

(1) 土茯苓丸:(《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土茯苓310克,白藓皮125克,山豆根250克,草河车250克,黄药子125克,夏枯草250克。

制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银屑病进行期。

用法:每日服2次,每次3丸,温开水送服。

(2) 山白草丸:(《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山豆根40克;白藓皮90克,草河车9Q克,夏枯草45克,鱼腥草90克,炒三棱45克,炒莪术45克,王不留行45克,大青叶45克。

制用法:上药研成细末,加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

功用:清热解毒,散风软坚。

主治:银屑病静止期,皮损较厚者。

(3) 白疕1号:(《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大生地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银屑病进行期。

(4) 白疕2号:(《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鸡血藤30克,土茯苓30克,当归15克,干生地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15克。

功用:养血润肤,活血散风。

主治:银屑病静止期。

(5) 白疕I号方:(辽宁中医杂志8:20,1984)

药物组成:防风1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60克,白藓皮20克,苦参15克,草河车15克,丹皮15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

功用:凉血解毒,疏风清热。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6) 白疕Ⅱ号方:(辽宁中医杂志8:20,1984)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25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地丁20克,连翘15克,元参20克,麻仁15克,白藓皮20克。

功用:滋阴润燥,解毒化疹。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虚证。

(7) 银屑病I号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4:49,1980)

药物组成:双花30克,槐花15克,蚕衣6克,蝉蜕9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防风9克,白芷9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紫草30克。

功用:祛风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证。

(8) 银屑病Ⅱ号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4:47,1980)

药物组成:生地30克,乌梢蛇9克,蜂房9克,土茯苓30克,白藓皮15克,白蒺藜9克。

功用:养血润燥,活血通络。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

(9) 消银二汤:(辽宁中医杂志6:29,1983)

药物组成:龙胆草10克,炒山栀10克,盐黄柏10克,蚤休25克,银花30克,赤芍12克,生地30克,白藓皮30克,苦参10克,土茯苓30克,泽泻15克。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

(10)消银三汤:(辽宁中医杂志6:29,1983)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元参20克,花粉30克,当归15克,丹参20~30克,蚤休25克,银花25~30克,白茅根30克,白藓皮20克,威灵仙12克,蜂房15克。

功用:养阴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

(11)银屑片:(中医杂志10:28,1984)

药物组成:苦参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知母10克,羌独活各10克,茵陈5克,防己5克,猪苓5克,制川军5克,防风15克,黄芩15克,黄芪15克,甘草12.5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糖衣片,每片0.5克,成人每次7片(儿童减半),每日3次。

功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12)复方银屑汤:(中医杂志5:27.1986)

药物组成:生地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l(克,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苦参15克,白藓皮3克,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牛蒡子15克。

功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84例,临床痊愈40例,好转30例,无效14例。痊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83.3%。

(13)复方土茯苓汤:(辽宁中医杂志10:38.1981)

药物组成:土茯苓25克,补骨脂25克,莪术25克,牛蒡子25克,山楂25克,丹参25克,乌蛇25克。

加减:血热型者加白藓皮25克,血燥者加何首乌25克,头部及上肢加白芷15克,蒿本25克,下肢加独活25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养血润肤,祛风消斑。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200例,基本治愈105例,经5年随诊,据不完全统计,复发者6例,复发时间在2个月后1例,2年后1例,3年后2例,4年后1例。

(14)复方抗银剂:(中华皮肤科杂志2:108.1982)

药物组成:金刚藤30克,板蓝根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合欢皮9克,白术15克,莪术9克,三棱9克,丹参9克,红花9克。

制用法:制成冲服剂,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儿童剂量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共治50例,痊愈3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