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诊疗银屑病

 幸运草wrh 2011-03-15

一、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概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该病经过缓慢,具有复发倾向,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严重。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疕”、“蛇虱”、“疕风”、“松皮癣”相类似。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虚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从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字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周礼·天官·医师》曰:“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身疕”的记载。“白疕”一词的记载首见于明《证治准绳·疡医·诸肿》,其曰:“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白疕作为一个病名始载于清代《外科大成·卷四》:“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容养所致”。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对本病描述更为详尽,文中记载:“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疕记载:“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容外。”不但描写了白疕的主要症状是皮疹色白有白屑,伴有瘙痒,同时阐明了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风邪客于皮肤,或阴血枯燥不能营养于外而致。此外,历代医家所记载的“干癣”、“白癣”、风癣“等,其病名虽异,但它们各自所描述的症状与白疕相似。   历代医家对白疕病因病机的论述包括内外因两方面,多主张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邪,皮肤失气血之润所致;内因方面注重血分的变化,其中血热、血燥、血虚为常见的内在发病基础;外因方面,以风邪为主,并与寒、湿、燥、毒等相兼致病,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   

[1] 血热说

    《外科大成》论白疕时指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陈实功《外科正宗》说癣病:“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所致。明代李梃认为“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   赵炳南认为本病的发生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然而血热的形成,是与多种因素有关。外因方面主要是由于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朱仁康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初发者常因血热毒邪外盛生风,风盛化燥,朱老称为“血热风燥”。  

 [2] 血燥说

    祖国医学称银屑病为白疕,以鳞屑性红斑,燥起白皮,点状出血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六气之燥与起白屑的五色之白,四季之秋,五脏之肺以及形体皮毛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该病的病因为“燥邪”。赵炳南认为风邪燥热之邪久羁,阴血内耗,夺津灼液则血枯燥而难荣于外。血热和血燥两种类型,又是该病互为因果和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  

 [3] 血虚说

    顾伯华认为本病因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致。初起多夹有风寒或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血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也有兼因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成;病久风寒、风热、湿热之邪已化,而气血耗伤,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更为显露;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至瘀阻肌表而成;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   

   [4] 血瘀说

    《医林改错》提出本病由于血行不畅、瘀热不化而成瘀血之证。秦万章认为银屑病患者存在着血瘀的指征。

    ①肌肤甲错,关节不利;

    ②损害处鳞屑刮除可见点状出血;

    ③30%患者舌质偏紫或有瘀斑。

    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研究,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扭曲,血液物化特性测定常有全血粘度增高,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僵直等。以上均提出银屑病确实存在血瘀征象,从而为活血化瘀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概述

    1.流行病学调查

    1984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其中97.98%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仅占少数。国外报告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从0%~5%之间。其中斯堪的纳维亚人接近5%,而南美土著印地安人为0%,存在很大差异。   

        2.发病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定论。近10年来人们从遗传学角度、免疫机制、精神因素、感染因素、生化方面、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及角朊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节等方面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指导临床用药。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其中关于遗传学、免疫学、感染学以及微循环障碍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视。

         [1] 遗传学研究

    发现银屑病的家族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发病率。文献报道有家族史的占4.4%~90.9%。国外大多为30%左右,国内报道为11%~20%。  

         [2] 免疫学研究

    大量免疫学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也显著异常。迄今为止已发现银屑病患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它们可以诱导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表皮细胞增生,对银屑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感染学说研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细菌、病毒感染能激发银屑病,国外学者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部分银屑病患者发病前有咽喉感染史,抗菌药物治疗亦常有效。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超抗原学说。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细菌感染能激发银屑病,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可以激发或加重点滴状银屑病。其发病机制可以用超抗原理论来解释。   

        [4] 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改变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异常程度与银屑病的病情有关,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袢清晰度降低,管袢数减少、变短、交叉,畸形管袢增多。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也显著增加。  

        [5] 精神心理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认为精神心理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

3.现代医学治疗银屑病的常见方法

    [1] 局部治疗:是治疗银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分而不至引起全身的毒副作用,适用于皮损局限者。

    常用药物包括:焦油类、蒽林类、水杨酸类、白降汞类、维甲酸、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钙泊三淳软膏。   

        [2] 全身治疗:对病情较重,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用此法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细胞毒类免疫抑制剂如氨甲喋呤、乙亚胺、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甲酸类以及环孢菌A。以上药物毒副作用明显,用后易发生,一般不提倡以上治疗方法。   

        [3] 物理疗法:即光化学疗法:即口服或外用补骨脂素与长波紫外线(UVA)或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结合疗法,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三、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1] 寻常型银屑病

    此型临床最多见,皮损形态各异,可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或回状以及蛎壳状等多样。典型皮损的三大临床特征为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皮疹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初期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呈点滴状,迅速增大,形成斑丘疹或斑块,可以融合成片,边缘清楚,浸润,红斑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发于头皮时,头发成束状;侵犯指甲时,指甲呈顶针样变。     

  斑块状   点滴状      环状    砺壳状   

     [2] 红皮病型银屑病

    由于病程进展或治疗不当等某些因素刺激,皮疹面积扩大到全身,发展成红皮病型。皮损呈弥漫性,大量脱屑,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此型比较少见,属严重的一种类型。

    [3] 脓疱型银屑病

    分局限型和泛发型。局限型多发于40~60岁成人,女性稍多,皮损好发于掌跖部,常对称分布。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多数粟粒大小的脓疱,不易破溃。患者一般全身状况较好,但病情易反复。

    泛发型严重者,全身出现密集脓疱,脓疱可融合成“脓湖”,患者舌面常有沟纹,多伴畏寒高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是比较严重且少见的一种类型。

    [4] 关节病型银屑病

    该型常与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同时发生,关节症状随着皮损的轻重而变化。关节改变常不对称,多侵犯远端指趾间关节。受累关节弥漫红肿、疼痛,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严重者可侵及多个大、小关节及脊柱、骶髂关节。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

   有些患者为追求“快效”、“根治”而听信某些小广告,随意到一些非正规诊所就诊,有些诊所往往打着“中药根治牛皮癣”的幌子,在中药制剂中加入有毒成分,服药后虽能很快奏效,一旦停药则病情反复且加重,毒副作用很大,致使许多患者病情更加难治。

    1、选择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不同而定,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证型、病期、皮损面积、严重程度、体质、既往治疗等因素。

    2、对于皮损局限、病情稳定者,一般选择外用药物局部治疗。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分而不会引起全身的毒副作用。

    3、对于进行期、皮损面积广泛或重症患者,适宜全身治疗为主,外用药为辅的原则。中医辨证治疗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疗效水平,且毒副作用小,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疗法。对于极少数重症难治型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不提倡激素全身性治疗。 五、如何预防复发   [1] 正确认识银屑病的发病与加重的因素,选择科学正规的治疗方案,不要滥用药物。急性发作期皮损以安抚为主,不要用刺激性大、浓度高的外用药物,不要用热水烫洗,否则会使皮损面积扩大或转为脓疱型、红皮病型,使治疗更加困难。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   [3]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扁桃体炎发作。   [4] 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宜饮酒、吸烟。   [5] 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如搔抓、针刺、文身、昆虫叮咬、外伤等。      

    有银屑病病史已20余年,1个月前发作时采用内服、外用等治疗手法,但皮疹未消减,反而面积扩大,几乎布满全身,皮疹呈暗红色,有白色鳞屑和脱屑,手指甲增厚,颜色混浊,不发热,有小关节疼痛。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根据病史和皮疹可诊断为银屑病,根据病程和皮疹、指甲的颜色以及舌质,我们认为是红皮病型银屑病,兼有血瘀之证。

    治法:首先活血滋阴,兼以清解余毒。

    方药:桃仁 红花 丹参 鸡血藤 沙参 元参 板蓝根 土茯苓 白术 生地。

     此型临床最为多见。大多起病较急,初始可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炎性丘疹或斑丘疹,很快或逐渐增大至指盖、钱币或融合成更大的斑块,色红,边界清,皮损周围可见淡色晕环,基底浸润。皮损上被多层云母状银白色鳞屑,急性期鳞屑不能掩盖红斑,刮除鳞屑,先显现硬脂样光泽,称“硬脂斑现象”,继续剥离,可暴露出表皮内棘细胞层,为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膜,此称为“薄膜现象”,轻刮薄膜即可见到点状或筛状出血。云母状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是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基本特点。   根据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皮损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期: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进行期特点为新疹不断增多,原有皮疹不断扩大,相邻皮损可相互融合,鳞屑增多,炎症显著,可发生“同形反应”,即刺激健康皮肤表面,或因外伤、摩擦、注射或针刺正常皮肤后,在该处发生银屑病样皮损的现象;静止期特点为皮损处于稳定阶段,新疹基本不起,炎症停止发展,皮损处于僵持状态;消退期特点为皮损炎症浸润逐渐减轻,面积缩小、变薄,红色变浅,皮损消退后留有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一般患者全身及自觉症状多不明显。部分患者随病期的变化或皮损部位的不同,可发生程度不同的瘙痒,如进行期,间擦部位、头皮等痒感相对明显。  

       在寻常型银屑病的进展过程中,皮损形态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由此而派生出多种类型:疹形自粟粒至雨珠大小的皮疹,不扩大并散布全身者,称为点滴状银屑病;皮损圆形,状如硬币,不倾向融合者,称为钱币状银屑病;若损害继续扩大,相互融合成不整形大片者,称为地图状银屑病;若皮损基底色红,伴糜烂渗出,干燥后形成污褐色重叠厚积的鳞屑及结痂,称为蛎壳状银屑病。根据皮损形态及分布的不同,还可分为泛发性、局限性、回状、带状、扁平苔藓样银屑病。   头皮、颜面、小腿、皱襞、掌跖、粘膜、指(趾)甲等部位的发病,各有特点,部分患者的发病与季节有关。

二、诊断要点

    (一) 初发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有一定季节性,病程慢性,可复发。           (二) 皮损可累及皮肤任何部位,以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为主,粘膜损害较轻。

     (三)典型皮损为滴状红色丘疹或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覆多层银白色鳞屑。轻刮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薄膜,称薄膜现象。继刮则可见到针头大的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是本病的一个特征。   (四)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3期:

    1. 进行期:初起皮损多呈点滴状,不断出现新的皮损或原有皮损逐渐增大,痒感较明显。如此期伴有外伤或进行肌肉注射时,则该破损处常可出现皮损,称为同形现象。

    2. 静止期:无新发皮疹,病情稳定,皮损以鳞屑性斑块及斑片为多见。

    3. 消退期:原皮疹多从中心或从边缘开始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   (五)头皮皮损鳞屑较厚,使毛发呈束状,但不引起脱发。皮损侵及指(趾)甲可使甲板出现点状凹陷似“顶针样”,失去光泽、变形、增厚或剥脱等。

  三、组织病理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以角化不全及颗粒层减少或消失,表皮棘层肥厚,表皮突下延;真皮乳头上延,其上方棘层变薄,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迂曲,达到顶端,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角化不全区域的Munro微脓肿为主要依据。 四、鉴别诊断  

 (一)脂溢性皮炎

    尤干性脂溢性皮炎须加以鉴别。其损害边缘多不清楚,基底浸润不甚明显,一般不高于皮面,鳞屑细碎而薄少,刮除后见不到点状出血,无束状发,常合并有脱发,且皮损易累及到胸、背、颈及面部等皮脂溢区。  

 (二)玫瑰糠疹

    皮损多趋向集中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为多数椭圆形斑片,长轴沿皮纹方向排列,上覆细小而薄的鳞屑,边缘较明显,该病一般具有自限性。  

 (三)毛发红糠疹

    在斑片损害的周围能见到毛囊角化性丘疹,表面覆盖密集的麸糠状细碎鳞屑,不易剥脱。多掌跖角化过度。

五、辨证分型      

             [主证]

    皮疹发生发展迅速,色鲜红,多为点滴状,鳞屑不能掩盖红斑,伴瘙痒。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当兼症明显时,可有如下分型:

    1.血热风热证

    [主证] 发病急,皮疹泛发,呈点滴状,颜色鲜红。可有发热,微恶风,汗出,咽喉疼痛或咳嗽,口渴,尿黄,舌质红,舌苔白,脉象浮数。此多见于伴有扁桃体炎、咽炎或春、夏季发病的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  

         2.肝火亢盛证

    [主证] 皮疹发生及发展突然且迅速,呈泛发、弥漫、点滴状,色鲜红。可伴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眩晕头痛,两胁胀满,便干尿黄等症。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滑。此多见于因暴怒或过度忧郁等情志因素而导致银屑病发生、加重或复发者。  

          3.心火炽盛证

    [主证] 不断有新皮疹发生,皮疹颜色鲜红。患者伴有失眠、心烦、口干、小便黄等症状。舌尖红,舌苔黄,脉滑或数。  

 (二) 血燥证

    [主证]

    皮损淡红,原有皮损部分消退,可呈环状。常伴有口干咽燥,女性月经量少。舌质淡,舌尖红、苔少,脉缓或沉细。  

 (三) 血瘀证

 [主证]

    病程长,皮损色暗红,浸润明显。常伴心情郁闷,腹胀,女性可有痛经。舌质暗或见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沉缓。   (四) 湿热证 图:湿热证

    [主证]

    皮损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有糜烂,鳞屑呈污褐色,油腻状,可厚积,多发于腋窝、乳房下及会阴等处。常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女性白带量多等。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五)冲任不调证

    [主证]

    皮疹反复不愈,颜色暗红或淡红,皮疹的加重或反复与女性月经期、妊娠有关。常伴口干咽燥、心烦易怒、腰酸腹痛等症。舌质淡红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少苔,尺脉弱。 六、辨证治疗  

(一)内治法

    1.血热证

    [辨证] 内有蕴热,郁于血分。

    [治则] 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 凉血活血汤加减(北京中医医院经验方)

       生槐花30g,白茅根30g,生地30g,紫草15g,丹皮15g,茜草15g,板蓝根30g,白鲜皮15g。

    [按语] 方中槐花、茅根、生地、紫草、茜草、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板蓝根清热解毒,佐以白鲜皮清热疏风止痒。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发生发展迅速者加羚羊角粉。

    [兼症用药]

    ①血热风热证

    [辨证] 血热内蕴,外感风热。

    [治则] 清热消风,解毒凉血。

    [方药] 银翘散加减

       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芥穗10g,白鲜皮15g,白茅根30g,丹皮10g,赤芍15g,生地30g。

    [按语] 方中银花、连翘、黄芩、芥穗、白鲜皮清热解毒消风,白茅根、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瘙痒剧烈者加地肤子、夜交藤。   

            ②肝火亢盛证

    [辨证] 血热内蕴,肝火亢盛。

    [治则] 清泻肝火,凉血活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鈎藤10g,刺蒺藜15g,僵蚕10g,生地15g,白茅根30g,丹皮10g,赤芍15g,紫草根15g,鸡血藤15g。

    [按语] 方中胆草、黄芩、栀子、钩藤、僵蚕、刺蒺藜清泻肝火,生地、茅根、丹皮、赤芍、紫草、鸡血藤凉血活血。  

           ③心火炽盛证

    [辨证] 血热内蕴,心火炽盛。

    [治则] 清心凉血。

    [方药] 导赤散加减

       生地15g,黄连6g,栀子10g,竹叶10g,白茅根30g,丹皮10g,赤芍15g,丹参10g,夜交藤30g,珍珠姆30g,炒枣仁15g。

    [按语] 黄连、栀子、竹叶、茅根、丹皮、赤芍、生地清心凉血,丹参、夜交藤、珍珠母、枣仁养血活血安神。   

              2.血燥证

    [辨证] 阴血不足,肌肤失养。

    [治则] 滋阴养血,活血润肤。

    [方药] 养血解毒汤加减

       当归10g,丹参10g,熟地10g,白芍10g,天冬10g,麦冬10g,鸡血藤15g,首乌藤30g,红花10g,土茯苓15g,草河车15g。

    [按语] 方中当归、丹参、养血,天冬、麦冬滋阴,鸡血藤、首乌藤、红花活血,佐以土茯苓、草河车解毒。

    [兼症用药]

       瘙痒明显者加刺蒺藜、白鲜皮。

       口干明显者加沙参、元参。   

             3.血瘀证

    [辨证] 湿毒内蕴,气滞血瘀。

    [治则] 活血化瘀,除湿解毒。

    [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5g,鬼箭羽10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薏米15g,陈皮10g。

    [按语] 方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鬼箭羽活血化瘀,土茯苓、蛇舌草、薏米除湿解毒,佐以陈皮理气。

    [兼症用药]

       月经后错或有血块者加益母草、香附。

       头部皮疹消退缓慢者加菊花。

       下肢皮疹消退缓慢者加川牛膝。   

                       4.湿热证

    [辨证] 脾虚湿蕴,郁久化热。

    [治则] 健脾除湿,清热凉血。

    [方药] 健脾除湿汤加减

       生薏米30g,白术10g,芡实10g,茵陈15g,黄柏10g,猪苓15g,车前草15g,泽泻10g,丹皮15g,生地30g,鸡血藤30g。

    [按语] 方中生薏米、白术、芡实、茵陈、车前草、泽泻健脾清热除湿,丹皮、生地、鸡血藤清热凉血活血。

    [兼症用药]

       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白鲜皮。

       伴咽痛者加板蓝根、连翘。

       糜烂面有脓液者加公英、地丁。  

         5.冲任不调证

    [辨证] 冲任失调,肝肾不足。

    [治则] 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方药] 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香附10g,益母草10g,当归10g,熟地15g,白芍15g,制首乌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仙茅6g,仙灵脾10g。

    [按语] 柴胡、香附、益母草、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调理冲任,女贞、旱莲、仙茅、仙灵脾滋补肝肾。

    [兼症用药]

       睡眠不实者加炒枣仁。

       食欲不振者加白术、陈皮。  

            6.中成药

    (1)复方青黛胶囊适于血热证,或血热挟风感毒者,每次服4粒,每日3次。

    (2)活血消炎丸可用于血瘀证,每次服3g,每日服2次。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还可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二)外治法

    1.外用药

    (1)冰黄肤乐软膏可用于皮损早期。

    (2)凡士林适于大面积皮损。

    (3)5%~20%黑豆馏油软膏可用于静止或消退期皮损。

    (4)0.025%~0.1%迪维霜适于稳定期皮损。

    (5)萌尔夫、他扎罗汀适于静止期肥厚斑块。

    (6)泽它洗剂适于头部皮损。

    此外,还有多种外用药可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不同皮损,临床使用注意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2.药浴

    (1)苦参360g,侧柏叶360g,煎水8000ml浸浴,每周2次或隔日1次,每次浸浴20min,一个月为1疗程。适于除进行期外的各型银屑病。

    (2)楮桃叶250g,侧柏叶250g,煎水5000ml,适温洗浴,每周2或3次。适应症同上。

    (3)楮桃叶30g,金钱草、扁蓄各15~30g,五倍子15g,煎水适量,每周浸浴2~3次,适于局限而鳞屑多的皮损。

    银屑病进行期后可有多种洗方,临床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药浴配方。    3.针刺(毫针)疗法

    风池、曲池、支沟、血海、印堂、合谷、迎香、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大椎、肺俞、膈俞、肝俞等穴,根据皮损部位选择组穴,分别用捻转泻法、迎随泻法、平补平泻,强刺激捻转,留针30~60min,隔日或每日1次,10次1疗程,间隔10天再行第二疗程。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西医疗法很多,此不能一一赘述,临床注意掌握基本证型、辨证要点、常用内服及外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还应掌握尽量不使用刺激性强、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的药物,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附民间偏方:

银屑病特效治疗
吾故里有位中医世家,在本地治疗皮肤病颇有声名,尤善根治白疕,其法如下:每日中午十二点于双手中指四邪穴三棱针点刺,挤出淡黄色粘液,日一次,历时一周,粘液变无色,多数皆愈。盖取午时阳气最盛,病邪易出之理。有不愈者,继以四味中药服之,多起桴鼓之效,其药秘不相传,吾数次求教未得,后一病者将药示吾,得知乃草河车、土茯苓、白藓皮、白芧根四味,只不知其配伍比例,还请各位同仁共同研究。
        在其他论坛曾讨论此法,有病友专程去访,颇有收获,老人家姓周,年事已高,恐时日无多,家人中无人从医,若此绝技失传于世,岂不悔哉,其愈此病者,年有二十余人,皆口口相传而来,此事为我所亲历,家兄早年患此恶疾,每日晨起床单可收皮屑一小把,面无人形,苦不堪言,经四天针刺而愈(着实太痛,未能完成一周,但也痊愈,二十余年未复发),每次针罢汗透衣衫,可能也是疗效的一方面,请诸位同仁分析讨论。

 

 

浅谈银削病的治疗经验,
银削病的发病机制是,阴虚血燥邪毒内生,所以在用药时一定切忌少用辛燥之品,或则不用,我从前在治疗当中,习惯的沿袭前人的经验方剂,每不奏效。后来我想到血病治肝的道理,所以我改用治疗肝炎的方法,我把肝视为一个小环境,以补为主,药一般多用甘寒之品,比如生地,黄精,沙参,麦冬,花粉,白芍,知母,甘草,等,久病必淤,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外加活血化淤之品,一般惯用皂刺,丹参,桃仁,鸡血藤,丹皮,赤芍,等,外加清热解毒之品,如水牛角,银花,连翘,虎杖,垂盆草,鸡骨草,等,另外加舒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木香,山楂等,另外酌加内金,神曲,麦芽,如果患者阴虚以久,另外稍加补阳药一二味,一个方剂中,贯穿着清热凉血补血,活血化淤,清热解毒,舒肝理气,调和脾胃,因为患者用药要久服,必须保证久服此药不伤脾胃,而越服越药越爱吃饭,所以方剂组成后,连续治愈三人,以后效果都很好。其实在临床上怎样下药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药煎出后服用一剂后要有生津的感觉,而感觉口中的津液在增多,便是好的方剂。另外有一次一个患者,才服药十几天挺见效的可后来,效果又不明显,我发现患者的脉细微弱,其实此机体久病已僵,根本无力吸收此药,我马上改用加补阳药,大枣三两,冰糖一两,党参十五克,麦冬十克,五味子三克,附子十克,桂枝十克,灸甘草二十克,生地三十克,熟地十克,丹参十五克,首乌十克,百合十克,把大枣切成片,加冰糖和药同煎,和前药隔一天换一样,就是今天服补阳药,明天服治银削病的药,二药相互促进,结果明显的见效。此人服药后身体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有劲了,两个月后彻底治愈。在治疗银削病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建议患者点些维c,服用些维生素,搞些食疗等。另外在组方时方剂尽量宜小不宜大,如果方剂组大了,那么就要一剂药服一天半,或两天,而且患者在服药时也是,服药的量逐渐的减少,最后休息一天服用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