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学——奶麻、风痧、丹痧

 壹亩莳 2022-05-04 发布于山东

Image

1. 奶麻好发年龄是
A. 1-3个月
B. 3-6个月
C. 6-18个月
D. 18-24个月
E. 3岁以上
 
2. 风痧的治疗原则是
A. 疏风清热
B. 清热燥湿
C. 清热凉血
D. 养阴润肺
E. 补中益气
 
3. 丹痧的西医名称是
A. 猩红热
B. 丹毒
C. 风痧
D. 奶麻
E.  水痘
 
4. 丹痧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A. 疏风解表,清利咽喉
B. 辛散寒邪,化痰利咽
C. 清热解毒,清利咽喉
D. 温化寒湿,化痰利咽
E. 滋阴清热,润肺利咽
 

Image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奶麻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风痧以疏风清热为基本原则。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丹痧的西医名称猩红热。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丹痧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原则。

Image


细目二    奶  麻

Image

要点一  概述

Image

奶麻,又称假麻,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特征。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两次得病者。
Image

要点二  病因病机

Image
奶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幼儿急疹时邪。幼儿急疹时邪由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郁于肌表,与气血相搏,其主要病变在肺脾。正邪相争,热蕴肺胃,正气抗邪,时邪出于肺卫,疹透于肌肤,邪毒外泄。部分患儿疹出后气阴耗损,调养后多能康复。
Image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Image
(一)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尤以6~12个月婴儿多见。
 
2.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但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4.皮疹出现部位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增高。
 
(二)鉴别诊断
 
1.麻疹发热3~4 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到额面、颈部,到躯干,到四肢,3天左右出齐。病程2~3天时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
 
2.猩红热(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至1天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在出疹时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Image

要点四  辨证论治

Image

(一)辨证要点

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病在卫分步主,可涉气分,一般不深入营血。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解表清热为主。

(三)分证论治

1.邪郁肌表证

证候:骤发高热,持续3~4天,神情正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偶有囟填,或见抽风,咽红,舌质偏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透邪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2.毒透肌肤证

证候: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部,很快延及全身,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或有口干、纳差,舌质偏红,苔薄少津,指纹淡紫。

治法:清热生津,以助康复。

代表方剂: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细目三    风  痧

Image

要点一  概述

Image
风痧即风疹,是感受风痧时邪,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好发,且可造成流行。1~5岁多见。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风痧疾病多轻,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孕妇在妊娠早期若患本病,常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流产,或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
Image

要点二  病因病机

Image
风痧的病因以感受风疹时邪为主。病机为邪犯肺卫,外发肌肤。其主要病变在肺卫。时邪自口鼻而入,与气血相搏,正邪相争,外泄于肌肤。
 
风疹时邪毒轻病浅,一般只犯于肺卫,蕴于肌腠,邪毒外泄后能较快康复。若邪毒阻滞少阳经络,则耳后、枕部臖核肿胀,或胁下可见痞块。只有少数患儿邪势较盛,可内犯气营,形成燔灼肺胃之证。
Image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Image
(一)诊断要点
 
1.患儿有风疹接触史。

2.初期类似感冒,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经过1天后皮疹布满全身,出疹1~2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3.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常伴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左胁下痞块。
 
4.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可在咽部分泌物中查见病毒抗原。
 
6.患儿恢复期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抗体增加4倍以上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
 
1.麻疹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到额面、颈部,到躯干,到四肢,3天左右出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
 
2.猩红热(丹痧) 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至1天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在出疹时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Image

要点四  辨证论治

Image
(一)辨证要点
 
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主要分辨证候的轻重。邪犯肺卫属轻证,以轻度发热、精神安宁、疹色淡红、分布均匀、其他症状轻为特征。邪犯气营属重证,以壮热烦渴、疹色鲜红或紫暗、分布密集为特点,临床较少见。
 
(二)治疗原则
 
以疏风清热为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邪犯肺卫证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饮食欠佳,皮疹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疹点稀疏细小,疹色淡红,一般2~3日渐见消退,肌肤轻度瘙痒,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触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透疹。
 
代表方剂:银翘散。
 
加减:咽红肿痛明显加僵蚕、木蝴蝶;臖核肿大加夏枯草、蒲公英;皮肤痒甚加白鲜皮、地肤子。
 
2.邪入气营证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或皮肤猩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
 
代表方剂:透疹凉解汤。
Image

要点五  预防与调护

Image
(一)预防
 
1.风疹流行期间,不要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有接触史者,可口服板蓝根颗粒预防发病。
 
3.保护孕妇,尤其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4.对儿童及婚前女子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可预防风疹。
 
(二)调护
 
1.一般可不必采取隔离措施,但在易感儿群集的地方,须适当隔离,可隔离至出疹后5天。

2.患儿在出疹期间不宜外出,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休息与保暖,多饮开水,对体温较高者可物理降温。
 
4.皮肤瘙痒者,不要用手挠抓,防止损伤皮肤导致感染。
 
5.饮食需清淡而易于消化,不宜吃辛辣、煎炸爆炒等食物。

细目四    丹  痧

Image

要点一  概述

Image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因本病发生时多伴有咽喉肿痛、腐烂、化脓,全身皮疹细小如沙,其色丹赤猩红,故又称“烂喉痧”“烂喉丹痧”。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可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
Image

要点二  病因病机

Image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主要病机为邪侵肺胃,热毒炽盛,内外充斥,外透肌肤。
 
病之初起,痧毒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肺胃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邪毒循经外窜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菱靡等症。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草莓,称为“草莓舌”。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于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惊风。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证候。
Image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Image
(一)诊断要点
 
1.有与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2.起病急,突然高热,咽部红肿疼痛,并可化脓。
 
3.在起病24小时内开始出现皮疹,先于颈、胸、背及腋下、肘弯等处,迅速蔓延全身,其色鲜红细小,并见环口苍白圈和草莓舌。
 
4.皮疹出齐后1~2天,身热、皮疹渐退,伴脱屑或脱皮。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1. 几种出疹性疾病鉴别 见下表: 

Image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其皮疹比猩红热皮疹消退快,而且退疹后无脱皮现象,皮疹消退后全身症状不减轻。咽拭子、血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可有草莓舌、猩红热样皮疹或多形性红斑皮疹。两者不同点是:川崎病婴儿多见持续高热1~3周,眼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手足出现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潮红,持续10天左右始退,于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指趾端薄片状或膜状脱皮。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无效。
Image

要点四  辨证论治

Image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于瘟疫,以卫气营血为主要辨证方法。其病期与证候有一定的联系,前驱期属邪侵肺卫证,以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为主要表现;出疹期属毒炽气营证,以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舌光红为主要表现;恢复期属疹后阴伤证,以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为主要表现。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原则。(三)分证论治
 
1.邪侵肺卫证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代表方剂:解肌透痧汤。
 
加减:乳蛾肿烂加蒲公英,大青叶;颈部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紫花地丁。

2.毒炽气营证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证
 
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
 
加减:低热不退加地骨皮、银柴胡;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咽喉肿烂未消加玄参、芦根。
Image

要点五  西医治疗

Image

首选青霉素,每日5万~10万U/kg,分2次肌注,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剂量,并给予静脉滴注。如对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Image

要点六  预防与调护

Image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发现猩红热病人应及时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阴性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7~12天。
 
2.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及时消毒处理,接触病人应戴口罩。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儿童。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儿童,可服用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
 
(二)调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居室空气流通,防止继发感染。
 
2.供给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3.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含漱。皮肤瘙痒者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撕扯。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