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心词班作业总结09期

 云诗雷情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开心精炼国学

词班讲义总结

讲义:云诗雷情

总结:倾     城

开心精炼国学词班

第十讲总结

开心2期词班第十讲作业总结
总评:倾城
上一节作业总评,我们简单介绍了点染的方法,但如果说,认为就这一种方法,那么就大错特错了。那只是一种,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开始先给大家吃的一颗人参果,今天我们就要把这颗结人参果的树,它的枝枝叶叶全部来了解一遍。
所谓点,是指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如点明题旨或词意,使读者了然于胸;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如紧承题旨、词意作具体、形象地描绘、渲染。

点与染必须紧密配合,不可有他语相隔,否则意脉一断,便无法发挥它们互相配合而产生的艺术功效。
在唐宋词人的笔下,点与染得到灵活多变的艺术处理。我们从作品中概括出以下七种情形。

1.先点后染

这种是最常见的,也就是我们上节课专门提到的。就不再细说。

2. 先染后点
我们讲义中有几个例子。我的理解就是,先用景把气氛烘托出来,然后再点明主旨。比如:
作业争先恐后,练习精益求精。词班同学真优秀。
用前面两个事实来烘托出同学们的优秀。
像这样先染后点的手法,把读者先引入一个浓厚的景物氛围中,深受感染,作者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正好切合读者的期待心理,从而引起心灵共鸣。

3. 点少染多
前面说过,词中的抒情、说理往往用点笔。点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题旨。染则是围绕点而作描绘、渲染、烘托。点和染在词中各占比例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词情、词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点笔多,词意会显得豁达;染笔多,词情蕴藉、婉转。词以幽微深隐,为其美感特质,因此,唐宋词中点少染多的情况极为普遍。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基本都是这样的。

4. 染少点多
唐宋词中染少点多的作品比较少,因为点得过多会造成抒情直露无余,破坏含蓄蕴藉。
但如果点笔鲜明、警拔,染笔贴切、精彩,点和染配合的得当,一样可以写出动人心旌的佳作。
这个我的理解就是抒情多于事物的描写。打个比方:
浮利莫要争,虚名转头空。余生闲散处。青山结庐,绿水寻鸥。

前三句为点,先说那些道理,后两句为染,道理说完了,那去哪里呢,第三句也就是取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情多于景的描写。
染笔多,词情蕴藉、婉转; 
点笔多,词意会显得豁达。

5. 开头一点,通篇皆染
开头便点名题旨,通篇加以渲染。
比较好理解,就是第一句点明主旨,后面的每一句都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把前面的例子翻过来说,先说同学们很优秀,后面从举例子来说是怎么优秀的。一点然后通染,而难得的是要染笔能紧接点笔层层挥洒,读来清畅自然,绝无牵强之迹,而得情景交融之境,这样的堪称佳构。

6. 通篇皆染,篇末一点
我的理解是前面都是抒情,看讲义中辛弃疾的《破阵子》 和《青玉案》就会明白些。前面都是景与情的描写,这个和前面5是相反的,但较之貌似又难理解一些。
这一手法的题旨就在文章的最后。而前面都是围绕这个点来渲染气氛的。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老爸是位军人,有时候听他唱歌,有一首记得,貌似和这个手法比较像。歌词是这样的:
实行兵役制,我当上了国防军。跨上了冲锋枪,军装更合身。帽徽闪金光,领章更漂亮,我对着镜子,对着镜子上下瞧,上下瞧。哎哟哟真是乐死人,哎哟哟真是乐死人。
前面都是染,为这后面这么乐死人的主旨,充分渲染和烘托。
这种通篇皆染,篇末一点的写法,在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之后点出题旨或提升意境,多有画龙点睛,使其破壁腾飞之妙。

7. 点与染的穿插交织
唐宋有些词人以叙事、抒情为点,以写景为染,有意将两者穿插、交织,织出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天章云锦。这种就是在一首词作中,有几处点染。就比如上节课说的《雨霖铃》,是三处点染手法,都是先点后染。

穿插交织可以应用上面六种除了第五种和第六种不适宜以外,其它四种都可以。最要记住的一点,无论哪一种,不管是从点到染,还是从染到点,中间都不能言及和它们之间无关的话题。要不点完就染,要不染完就点。

总结:倾城

七言句

“点染“技法的巧妙运用
 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运用,变化多端,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点常常出现在词的开篇、结尾、换头等关键处。
一般来说,染笔多是绘景、状物、写人。唐宋词人运用渲染手法灵活多变,有的用白描、淡笔,有的用工笔、重彩。但无论是工笔或意笔,水墨或丹青,都贵在摹形传神,营造出真切的情调氛围。

三点注意事项
第一,点染作为词创作的一种技法,点与染是互相依靠、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换句话说,没有点就无所谓染,没有染也无所谓点。
第二,词的美感特征是幽微深隐,词的意境创造多追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因此,优秀的词作,一般都是染笔多于点笔。

至少是点笔与染笔篇幅相当的。如果点明意旨的笔墨过多,作品就显得直露、缺少形象和韵味。点笔精警,染笔美妙,才有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第三,点染是唐宋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重要技法,但它毕竟只是诸多技法中的一种。

并非运用了点染就一定能够写出佳作,还要看词人运用得是否妥贴、高明。点染一法更不能滥用,用多了,变“画龙点睛”为“画蛇添足”,反倒有累赘之感。

因此,点藏染中,意旨亦可自明。

再来谈一个比较头疼的:方圆
关于方圆一说,有很多观点,虽然大同小异,但有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 》中也没有详细说明,亦未留下任何确切而权威的解释。通过讲义中的叙述,翻阅了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了一些,与大家一起探讨。举一个书法的例子:
以字体的体势来说,如篆书为圆,隶书为方。和词中的方圆联系就是,方为具体事物的描写,而圆就是换头之间的转折。这是比较大的范围。
后来书法依体势出现了相应的“方笔”、“圆笔”的笔法概念。就是说任何一个字,或者是外圆内方,或者是内圆外方。
那么从词来说,就是句与句之间,有方有圆,有具体的描写,也有转折之处。

可以方中有圆,也可以圆中有方。要不然不是总在原处转,就是同一种手法,显得很呆板。

就比如一幅书法作品,每一个字都有变化。在用墨和用笔上,这里就不做深究,来究这个词中的方圆。

作业 总评

作业细解

我们先讲义复习到这,找例子来说说这个方圆。先看作业:
作业:
开心国学院词班词基础知识第十讲作业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方圆好说,基本每一首词都有,但不是每一首词都会用点染的手法,我们来找一首有点染手法的进行分析。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宋】张炎 
平沙催晓,野水惊寒,遥岑寸碧烟空。万里冰霜,一夜换却西风。晴梢渐无坠叶,撼秋声、都是梧桐。情正远,奈吟湘赋楚,近日偏慵。
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片霎归程,无奈梦与心同。空教故林怨鹤,掩闲门、明月山中。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
这首词基本上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下片“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前一句为点,后两句为染。先点明在异地的清雅之事,后两句染来描写,是什么,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 是喜欢睡懒觉,喜欢把香料放在笔筒里。


来说方圆
这个我比较赞同方才老师的观点。

方圆不是单纯的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句子中,应该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稍后把老师们的点评发上来大家一起欣赏
张炎这首词,比较空灵,依我的理解,圆比方多。
上片方的描写多一些,一二句比较方,三句比较圆。四句方,五句圆比方多。看运笔的转折之处。而过片与上片之间的转折犹为明显。
上片最后一句“近日偏慵。”说最近有点慵懒。那后面怎么接下去,上片可以说是营造了一种比较孤单凄清的气氛。

弄得人都提不起精神。下片没有把这种愁绪继续下去,而是话锋一转,充分把圆表达了出来,比较阿Q的说,在外面依然喜欢清雅之事。
“方”是具体的形象,方圆之说,是关于转折之法的。转折之法自然是用于转折之处。与豪放、婉约应该没有几毛钱关系,最多也就是三四毛。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谁都知道,段落间就是转折之处,当然,段落内也有转折。相比较而言,段落之间的转折较大,段落内的转折则较小。这样,一首词的转折之处就可能不止一处。
讲义中这段话很有意思:双调、三叠、四叠的词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兄弟。他们是一家的儿子,但各有各的小家,兄弟之间的功能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尽管也是各自做着各自的工作,但他们挣了钱不是拿回大家的,而是拿回小家和自己媳妇一起花的。
词学批评中的方笔圆笔、方圆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词在具体的表达中,抒情写意多转折顿挫则为方笔,而提笔暗转,变换无痕则是圆笔;另一方面在词的风格上,清空超逸者为圆,而沉着凝重者为能方;总之,方圆互用,互为辩证才是用笔之道,方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纳兰组:
纳兰评阅18—年华
题: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答:所谓方圆之说,是关于转折之法的。圆是指行文转折之多,方是指运笔多直而少曲折;圆指文章整体运意圆融自成,方指文章事理精切;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好的文章是圆超越了方,并且园中有方。
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成功地移用到词的创作里。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题旨。染则是围绕点而作描绘、渲染、烘托。
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本词大意: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写的。他被曹雪芹称为“千古之伤心人”,由堂堂的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
开头两句“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比较直白,感情强烈,“恨”、“梦魂”是“方”。后三句“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是“圆”。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作者做了一场什么样的梦呢?为何引起许多恨呢?这就吸引人读下去。开始两句为点,点明昨夜梦境勾起了内心的无限悲恨。接下来三句是染,追溯梦中热闹美好的情境;渲染昔时在故国宫殿里,尽情游赏、春风得意的欢乐繁华。然而,梦境虽美,奈何已成烟云。

醒来后对照当下处境,倍增凄凉悲恨。此处的染,是以反笔出之。词人,没有正面的渲染他的“恨”,而以梦中之乐,反衬现实之哀。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全词仅二十七字,却有点有染,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读后使人荡气回肠。
谢谢老师辛苦评阅。

点评
 方才
答案中的“所谓方圆之说,是关于转折之法”想必是讲义中的说法,不过,我认为有可推敲的地方。因为“圆”既包含技巧在内,也包含意境等。  
方才
我对“方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互相学习。  
方才
叙述抒情多为方,为点;而描写多为圆为染。当然,词的写作往往是各种写法杂糅在一起的,描写就是本身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不可分割。 
方才
给年华同学点赞,对“方圆点染”的理解很透彻,作品分析也很到位。对于这四字写作技巧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方与点相对,圆与染相对。  

纳兰-草色帘青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管理员】总评阅~倾城 
答:在这首小词里,上片的轻寒,晓阴是点,淡烟,画屏是染。下片的飞花,细雨是既方又圆。
点评
方才
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渲染自己的心境。 
方才
这首词中,方应该指第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它也是“点”。直接交代作者的行为,环境以及暗示其心情。其他的都应该算是“圆”和“染”。 
方才
作业回答太简单。建议参考一下一楼的做法。  


纳兰30-流云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 ·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答:这首词
1.方是:砌下落梅如雪乱,离恨恰如芳草。
2.圆是: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3.点是:别来春半,归梦难成
4.染是:落梅,雁,梦,春草
点评
方才
己见,互相切磋。  
方才
点染也是如此。词中的“染”说白了,就是描写。是句子,而不是某些词。比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它就是染,用春草写离恨。  
方才
方是什么?方应该是作者陈述事情、态度、观点时 可直接感知的内容。此词为例,方应该是“一、三”两句。而圆是“二、四”两句。 
方才
首先,我先声明一句,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不甚了解,大家互相商讨吧。 

纳兰29-见微知著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染:危楼,风细,春愁,天际,草色,烟光,残照。
点:无言谁会凭阑意。人憔悴。
方:疏狂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
圆:衣带渐宽终不悔。

点评
方才
我”方圆“之说不是很清楚,这种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理解大概即可。
方才
在我的理解中,“方”跟“点”更相对一些,“圆”与“染”相对一些。在这首词,下阙都可以看做对“春愁”的补充描写,更能体现“圆”与“染“  
方才
“点”可以理解为作品中对描写对象所交代内容,比如人物、地点、环境、心情等。比如“伫倚危楼风细细”,这里就交代了人物以及地点、气候等。 
方才
染是对某些事物或者其心情、环境等的描写与渲染。比如例词中的“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除去这类描写的句子,其他都可以算是“点”。 
方才
问候见微知著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中“点”与“染”两种手法,我认为是针对某句或某几句而言,而不应该是某个词。

纳兰-27,蓝莲花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宋代〕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方)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圆)
  《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更迭进一层:由晓风拂而想到昔日深情,望一弯残月而忆起佳人面容,见依依杨柳而思及恋人倩影。不仅使人看到眼中之景,更令人想到景外之人、人处之境及境况之悲,令人愁绪回肠,百感交结,有力地坐实、深化了前面所点之愁。
【倾城简评】问好学友。分析的不错,看来对这首词做了很细致的研究。

关于“方圆”一说,虽然“方”多事物的铺排和描写,但具体分开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能把过片与准备过片之处分析清楚,我觉得就可以了。这首词具体的点染手法有三处。这里就说了两处,还有一处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易安组
易安-素心若雪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卜算子 咏梅
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染】寂寞开无主【染】。已是黄昏独自愁【染】,更着风和雨【染】。
无意苦争春【点】,一任群芳妒【染】。零落成泥碾作尘【染】,只有香如故【点】。
上阙一三句方,二四句圆。
下阙一三句方,二四句圆
【倾城简评】问好学友。未对方圆进行分析。陆游这首词,个人理解“圆”多于“方”。

以过片与准备换头来分析,上片基本上就是一副比较冷的色调,比较冷的面孔。而下片换头一转,愁啥,是根本没有争春的意思,只能让群芳来嫉妒,这就是低调的炫耀。

点染也没有分析出来。以你的观点,这是说前面四句都是围绕下片第一句来说的。而下片二三句都是为最后一句烘托和渲染的。那么这个点的主旨是什么呢?

易安09-筱雪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片一曲新词一句是点。说明这首词在一边喝酒时写的。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着旧亭台周围的景物描写的。

去年的景色都没有变,可是去年陪我一起在这里散步的人在哪呢?字句间浸染了对恋人的无限怀念的思念之情。
评:未对方圆点染做出剖析

易安——10漫天荒芜
开心国学院词班词基础知识第十讲作业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如梦令》
宋代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是圆1和2是点3是方5和6是染

评:总体可以,不过还有缺失,请自行弥补

易安12-过儿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朝中措·休论社燕与秋鸿
宋 · 曾觌
休论社燕与秋鸿。时节太匆匆。海上一番微雨,朱门浓绿阴中。
主人情厚,金杯满泛,且共从容。莫问莺花俱老,今朝犹是春风。
方:上片前二句是方,下片前三句是方。
圆:上片后二句是圆,下片后二句是圆。
点:开篇第两句是点。下片第三句是点
染:上片第一句后二句是染,下片前二句是染。后二句是染
此诗点染穿插,点明主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倾城简评】问好学友。这首词如果谈点染的话,上片第二句为点,三四句为染,来烘托时节匆匆这个主旨。其它的我理解不算。方圆没有具体分析。可以分析过片与上片之间如果承转的。

易安~心飞扬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上阕第一句为染,第二句第三句为方,第四句为圆,第五句为点
下阕第一句为染,第二句第三句为方,第四句为圆,第五句为点

点评
qq_qzuser_f7F
你好心飞扬。作业要求分析,你只是简单的指出。下次注意。 

以上就是第十讲作业总结,感谢qq_qzuser_f7F老师,天青老师,方才老师的精彩点评。老师们辛苦了。同学们做作业也真的是辛苦了。这两讲作业有的有些迷糊,别说你们,我不仔细去分析也会迷糊,仔细分析也还是会迷糊。但不管如何,心中最少有了个概念,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最起码不会有捉襟见肘的现象,不会没词可写。革命尚未成功,同学还需努力。

谢谢大家

2022.5.4

编辑  千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