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 《泪》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诗名《泪》,李商隐写了七种泪,前面六句,一句一种,最后两句写自己:

    “永巷长年怨绮罗,”

    字词典故    “永巷”:(永巷是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在的地方。后来,随着宫廷战争的深入,永巷就成了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的监狱。)“长年”:一整年,长期。“绮qi3罗”:(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赏析    李商隐说,一年到头呆在永巷里,年复一年,那些宫女和嫔妃们也就怨恨起身上华贵的衣服了。当初要是不进宫,在民间多好,禁不住流下了失宠寂寞的泪水。

   “离情终日思风波。”

    字词典故    “离情”:别离的情绪。(《文选 任昉诗》“将乖不忍别,欲以遣离情。”)

     赏析   李商隐说,沉浸在一种别离的情绪中,终日一个人反反复复地思索着,为什么当初两人之间会闹出风波,禁不住流下了离别伤心的眼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

   字词典故    “湘江竹”:指“湘妃竹”,又叫“潇湘竹”,“泪痕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汩挥,竹尽斑。”)

    赏析    李商隐说,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无数,那是“娥皇”,“女英”为舜的逝去而哭泣,流下了多少伤逝悲痛的泪水。

   “岘首碑前洒几多。”

    字词典故    “岘xian4首碑”:(三国-西晋的“羊祜hu4”镇守襄阳时,勤于治世,大兴学校,关心百姓疾苦,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人见者无不落泪。“杜预”因而把此碑叫“堕泪碑”。后人也就以“岘首”等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赏析    李商隐说,在岘首山的“堕泪碑”前,人们又洒下了几多对羊祜怀德追忆的泪水。

    “人去紫台秋入塞,”

   字词典故     “紫台”:就是皇帝住的地方,泛指皇宫。(《文选·江淹》:“若夫 明妃 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这里讲的是明妃“王昭君”先是到皇宫,那里离家乡稍微远了些,可是秋天就进入边塞以外,那就是无限远了,因为那里就是异域外邦了。王昭君再也没办法回到故乡,她一辈子都想回趟故乡而不得。她嫁了单于,单于死,朝廷不让回,按照当地习俗,又嫁给单于的儿子。单于的儿子又死了,还是回不了家,还要嫁给单于的孙子,她终于崩溃了,服毒自杀。

    赏析    李商隐说,王昭君,人离开家乡去了皇宫,不想秋天就入塞了,从此在那里留下了多少异域思乡的泪水。

   “兵残楚帐夜闻歌。”

    赏析   李商隐说,“垓gai1下之战”的楚霸王,兵被打残了,呆在楚军账中,夜里听到了四面的楚歌。流下了多少穷途末路的英雄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字词典故    “灞桥“:(灞桥位于西安市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抵”:相当。“青袍”: (唐贞观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显庆元年,规定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当时李商隐在长安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玉珂”:(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就是指代高官显贵之人。  

    赏析    李商隐说,早晨我来到灞水桥边,扪心自问,这么多种的泪水,又有哪一种比得上我这样低声下气的委屈之泪呢?怎么委屈?我只是一个穿着青袍的芝麻官,一大早就要跑来这里点头哈腰,陪着笑脸恭送,骑着玉珂叮当,高头大马上的显贵。

    李商隐为什么说人家那六种泪都比不上他的泪呢?因为人家的泪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流下来,可是他的泪呢?只能往肚子里流,而脸上还要带着笑脸。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环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灞桥是长安送人的一个地点。可是长安是帝都啊,李商隐作为帝都的官员,按说应该是比较风光的吧,非也,也许他确实是官阶太低了,而这次恐怕送的还是外地的官员或者什么显贵。不然他如果是送自己正常的上级,恐怕不会那么委屈吧。所以我觉得这恐怕才是李商隐这首诗创作的诱发点。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