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 《插田歌》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插田歌》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诗名《插田歌》,“插田歌”:就是插秧歌。刘禹锡还写了一个序: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字词典故   “连州”:在今广东清远市下辖连州市。刘禹锡是814年被贬到连州做刺史的,在连州呆了五年。“村墟”:村庄,乡村集市。“郡楼”:唐朝有段时间改“州”为“郡”,所以应该就是“州郡”的城楼。“俚li3歌”:民间通俗歌谣。“俟si4”:等待。“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资)考证也”。)

赏析  刘禹锡说,在连州城的下面,俯瞰下去,可以看到近接着的村庄。我偶尔登上了郡楼,正好有所感,就把这个事书写成了俚歌,以待将来提供给来采集诗歌的官员。

    好,来看原诗: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字词典故    “冈”:应该是小山包。“塍cheng2”:土埂。“参差”:斑驳的意思。

赏析  刘禹锡说,只见小山冈上,花草很整齐,燕子在上面东飞来西飞去。田埂望过去,如一条一条的直线。田里有白色的水光斑驳闪耀。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字词典故   “纻zhu4”:同“苎”,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嘤ying1咛”:形容声音清婉﹑娇细。“竹枝”:(“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

赏析   刘禹锡说,农妇们穿着白色的苎麻裙,农夫们披着绿色的蓑衣,齐声唱着田中的歌。那清婉的嘤咛声(估计听不清歌词),有些像竹枝词。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字词典故   嗤chi1”:讥笑。

赏析   刘禹锡说,我只是听到这歌声里带有怨气响起的声音,无法分辨这地方话里的歌词。他们唱着唱着,时不时就来一个大笑,我猜那必定是相互嘲弄相互讥笑的意思。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字词典故  “漠漠”:广阔貌。(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赏析   刘禹锡说,平静而广阔的水田上,插满了秧苗。烟火正从村落中升起。黄狗跑过去又跑过来,红鸡一边鸣叫一边啄食。

    一派祥和的农村气象。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字词典故   “上计吏”:(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

赏析   刘禹锡说,路旁那是谁家的儿郎啊!戴着个乌纱帽,衣衫的袖子还特别长。他自己说是个“上计吏”,年初的时候刚刚离开皇帝之乡,回到这里。

     也就是从京城长安回来的。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字词典故   “侬nong2”:古语一般是我的意思。“谙an1”:熟悉。“罢”:结束,以后。“相参”:就是参加的意思。

赏析   刘禹锡说,有个种田的农夫就对这个计吏说:“您家我肯定是很熟了。您从长安一回来以后啊,眼光都大了,都不和我们参合在一块了。”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字词典故   “致辞”:在这里有解释说明的意思。“轲ke1峨e2”:高耸的样子。“度”:就是计算。“省门”:宫门。(汉代称宫中为省中,宫门为省闼ta4。)

赏析   刘禹锡说,这个计吏笑着解释道:“长安,那真是大了去的地方了。那宫门那个高,真是高耸入云。我都进去无数次了。”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字词典故    “昨来”:昨个,上次的意思。“补卫士”:补充卫士的缺额。“筒竹布”:一筒竹布。(“筒中布”和“竹布”。“筒中布”又名“黄润”,是蜀中所产的一种细布。竹布是岭南名产。)

赏析    刘禹锡说,上次去啊,我是去补卫士的缺,只用了一筒布。你老再看个两三年,我下次就作有官职的人去了。

    原来这个计吏为什么能进宫门,是用“筒竹布”去疏通关系,得到卫士的缺。下次,恐怕又要用什么贿赂的办法去得到官职了。这样的一番炫耀,被同是京城来的刘禹锡给听到了,他一面看着插秧的农夫农妇们的劳动生活场景,一面却听到了来自京城公职人员的想法。颇有感触,写成歌谣。要知道,刘禹锡原来在京城做过“监察御史”,这样的买官行为,他自然是要揭露和汇报的了。(文后我们附上了一个刘禹锡的生平时间表,以便对照。)

《插田歌》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轻松看历史赏析。

本文图片为网上搜索。

刘禹锡生平时间表: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pi1”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赴任途中又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4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兼“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