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生亦大矣中大字新探

 m175 2022-05-06 发布于黑龙江
文学教育 (下) 2014,(05),150

黄辉苑

广东深圳罗湖外国语学校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 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 备课《兰亭》的同时, 我恰好在读《老子》, 《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 更有“道”的意思, 其中是这样阐述的: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有物浑然天成, 先于天地存在, 它清虚寂静, 广阔无边。它超越一切万有之外, 悄然自立, 不动声色, 不因物理变化而变化, 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它无所不在, 永远无穷无尽, 遍一切处。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 具有一切的可能性, 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文字来形容, 所以姑且叫它“道”, 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 太大了, 所以也可以叫做“大”。故而“大”不仅可解为“大事”, 亦是“道”的代名词。死生皆是有道的, 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为难以更改。既不能因为生之乐而可长生不老, 亦不能因“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而欲尽则尽,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本身就是绝对性的, 道是“自然”如此, “自然”便是道, 难以逾越, 故而有其可“痛”所在。

“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其中的“大”释为“道”又是否可行呢?这句话出现在《德充符》的第一个故事里, 孔子的弟子常季发现鲁国断足之人王殆非常了不起, 他教门生时, “立不教, 坐不议”, 但是他的门生却可以“虚而往, 实而归”空虚而来, 满载而归。孔子称其为“圣人”, 愿意“引天下而与从之”。于是常季就问孔子, 这样的人“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他的心智活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孔子就解释给他听:

死生亦大矣, 而不得与之变, 虽天地覆坠, 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

这句话若将“大”译为“道”, 文句亦无不妥。生死都是有道的, 悟道之人, 不会随声色所转, 面对生有悲欢离合, 死后终期于尽, 他皆能有所坚守, 平心静气地过自己的生活, 即使天翻地覆, 他也不会随着宇宙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 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原文可以通解, 至于《兰亭集序》就更不难解释了。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 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 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王羲之定是参透了老庄思想, 故而信手拈来便是《庄子》中的语句。在《兰亭集序》中, 作者主要抒发了自己的“幽情”。这“幽情”有着深邃的矛盾, 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信可乐也”, 乐在“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让感官最大限度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乐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这是眼界之宏阔, 更是精神空间的广阔;更值得注意的是, 他的“乐”, 乐到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乐是包容的, 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 心领神会, 还是放浪形骸、超越礼法, 虽然“取舍万殊”所追求的和所回避的各不相同, 但都可能欣然相与, 达到“快然自足”的境界。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则是, 这一切都不是永恒的, “暂得于己”, 欢乐只能是短暂的, “情随事迁”是免不了的。“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往昔的快乐, 很快就成为“陈迹”一去不复返。这一去不复返的, 还不仅仅是眼下聚会的欢乐,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而且是生命。所以“死生亦大矣”, 死生有道, 乐不能终生享有, 死带来的灭亡阻挡不了, 是故不能不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

再联系后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若将前文“死生亦大矣”解释为“死生都是大事”就冲突了, 作者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怎么还会引用先人的话来自寻烦恼呢?且站在时间的制高点上:“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正是古往———今来都难以逃脱“死生有道”这一规律, 所以理性的认识后, 作者再更进一步发出了“悲夫”的慨叹。

到此文章情感已经达到了高潮, 但是, 文章并没有结束, 他还要总结, 还要画龙点睛。正因为意识到这样的规律, 才“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目的不是仅是为了自己, 为了今日, 而是为了未来, 为了“后之览者”。他们虽然与作者“世殊事异”, 所处的时代环境命运不同, 但是“生死有道”的感受却是一样的, 前人与今人都没有因为难以左右这一规律而沉溺于悲痛, 今人今日正尽享兰亭雅趣, 后人亦可安然尽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积极应对各种磨难。当他们读到我们的文章时“亦将有感于斯文”, 也体悟到我所体悟到的矛盾是永恒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也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根据以上分析, “死生亦大矣”的“大”译为“道”既有本可溯, 又回归原文可通, 解释《兰亭》文意也更为贴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