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写最怪的书法,装最大的糊涂播

 龙岩半主 2022-05-06 发布于广西

这恐怕是流传最广的郑板桥书迹郑板桥书法山东潍坊的郑板桥像郑板桥画竹郑板桥书法郑板桥书法郑板桥书法郑板桥隶书民谣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几乎是“扬州八怪”的代名词,他与清初的傅山一样,都是载入史册的人物,也都是被神话了的人物。

一个人能够被神化,自然有其非凡的魅力。郑燮的伟大之处首先是其高尚的人品,其次才是其文学艺术才华,搞不清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郑板桥。

与“扬州八怪”的其他成员一样,郑板桥在仕途上也是充满坎坷、饱经风霜。虽然他在44岁时最终取得进士功名,但却在六年后才被授予七品县令。坎坷不平的遭遇造就其奇崛怪异的艺术风格,这是“扬州八怪”这个艺术群体的共同财富。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后客居扬州鬻字鬻画。

郑板桥工诗、书、画,世称“三绝”,又能篆刻。郑燮的“三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绝,而是分别载入文学史、书法史与美术史的“三绝”。

郑板桥曾自评其诗文曰:“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其诗其文都深切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百姓。

其为文为诗,直抒胸臆,毫不拿捏。在语言上也“自铸伟词”,雅言俗语皆可上手,格调高,感染力强,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其大量的题画诗更如风行水上,沉着痛快。单单论其文学成就便可立世,何恐其成绩不止于此。

郑燮以画兰、竹、石著称,其他题材则很少涉猎。如其所谓“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些形象正是其人格的写照。

其瘦劲清雅的兰竹,崚嶒耸立的奇石,骨鲠而简洁,清新而独立,岂一句话如其人可以概括,某些意义上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

郑板桥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而以“六分半书”名世。所谓六分是从隶书的角度而言的。隶书又称“八分书”,而郑燮的隶书则杂以篆行草各体,隶书仅占据六分多一点,故谓之“六分半书”。

郑板桥行书欹侧多姿,书卷气浓郁,有宋人气息,显然胎息于苏东坡,犹在精神气质上得苏字之神韵。因为这个底子,也因为其文学修养与宽广的胸襟,他一生无论书风如何怪异,都能使一幅字神完气足、协调一致,世所谓其“乱石铺街体”杂乱之说,要么是没见过原作,要么是人云亦云,基本都是信口雌黄。

能写出“六分半书”,说明郑燮的隶书功底不会太差,只可惜我们目前还看不到一件郑板桥较为纯粹的隶书作品,但透过“六分半书”,依然可以感觉到其隶书的深厚修养。

他之所以不书写纯粹的隶书,一是受到时风的影响,另一点则是个性使然。“扬州八怪”其他书家的隶书虽然都源自汉碑,但追求怪异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郑燮的“六分半书”并非他的独创,作为前辈的石涛,其行书便已经是诸体杂糅,与郑板桥的书法相似度极高。郑板桥正是在同时代前辈书风的基础上强化了这种杂糅书体的书法风格,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板桥体”书风。

郑燮下面这件隶书民谣条幅,准确地说应是“六分半书民谣”,只不过隶书成分相对占比多些而已。这件作品字形上贴近隶书,字形宽扁;点画也有不少的“衮画”(没波的圆头横画)、“波画”;结字则多取隶书结构,时有篆书字形出现。

笔法则以行书笔法为主,兼用隶书写法。章法则完全是行书的风格,一任自然,不作布算子状。起笔偶有逆锋,多数情况下则顺势落笔,起笔尖刻,但笔画饱满,故字态沉稳而不漂浮。

其结字多用古文字,故气息古朴典雅;其用笔多用行草之法,故字字皆活泼;其意态多自然,故字间多真情。

从郑簠的以草入隶,到郑燮的以隶入行草,尚异好奇的风格探索基本完成并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其中的郑板桥显得尤为夺目,这源于其艺术成就,更源于其人格魅力。

孙克:书法为何达不到古人的高度?因为读书太少!邱振中:我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