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44.灵枢·经脉

 昵称1Z7nN02j 2022-05-06 发布于福建

宏五学堂 2022-05-06 04:29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44.灵枢·经脉音频:00:0008:37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十四节 灵枢·经脉

题解 经,径也,犹言路径;脉,流通气血之道路。本篇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证候及治疗原则,并分别说明十五络脉的循行和病候,五阴经气绝所出现的特征和预后。因篇中重点是论述十二经脉,篇首即着重指出经脉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称为《经脉》。

提要 按照原文顺序,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其分布;

(2)经脉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3)叙述了五阴经气绝的证候;

(4)说明了十五络脉的名称、径路和虚实证候。

原 文一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2】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3】,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于,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4】,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注释】

【1】《禁脉》;指《灵枢·禁服》。脉,张介宾《类经》作"服",形似之误。

【2】制∶《灵枢·禁服》作"知",为是。

【3】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指经脉与内在五脏依次相系,与外在六腑分别联属。张介宾《类经》注;"五脏属里,故言内次,六腑属表,故言外别。"

【4】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运行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

原文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糯【4】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5】,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6】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7】,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8】者,咳,上气,喘渴【9】,烦心,胸满,膳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1】中焦∶指中脱部位。

【2】胃口;指胃的上下口(贲门、幽门)。

【3】肺系∶肺的系脉,即与肺相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器官。

【4】糯∶指上臂,肩至肘处。

【5】臂内上骨下廉∶臂,指前臂;上骨,指桡骨;廉,边缘的意思。【6】是动则病;指该经经气受扰动时可能出现的病候。

【7】瞀∶指视物模糊不清。

【8】 是主肺所生病∶指针刺该经脉上的揄穴可治疗肺所发生的病变。【9】渴;为喝,指喘声喝喝。

原文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膘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孰衄【1】,喉痹【2】,肩前糯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3】。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1】氟衄∶鼻塞称轨,鼻出血称衄。

【2】喉痹∶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

【3】 寒栗不复;寒栗,寒战;不复,寒战而难得温暖。

原 文 四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烦中【1】,旁纳【2】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卻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6】,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7】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8】腹胀,是为骶厥【9】。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浮,汗出。影,岬,口喝。唇珍【10】。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喉肿痛。循懂乳、气.街、股、伏兔、骶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1】颏中∶颏,即鼻梁。颈中,是指鼻梁的凹陷处。

「2】纳∶皇甫谧《甲乙经》作"约"缠束之意。

【3】承浆∶穴名,位于下唇中央下方凹陷处,属任脉。47颐∶口角后,腮的下方。

「5】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6】酒洒振寒∶形容寒冷发抖的样子。

【7】牖∶窗户。

【8】贲响∶肠鸣。

【9】骶厥;病证名。酐,胫骨的古称。足胫部之气上逆,称酐厥。「10】唇胗;胗,同疹,又指病。唇胗,即口唇部的疱疹,或口唇的病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