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观察】民居和气候的关系,我国七大传统民居,我国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和合共生关系|海草房|吊脚楼...

 小小书法家 2022-05-06 发布于福建


一直专业做地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许最能反映地理环境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热量差异明显,体现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的过渡;东西经度范围广,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差异十分显著,体现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的过渡。

这种复杂、巨大的气候差异深刻地影响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筑。

一、蒙古包(内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据资料介绍,蒙古包能适应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恒的日晷(看 日影计算时间),由内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

二、窑洞(黄土高原民居)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三、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四、阿以旺(新疆)

在维吾尔族语中,'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五、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受地势制约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羌寨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选用高山或峡谷地带。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六、吊脚楼和竹楼(云贵高原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

七、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建筑景观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下面介绍下我国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傣家竹楼:整个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顶则用竹篾夹住稻草覆盖,因此竹楼整体重量很轻;大多数竹楼都采用木料作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两层的小楼;地面层只有支撑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可分为前廊、堂屋、卧室和晒台四部分;小楼没有庭院,占地少,使用面积却很大,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

要点:竹楼有防虫、防蛇、防潮、防水淹等作用,体现了当地气候湿热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反映该地区森林覆被好;占地少,则反映出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理特点。

贵州苗家吊脚楼: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后半边靠岩着地,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有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楼分三层,也有两层的。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

要点: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而建体现了当地地形崎岖,森林丰富等特点。

黄土高原窑洞: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下沉式、靠崖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简称地窑,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上时,看见的只有地院和树木,是看不见房屋的。

靠崖式窑洞(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独立式窑洞(箍窑):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jī)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要点:窑洞体现出黄土的直立性,具有冬暖夏凉,舒适,节能的特点,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适应了该地区地形崎岖,沟壑纵横的环境特点。

海南船型屋:海南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后来屋盖发生了变化,采用人字顶,茅屋升高。因为海南天气热,人们都喜户外活动,所以在房屋前后爱建廊子。它既是副业生产场所,又可作为晚间乘凉的地方。当地人民喜欢圆拱造型,且底部有架空的结构,屋顶上部覆盖以茅草屋面为主。

要点:圆拱造型利于抵御台风;当地气候湿热,采用架空的结构具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山东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其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海草房”。

海草屋分布地区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要点: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用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而且就地取材方便。

北欧地区草皮屋:草坪屋是北欧地区一种独特的住宅类型,该建筑主要是考虑到了该岛的当地气候以及可用的建筑材料。该地区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着大片的森林,但冬季寒冷漫长,那里的人们用木头造小屋,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这样一方面土层的重量能让墙面的木头结合得更紧密,一方面草皮起到缓冲作用,草皮能起到隔热层作用,阻隔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能抵御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温暖。

要点:北欧地区纬度较高,建筑方式可以反映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屋顶上种植草皮,草皮能起到缓冲作用,阻隔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能抵御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温暖;森林资源丰富,木屋修建便于就地取材。

江南民居:江南因为特定的地理原因,水资源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体一般较高大,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屋顶坡度一般较大,利于排水。同时,为了隔绝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要点--自然条件对江南民居建筑的布局选址,建筑材料的选取以及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江南地区的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雨热同期,降水充沛。这影响了江南民居沿河而建的布局(如水乡建筑)以及江南民居的亲水性。

降水充沛,气候潮湿等特点影响了江南民居建筑以防潮防湿的木构造为主石构建为辅;降水条件造成了了江南建筑中屋顶的坡度大、出檐宽的建筑特点。

江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区的冲积小平原,植被丰富繁茂,影响了江南民居建筑的建材多以木建筑为主。

徽州民居: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徽州明清古民居,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

徽州民居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马头墙高度,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又有二进、三进之分。徽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大厅,后面院内有二层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采光和排水。四面屋顶的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要点:徽州多山地,民居依山而建,起到挡风作用的同时,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村落建于水旁方便日常生产(灌溉)生活,同时还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的环境下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就地取材方便;马头墙高大起到防火的作用,避免发生火灾时因房屋密集造成火势扩大;四合院内天井,既可以起到收集、排放雨水的作用,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同时达到通风、采光效果。

福建民居—土楼: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庞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土楼的创造者——客家人原是生活在中原一代的汉人,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南迁,为了躲避乱军流寇和原住民的袭扰,定居在偏僻的山区中。

福建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易受台风影响,坚固的土楼能起到防风抗震、防潮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

要点:闽西南地区作为丘陵地带,人口稠密,可耕地少,以土楼的方式聚族而居突出了人地矛盾;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社会关系复杂,土楼在古代的防御功能突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和台风移动路径上,土楼建筑结构设计能起到防风抗震;该区域气候暖热多雨,坚固其墙体厚度大的土楼可以起到防潮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

专题设计

1: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然州西南部,人口约5万,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沿着沱江搭建的吊脚楼(如图)独具特色,别有风味。

简析沱江两岸传统民居吊脚楼形成的地理原因。(8分)

【参考答案】沱江两岸地形崎岖,平地少;夏季湿热,吊脚楼有利于散热通风,保持干燥;可以防止毒蛇,野兽等动物的侵袭;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利于行洪;便于水上交通。

2:地坑窑洞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关中、陇东等黄土地区,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就是在平地上挖下一个长宽各数十米,深约6米以上的方形大坑,然后在坑的四周开凿窑洞,窑洞一般高4米左右,宽3.5~4.5米之间,深可达数十米,整个院落较北京四合院相似,面积可达四合院的数倍。“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由地坑院窑洞组成的村子,站在远处根本看不见。“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的变化,这些古老的窑洞正在消失。下图为地坑窑洞图。

(1)地坑窑洞反映分布地区具有怎样的地理环境特征?(8分)

(2)目前,地坑窑洞正逐渐走向衰落,分析地坑窑洞存在哪些不利的因素?(8分)

【参考答案】(1)①气候具有大陆性特点,温差大、降水较少、多风沙;(2分)②黄土深厚、疏松、直立性好,黄土中石头少(2分)③地形较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2分)④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2分)

(2)①采光不足,通风较差,室内潮湿;(2分)②卫生条件、排水条件差;(2分)③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出入不方便;(2分)④院落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有效利用率低。(2分)

3: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

【答案】1.A 2.A

【解析】 1.由图可知,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是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在我国最可能是在海南岛,故选A. 2.由上题可知,该传统民居是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炎热潮湿,架空可以减少潮湿,也更安全,与高寒缺氧、地表崎岖和多滑坡泥石流无关,故选A.

4: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回答3-4小题。

3.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A. 美化居住环境 B. 减轻屋顶压力

C. 加强御寒保暖 D. 削弱太阳辐射

4.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C A

【解析】3.草皮屋在北欧地区,纬度高且寒冷期长,屋顶上种草皮能起到缓冲作用,阻隔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能抵御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温暖,故选C。4.该草皮屋所处的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A。

5: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4)小题。

材料一: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主要分布左下图所示:

材料二:海草房是在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如右上图所示。

(1)请分析胶东半岛多修建海草房的有利条件。(4分)

(2)胶东半岛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请结合房子的特点说明其保存悠久的原因。(8分)

(3)图中房屋后面甲墙壁长满青苔,请分析其原因。(4分)

(4)近年来,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请为海草房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

【答案】(1)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貌,当地有丰富的石材(花岗岩)(2分)。地处沿海,浅海海草资源丰富。(2分)

(2)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特点,易于保存。(3分)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3分)

沿海多大风天气,海草屋顶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结实,保暖性和抗风性优良。(2分)

(3)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2分),甲面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2分)

(4)培植海草,为海草房的修复提供材料资源。(2分)

保护水草的生长环境,恢复生态系统。(2分)

做好海草房建造技术传承。(2分)

建立海草房生态博物馆,加强宣传保护(2分)

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开发渔家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提高其利用价值。(2分)

【解析】(1)从建筑材料分析,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貌,当地有丰富的石材(花岗岩)。地处沿海,浅海海草资源丰富。

(2)从屋顶材质进行分析,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特点,易于保存。其次考虑屋顶的坡度,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3)甲墙壁长满青苔,说明水分多而潮湿,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甲面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4)主要是保障海草资源,培植海草,为海草房的修复提供材料资源。保护水草的生长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其次做好海草房建造技术传承。建立海草房生态博物馆,加强宣传保护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开发渔家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提高其利用价值。

6: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山谷里梯田层层、炊烟袅袅、民居紧依。其民居是农民就地取材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依山就势,构思精巧,以马头墙(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

A. 地势起伏大,多石林、峰林

B. 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C. 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D. 隆冬时节,田间有成片油菜

2. 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A. 防火 B. 防水 C. 防风 D. 祈福

【答案】1. D 2. B

【解析】1. 据材料可知,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位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起伏大,但石林、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我国多分布于云贵地区,A错误;河水流量大,但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航运价值小,B错误;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安徽地区的山谷中,受山谷地形影响,该地多对流天气,C错误;隆冬时节,田间有成片油菜,D正确。故选D。2. 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具有的功能是防火,防风,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祈福的功能,不具有防水功能。故选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福建土楼是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它是客家民居最典型的代表,大土楼可住同一家族上百户的数百人。土楼建筑用料简单,主要有黄土、石头、本材等,但建造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多族人帮工。图Ⅰ、Ⅱ、Ⅲ分别为永定在福建的位置图、某土楼景观图及其墙体示意图。

(1)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2)从气候和劳动力角度推测建造土楼最适宜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3)永定高大的土楼逐渐采用石基代替土基,请分析采用石基的优势。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2)冬季;冬季干燥少雨,便于施工;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建设。

(3)相较于北方,永定降水丰富、台风多发;采用石基可减少洪水、雨水的侵蚀,防洪及防潮效果更好;石基更加稳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黄土墙体的厚度,节省建筑材料。

(4)①赞同;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②不赞同;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重磅整理】高考地理一直强调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理视野】以地理的视角欣赏世界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美

【传统文化】高考地理关注的那些即将消失的陕西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山西民居建筑!

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