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观后笔记

 胡艳杰 2022-05-06 发布于河南

小作者:高二26班 何畅

1) 圣人的成长

    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狗,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每个人心中都都只有一个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会生老病死,梦到接受别人的祭奠。自为殷商之人,最早的祖先为商汤,孔子的家族随着时代变迁而日渐哀落,一代一代在宋国繁衍。孔父嘉为孔子的六代祖,但最后却遭人陷害。叔梁纥为孔子的父亲,9月28为出生日期,3岁父条去世。

2) 孔子的大学

    经过刻苦的学习,成为“礼、乐、射、御、数、书”六艺专家。虽然早慧,智商极高、但也需要有努力、刻苦、良好的环境锻炼自己。他管理过牧场、仓库。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曾眼高手低。但是他渐渐悟到了:一个人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后来,孔子就真正地做到了。人生总有一个起点,每一步都做的好,才能往上一个高度走,才能走上更高一级台阶。我们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努力去登上人生高峰。

3) 三十而立

    30岁的人应该能独立承担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孔子经过了30岁的努力,他可以自豪地说自己三十而立,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有人听他的,身为一个私学的“院长”,却获得参与接见齐国君臣的机会,国君也向他讨教问题,他是真的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有事业,创办事业办私学教导学生。他做的这一切,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4)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初步成功,自己名声大噪

    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他坚定且自信。老子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长辈,他对孔子提出了警告,一个人二十来岁的时候,如果不是一个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人,注定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到了三十多岁以后,还仅仅是意气风发,没有理智而又冷静的头脑,他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我们要攀登不同的境界。不仅要有志向、理想、意向,还要对这个世道有透切的了解。

5) 问道归来,被迫离国

    问道归来的孔子,从绝世高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人生智慧。可他刚回到鲁国不久,一场君臣斗争就把他卷到了漩涡中。鲁昭公要祭祖,本来就无人问津,没面子。可是到乐舞时只剩下16人,原来另一个季平子(大夫) 调走了32个人享受君王的礼遇。这使鲁昭公忍无可忍,发兵攻打季平子。之后鲁国大权到三恒手里。鲁昭公多次帮助过孔子,此时孔子坚定地站在了鲁昭公这边,正直的孔子得罪了连国君都不敢得罪的权臣,无法在鲁国继续生存,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就因为这样的正直而使自己的私学前程断送。孔子去了齐国,但前景不妙,孔子的人生也变得非常坎坷。

6) 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

四十不惑:

①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不会改变方向了,并不是什么都不迷惑了。

②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十份重要。

    这篇文章表明长沮、桀溺等人选择隐居避世。孔子虽一生坎坷,但有责任、有担当,挺身而出,改受天下无道的现实。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互不与易也。他表达自己对长沮等消极避世的人的蔑视,又表达了自己要坚决走积极入世之路的决心。孔子的行为言语充分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为自己的信念、理想、感情而献身,这是何其宝贵的精神!

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变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梦想,儒家并不倡导消极避世,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要选择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的话分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孔子35岁对齐景公说了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要有一个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能够有资格要求臣下对你好。 而齐景公却只听到了其中自己有利的信息,国君欣赏孔子,想封他土地并让他做大夫,却遭到了晏子的反对,也不能在齐国待下去了,又回到了鲁国待了十四年,经历了“四十不惑”。

7)快乐达人

    孔子虽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但他却被称为快乐达人。进入不惑之年,《论语>>20章却无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是不一样的。苦为一个感觉,忧是一种生动的心理状态,是忧国忧民。《论语》>里是一群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却仍然那么快乐。他好学“十室之邑,似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上之好学也”。好学能使人快乐,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义,很快乐。同时,我们的高尚德行,世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8)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天命包含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也不以我们的主现意志为转移,这些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命包含了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认识到人有道德使命的,人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我们不仅要认知天命,我们还要敬畏天命。它包括我们主现的努力,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我们必须覆行天命,我们要积极的面对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