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晓慧: 书名 章节篇目 作者 日期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费孝通 7.16 内容摘要: 第一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学术观点: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社会。 金句摘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规律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思考或感悟:在乡土本色这一章,费孝通爷爷写了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以他所接触,所了解,所思考的乡土社会带我们了解乡土本色。 阅读方法上的收获 :乡土本色这一章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句子和语段,我们应该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回味“乡土社会”。 书名 章节篇目 作者 日期 《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费孝通 7.17 内容摘要 《文字下乡》本章共十九段 各段段意如下: 1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2 “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缺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 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聪明”的表现 4 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不同,乡下人智力比不上城里人没有结论 5 文字的用处对于乡下文盲所言 6 乡土社会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7 在乡土社会是在熟人中生活的 8 “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9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11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12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13 在面对面社群里,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14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 除了社群的共同语言,也会有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16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17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18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19 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再论文字下乡》本章共十八段 各段段意如下 1时间阻隔上说法的乡土社会 2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3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 4学的方法是“习” 5“词”的重要性 6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7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 8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 9词是重要的桥梁 10词不一定要文 11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12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13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须老是保存 14经验是要真实的不然只能扯谎喽 15乡土社会中不怕忘,可以忘的很舒服 16乡土社会不是都市生活常常变动的环境 17在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做人就得循规蹈矩 18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19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 学术观点: 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是说“愚”的表现 金句摘抄: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思考或感悟:《文字下乡》说的是传达情意的空间间隔,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乡下人和城里人不能因为学习和生活环境、方式不一样,乡下人识字的多少不如城里人,就说是“愚”《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阅读方法上的收获: 要结合篇章上的联系,在阅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时回顾一下《乡土本色》并提前略读一下。 贾惠铭: 许敬祎:
第2、3章论证的逻辑思路 起源 熟悉的社会里面是不需要文字的,但熟悉是有限的 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文字 — 特点 没有生命力 | 作用 现代化的工具 文字下乡—— | | 本质 用声音表达的特性 | — 语言— 特点 具有社会性 利弊 帮助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人们之间交流受限 社会时代变迁 | 非乡土社会 人们自身的过去和现在 再论文字下乡—— | 乡土社会 日子一直重复无变化 王晨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