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阅读第九天

 胡艳杰 2022-05-06 发布于河南

编者语:把一件小事做好不易,坚持下来更不容易。幸运的是,有你们与我共读。

许敬祎读书笔记: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与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是靠传统来维持。礼治社会也并不是文质彬彬,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很野蛮。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文化也是传统。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权利更大。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控制的。礼则有甚于道德。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但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这时候就需要团体成员同意制定的公认的行为规范——法律。 礼治和个人好恶的“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邵晓慧《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阅读笔记

     乡土社会是”礼治”或“人治”社会。 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 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法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 礼无需外在权力,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人服礼是主动的;法是从外限制 人的。

贾惠铭《礼治秩序》读书笔记:

     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无政府”不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要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指政治权力,礼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久而久之,传统就有了“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的魔力。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礼不同于法律,甚至不同于道德。礼是主动遵守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乡土社会的秩序可用礼来维持,但社会在变迁,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以就需要法律,也就是“法治”。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秩序,所以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本色。

点评:

这三位同学在读书笔记中都在通过阐释三个概念(人治、礼治、法治),来厘清什么是礼治。

在这里需要从文中筛选出关键词句,明确这三个概念。书中79页第三段、第四段中有有关人治的概念。人治是法律的对立面,意思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其危害便是:因好恶无法预测,社会必然会混乱。事实上,像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中也有出现。

     从第二段、第三段可知:法治就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礼治是“人依礼而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礼为依据,社会的运行靠礼来引导和推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法治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将法治与礼治进行有机融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平时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要想把概念阐述清楚,必须要引入相近,或是相反的概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