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有感1班 侯煜冰 电影《孔子》从孔子五十多岁时讲起,那时的他深受鲁定公的器重,代替季桓子成为了大司寇,这也使他踏上了仕途的巅峰。 起初,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的革新一帆风顺。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齐鲁会盟计收三城、堕三都重掌王权,但是这一系列的改革严重损害了以季氏为首三桓的利益。孔子在季桓子的设计之下被迫开始流亡,周游列国,直至晚年才返回鲁国。 影片中,孔子在齐鲁会盟时计收三城,面对有备而来的齐国,孔子临危不惧,不用一兵一卒,用自己的智谋和自己的信仰,收回了失地。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一直都是一个大儒,看起来弱不禁风,孰不知他也有勇有谋,身处险境却能巧出妙招,化险为夷,这便是真实的孔子,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影片中,孔子向观众展示的一直是一个大仁大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拥有崇高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了季桓子家一个陪葬的小奴隶,在朝堂之上向君主求情,公然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季家;也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时候,面对鲁国的再三请求,还是让自己的弟子冉有解救鲁国于危难;还可以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抚琴、讲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把唯一的粮食让给弟子。由此看来,称孔子为圣人显然不为过。因为他的境界无人企及。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孔子漫长的人生之路是在挫折中寻找真理,在坚持中明确志向,不放弃、不懈怠,孔子留下的立足万事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两千年来的核心,时至今日仍无可替代,是中华文华名副其实的精神之髓。在影片的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国之时,多年积攒的思念终于爆发,失声痛哭,完美地体现了一个饱受风霜、颠沛流离的游子的情感,也凸显了平凡之人的伟大之处。于表于内,于身于心,都令我感触颇深。 当陨石划破大气和氤氲的迷雾坠落世间,成为一颗普通的石头,虽没有钻石的闪耀,没有翡翠的光泽。但它划破天际的那一刻,已在空中留下了最美的身影。以霎时之光芒,抵一生之黯淡。在我看来,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 孔子曾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是因为《春秋》。”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欢有喜、有乐有悲,但不要忘记:君子固穷,其志长远;君子至死,其志不改;君子不在,其思永存。 这段时间我们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学之前,我们还看了有关孔子的一部电影,这让我对孔子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孔子的认识可能只有这些吧,但经过这一段的学习,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是聪敏好学,少年有成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孔子并不是天生就是圣人,孔子出身低下,并不富裕。但孔子好学,好问,好思考。他凭借着自己得到了伯乐的欣赏。 我心中的孔子是有思想,德行高的。他有自己对执政,治国的看法,并敢于尝试,表达。孔子曾借着放生鸡提出废出以活人陪葬的做法。虽然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通过孔子的善辩,成功废除了这一项陋习。 我心中的孔子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面所说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知道他的弟子可能害怕他,不敢和他谈志向,于是就先这样说,以让他的弟子好回答。可见,孔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 大家都知道孔子乃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被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最近,观看了一部以孔子为主人公的电影,并且学习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言文,令我对孔子这位大儒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孔子三岁丧父,其母带着他与庶兄过着艰苦的生活。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因此志在于学问。孔子勤学好问曾向老聃、苌弘、师襄等人求学。誓要在仕途上干出一番大事业,为百姓造福,为君主尽忠。然而,现实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当时的鲁国朝政大权被三桓把持,君主好似形同虚设一般。 孔子在五十岁之前都只是一个小官,直到鲁定公十年孔子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才在仕途上开始了他的一番作为。在剿灭叛徒公孙狃的时候他看到战场上生灵涂炭,横尸遍野的场面,被深深地触动。后来孔子为了加强君权,削弱三桓的权力采取了堕三都的方法,使他与三桓之间的矛盾激化,为后来他被迫离开鲁国埋下祸患。 直到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后他开始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不再关心政事。这就使得他门下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对于他的学生,他常常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身作则,根据每个弟子的优缺点不同对弟子进行教导充分发挥弟子的才能。他讲求''仁''即仁者爱人,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处宣扬自己的主张,一手创立了儒家学派。 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大弟子冉有在鲁国打败了齐国之后,孔子在经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后才得以重回鲁国。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挫折,可是常言道''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够成长。''孔子就是这样使自己的精神不断强大,强大到自己的思想可以一直地影响后世。 谦虚、好学、乐观、朴实、善良、仁慈、以人为本...当这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时,是多么的高尚和伟大! 孔子是智慧和智慧的化身,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思想深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古往今来世人眼中的传奇人物。同样,他在教学中也有非常聪明的教育方法。“敲它的两端”,这是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知其所知即知其所知,知其所不知即知其所知”等名言流传至今。 这是平常人眼中的孔子,但在我的眼里孔子不过是个怀才不遇的落魄知识分子。他尝试着去复礼法,去教化人们的思想。然而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期,这是统治者不需要的。 他是宇宙中的独行者,是尘埃中的光。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喜欢的是小众。那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追随者呢?我想大抵是:喜欢小众本就是大众的爱好。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只在鲁国当过几年权臣,毕竟尘埃再小也能被太阳照到。 在他众多的弟子中,颜回与之最像。而颜回却在和他一起周游列国的时候死了。 后人理解他因为春秋 世人误解他因为春秋。他生错了时代,他的思想太超前,他就是当时的异类。但是他的思想却为后人追捧。我想他老人家如果看到今天的景象可能会感到开心吧。 孔子,仍在思想的星河中前行,只不过现在有了更多的人,与他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