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论篇-厥阴章

 空青赭石 2022-05-06 发布于上海

俞昌:厥阴虽两经交尽之名,然厥者,逆也,肾居极下,逆行而上,传之于肝,故名曰厥阴也。

邪传厥阴,其热深也,热深多发厥,厥证皆属于阳,以阳与阴不相承接,因致厥也。

尤在泾:厥阴为阴之尽.为脏之极.阴极而尽.则必复反而之阳.故厥阴之生死.在厥热之进退也.本篇于厥阴脉证之下.先辨厥热进退.所以明生死之机.次论生死微甚.所以明阴阳之故也.而厥阴有热.虑其伤阴.必以法清之.厥阴有寒.虑其伤阳.必以法温之.一如少阴之例也.盖厥阴少阴.同为阴脏.而俱属阳火.故于二者群分类聚.欲学人明辨而深思之耳.其次为厥阴汗下诸禁.

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虫尤,下之,利不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炮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俞昌:消渴者,饮水多,小便少也。厥阴邪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自救,故消而渴,其渴不为水止也。

气上撞心,心中痛热者,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木邪横肆,胃土受制。

柯琴: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丸者,缓也。太阴之缓,所以和脾胃之气;厥阴之缓,所以制相火之逆也。观所主诸方,治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不用姜、附;下利、脉沉结,而用黄柏;心动悸、脉代结,而用生地、麦冬。总因肝有相火,当泻无补,与肾中虚阳之发,当补当温者不同耳。夫三阴皆有本经之热∶太阴之热,脾家实而行胃脘之阳也;少阴之热,肾阴虚而元阳发越也;厥阴之热,肝胆热而拂郁之火内热也。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阳宜升发,故主以柴胡,阴宜收敛固主乌梅。阳主热,故重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

朱良春:肝为刚脏, 内寄相火,肝阴肝血为本, 肝阳肝气为用, 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 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时。  肝中之阳,实乃春生少阳之气, 始萌未盛, 易受戕伐 故肝阳受损时, 肝失调达、 舒畅之意, 形成肝郁。 其内寄相火, 相火者随君火以游行全身, 因肝阳不足而肝郁。 肝中相火亦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 故而相火郁则化热。 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 又有相火内郁化热, 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之提纲证“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之症皆为相火内郁上攻所致,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 此为肝阳虚脏寒之征。 若仅表现为阴寒内盛, 阳气不足, 是病在太、 少阶段, 据病之渐甚, 而有太阴和少阴之分;若进一步发展出现肝气上冲、 化火生热的上热症状, 则表明疾病进入厥阴阶段。 此厥阴病寒热错杂之寒与热均与肝有关. 无上下之分, 均由肝之生理特性决定其特殊的病理特点。

(乌梅:气味酸、温、平、涩,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peixin:主下气对气上撞心;除热烦满安心则对心中痛热

2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尤在泾:按经脉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故阴之与阳.常相顺接者也.若阳邪内入.阴不能与之相接.而反出于外.则厥.阴邪外盛.阳不能与之相接.而反伏于中.亦厥.是二者.虽有阴阳之分.其为手足逆冷一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至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尤在泾: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正阴阳邪正交争互胜之时.或阴受病而厥者.势必转而为热.阴胜而阳争之也.或阳受病而热者.甚则亦变而为厥.阳胜而阴被格也.夫阳胜而阴格者.其厥非真寒也.阳陷于中.而阴见于外也.是以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随热之浅深.而为厥之微甚也.夫病在阳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厥者热深在里.法当下之.而反发汗.则必口伤烂赤.盖以蕴隆之热.而被升浮之气.不从下出而从上逆故耳.

6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尤在泾:热少厥微.指头寒.邪气自微也.默默不欲食.烦躁.邪欲传里也.里受邪而热.则其小便必不利.虽利其色必不白.至数日.小便利色白.知其热已除也.本默默不欲食.忽欲得食.知其胃已和也.热除胃和.其病则愈.而厥阴之脉.挟胃上膈布胁肋.若其邪不解.淫溢厥阴之位.则为厥而呕.为胸胁烦满也.凡病上行极者.必下行主血.而病为热.血为热迫.注泄于下.则其后必便血也.

7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尤在泾:寒伤于阴.至六七日发热者.阳复而阴解.虽下利犹当自止.所谓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也.乃伤寒六七日.本不下利.而忽热与利俱见.此非阳复而热也.阴内盛而阳外亡也.若其人汗出不止.则不特不能内守.亦并无为外护矣.是谓有阴无阳.其死必矣.

8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俞昌:阳邪必结于阳,阴邪必结于阴。

胡希恕:厥也有因沉寒积冷的,寒就要下,热要上,如结胸症,热水互结胸胁。此证可用大乌头煎,大建中汤或附子粳米汤。

9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俞昌:伤寒五六日,邪入厥阴,其热深也。乃阳邪上不结胸,阴邪不下结于腹,其脉虚而厥,则非热深当下之比。由其阴血宿亏,误下之,则必重亡其阴。

10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尤在泾: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11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2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俞昌:此表里错杂之邪,最为难治。大下后,寸脉沉迟,手足厥逆,阳气陷于阴中;下部脉不至,阴气亦复衰竭;咽喉不利,唾脓血,为阳邪抟阴上逆之征验。故仲景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则错杂之邪解也。

尤在泾:伤寒六七日.寒已变热而未实也.乃大下之.阴气遂虚.阳气乃陷.阳气陷.故寸脉沉而迟.阴气虚.故下部脉不至.阴阳并伤.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而阳邪之内入者.方上淫而下溢.为咽喉不利.为吐脓血.为泄利不止.是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冷热.亦复混淆不清矣.是以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故曰此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合补泻寒热为剂.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几各行其事.而并呈其效.方用麻黄、升麻.所以引阳气发阳邪也.而得当归、知母、葳蕤、天冬之润.则肺气已滋.而不蒙其发越之害矣.桂枝、干姜.所以通脉止厥也.而得黄芩、石膏之寒.则中气已和.而不被其燥热之烈矣.其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则不特止其泄利.抑以安中益气.以为通上下和阴阳之用耳.

13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14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汤主之。

15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16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7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18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9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俞昌:阳出阴气弥漫。

20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俞昌:实为邪盛。

21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22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胡希恕:寸脉脉浮数外邪盛。尺中虚涩则血虚。便脓血的痢疾。

23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俞昌:脉沉弦者,里急后重,成滞下之证,所为痢证也。脉大者,即沉弦中之大。脉微弱数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数也。脉微弱数,虽发热不死,脉大身热者,其死可知也。

24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25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26 下利,谵语,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27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鼓汤主之。

28 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

29 呕家,有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