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心悸大全总结

 世人皆由命 2022-05-06 发布于广东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临床上,经方治疗心悸,方简效速,分为几个症型,特此总结一下


1:温补心阳

临床上很多心悸患者都属于心阳虚,这个占比多,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例如: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症见: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口之上,即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悸,欲得按”。同时,还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懈言等症。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有时还会出现间歇脉。治当甘温扶虚,补益心胸阳气,常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0g

以下是知源中医APP对桂枝甘草汤的注解

图片

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若心阳不足,邪气内陷,症见胸闷、心悸、咳逆,兼有气短、项背不适等营卫不和之证,用桂枝去芍药汤补心阳、振胸阳、调营卫。若病人“微恶寒者”,或手足冷,背恶寒,阳虚较著,则用桂去芍药加附子汤

图片

若上述阳虚心悸,兼见烦躁不安等症,乃是阳虚而心神不能潜敛,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

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6g,炙甘草6g,龙骨12g, 牡蛎12g。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图片

知源中医APP里面的思维导图,这个对理解方剂蛮好用的

图片

若有心悸动,汗出恶寒,烦躁眠差,脉弦芤迟,舌淡胖苔薄白者,证属阳虚欲动

则用二加龙骨牡蛎汤补阳潜阳,调和营卫:龙骨20g ,牡蛎30g,桂枝20g, 白芍20g,炙甘草8g,大枣12枚,生姜6g,附子10g,白薇10g。

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手足少阴阳气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茯苓12g,人参6g,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6g。

图片

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附子、干姜、炙草(即四逆汤)温扶肾阳。务使心肾之气内充,而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手足厥冷等症自去。临床治疗心阳虚而阴邪滋盛,症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以入夜为甚而窘急,非吸氧而不能缓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g,生姜9g,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之多效。

上述阳虚心悸,亦可兼见气从少腹而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醉酒状,头目眩晕等症,则为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弦而带结,按之无力,舌淡嫩苔水滑。治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方用苓桂味甘汤:茯苓25g,桂枝20g,五味子15g, 炙甘草12g。本方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则潜阳于下,而使龙归大海,其气自敛。

阳虚心悸,亦可伴发呃逆之症。这种呃逆,为心肾两虚,肾气不潜之所致。然呃逆之发,有时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亦有气呃至半及胸而还,不能冲口而出,这时则使人憋闷殊甚,痛苦莫可言喻。治应心肾两温,纳气归根,方用都气汤:熟地3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6g,泽泻6g,茯苓6g,肉桂6g,五味子6g。本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肾水,加肉桂能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敛气归根,以摄气冲。诸药合用,奏其殊功。

22滋养心阴

阴虚心悸者,每因青灯夜读,劳神熬夜;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内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而发生心悸。

症见: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治当滋补心阴,凉血清热,方用补心汤。

生地12g,玄参10g, 丹参10g,天冬6g,麦冬10g,柏子仁10g,当归10g,酸枣仁10g 茯神10g, 党参12g, 桔梗6g,朱砂粉(另包分冲)3g,五味子3g。方中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养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养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上行以滋养心阴,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若心肾阴虚,心火亢盛,症见:心烦,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宜泻心火、滋肾阴,方用黄连阿胶汤。此方用黄连、黄芩,得三黄泻心汤之半,苦寒直折心火;然阴气已虚,故有阿胶、鸡子黄滋养心肾之阴血。至于芍药一味,既能上协芩连酸苦为阴以清火,又能酸甘化阴以助阴血,且下通于肾,使水生木也; 上通于心,而木生火也。诸药配伍,以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之效,又体现了《难经》“泻南补北”的精神

图片

若阴虚心悸,而续发风动心阳,临床症见:心中幨幨大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肢颤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则光红似锦,无苔可言。治当滋阴补血,平熄风阳,方用三甲复脉汤:龟板15g,牡蛎.15g,鳖甲15g,麦冬30g ,生地30g,阿胶10g,白芍20g,炙甘草15g,麻子仁10g。本方使用多用血肉有情之品,滋阴熄风,功大力专。其中如阿胶味甘,龟板、鳖甲、牡蛎之咸,直走肝肾峻补其阴;又配以麦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阴;麻仁润燥以通幽,甘草扶虚而化赤,诸药配合,相须相成,共奏熄风定悸之功。

3气血同调法

若思虑过度,或亡血之余,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并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面、舌色白,夭然不泽,脉濡缓无力。治当补益心脾,气血两顾,方用归脾汤:黄芪10g,人参10g,白术10g, 炙甘草10g,当归10g ,茯神10g,远志10g,炒枣仁12g,龙眼肉12g,木香3g,生姜3片,大枣3枚。本方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而有宁心安神之妙;炒枣仁补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补而不滞,又可通脾奉心,以发挥诸药之疗效。

图片

(打开APP可以查看)

若气阴两伤,症见心悸,胸闷,气短,汗出,口干思饮,眠差,舌红少津,脉数无力者,常用保元生脉汤以气阴双补:党参15g,黄芪15g,炙甘草10g,麦冬20 ~ 30g,茯苓20~30g,五味子10g,丹参12g,桂枝6g

4阴阳双补法

阴阳两虚之心悸,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而烦,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脉未必皆结,惟心阴阳两虚证,脉必见结代为验。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5g,人参10g,麦冬30g,生地30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5枚,阿胶(烊化)10g,麻子仁10g。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分3次服,令1日尽。本方炙甘草、桂枝温补心阳;麦冬、生地滋养心阴;人参补脏以复脉;阿胶育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缓胃肠;姜、枣和中而调荣卫。从其药物组成分析,虽云阴阳两补,但补阴之大于补阳。

图片

5安神定悸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王冰注日“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本证特点: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治宜安神定悸,补心养正,方用朱砂安神汤:人参9g,龙齿12g,珍珠母30g,茯神10g,远志6g,炙甘草6g,当归10g,朱砂粉1g(另研分冲)。本方用人参、当归以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内返;茯神、远志有宁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宁梦稳。

6清热化痰法.

肝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热上扰,痹阻胸阳,心神不安,发为心悸之变。临床症见:心悸且烦,胆小善畏,口苦,呕吐,或兼见“三幻”症状(即幻见、幻闻、幻觉) ,舌苔白黄腻,脉弦滑。治当清热化痰,安神定悸,方用温胆汤:半夏12g,茯苓12g, 竹茹12g ,生姜12g,枳实9g,橘皮9g,甘草6g。方中半夏、竹茹清化痰热之邪;橘皮、枳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宁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呕,以散水饮之结;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7疏调气机法

若生性内向,闷闷不乐,心情抑郁,则致气郁内结,久而化火。气血郁滞,百病由生,亦可见肝病及心,肝郁使心脏之血气不畅,脾虚使心脏之血脉不充,因而可能引发心脏病变。临床症见:心烦心悸,胸闷气短,寐差,性情急躁,善太息,头晕耳鸣,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治当疏肝清热、解郁行气,方用加味逍遥散:丹皮10g,山栀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5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煨姜3g,薄荷(后下)3g。本方的应用相当广泛,凡见有心烦起急、眠差、舌尖红、脉沉弦者,无论其为何病,皆用本方施治,疗效颇佳。临证每见心脏病患者经他医百治无效,刘老据脉辨证施用此方而获良效。

​逍遥散是一张气血两和的方子,临床当视气病、血病孰轻孰重,用药则随之有所侧重,偏重血分为病者,当归、白芍重用,气分病重者则少用此二味,更加枳壳、木香或香附、郁金等行气药。”盖少阳、厥阴为枢,肝胆的疏利有助于心阳的运布,有助于心脉的通畅;若肝胆失于疏利,则有可能影响于心,使心阳内郁,心脉迟涩,治疗宜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如果同时见有项背强痛、肩臂疼痛或麻木者,表明病涉太阳,当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两解太阳、少阳 ;如果以气机郁结为主,以致心烦易怒而又手足不温者,则当用四逆散疏而泻之。又有阳明胃热者能够.上熏于心,症见虚羸少气,心悸不宁,口渴,面垢,脉大则芤,舌红苔黄,则转方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图片

8活血化瘀法

若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或寒凝经脉,或情志抑郁,气机郁滞等,皆可致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而心悸不安,伴见: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等。对于心悸病证中出现瘀血阻滞之病机, 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的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的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法则。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的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用方如苓桂茜红汤。本方即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入红花、茜草以活血化瘀,亦可加丹参、郁金,以加重活血化瘀力量。少气明显者,加用党参(或太子参,重者用丹参);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丹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

如血瘀证明显,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夜晚居多),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眼病 就可以用血府逐瘀汤

图片
图片


9利水平冲法(建议全文背诵,这个临床应用多,且重要

水气凌心作悸,乃水饮之邪,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心阳不能坐镇于胸中,在下(胃肠)之水气必乘而上逆为病,临床症见:气从心下上冲心胸,心悸胸满,短气,头目眩晕,舌苔白而水滑,质淡嫩,脉沉弦,治宜温阳利水,降气平冲,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 桂枝10g,白术6g,炙甘草6g。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利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利水消饮;茯苓配甘草,则扶虚宁心;甘草配白术。药只四味,变化万端,相须相使,以尽治疗之长。

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附子、人参;烦躁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桂枝降逆平冲。如果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加人参、黄芪益气升提;合并气阴两虚者,则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如果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而小便不利,则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用,或两方交替使用,同时宜再加用党参;如果小便不利比较突出,则方中甘草一味必须减量或者去而不用,再加猪苓、泽泻,是取五苓散法。

由于有党参的存在,能够益气、化气行水,是春泽(五苓散加人参,周恩来癃闭就是这个方子治好的)煎法。本为阳气不振而水气.上冲的阴性证候,然亦有水蓄久之而蕴热者,这时舌苔转为黄厚腻,舌质微红,口反渴,纯用温药于病不妥,则取桂苓甘露饮意,于方中加入生石膏、寒水石、滑石。脉迟者为阳虚寒凝,参、附在所必用;如果寒凝无汗,可以将苓桂术甘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为一方;如果脉数而无力,多为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亦需使用人参和附子益气温阳,用五味子收敛,用龙骨和牡蛎潜镇。

若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故有心悸不安,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舌苔水滑,脉弦等症。治当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15g, 生姜20g,茯苓30g。本方以小半夏汤温涤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渗利水,以消膈间之饮,使邪从小便去。若心肾阳虚,不能坐镇于胸中,加之肾阳虚不能化水,阴水无制,泛滥妄行,症见心悸动、不能平卧,面白,腿肿身重,四肢厥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水滑,脉软无力者,用真武汤温阳化水:茯苓30g,白芍15g,白术15g ,生姜20g,附子10g。

上述各型水气凌心作悸,名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如下

建议背诵~~~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周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辨证:①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②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⑧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④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而出。治疗水气上冲之“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伤寒论》用治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 要略》用治“心 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苓桂术甘汤有两大作用:一是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二是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水,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行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亦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与茯苓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