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息术”的临床意义与临床思路

 寻医文化 2022-05-06 发布于辽宁省

长桑君脉法歌诀


千年黄河易改道,

百岁太渊左右滚,

水火无情天上来,

气精煹和脉中神。

脉息术是李氏长桑君脉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脉息术”临床意义

脉息比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思路和方向。

脉息比既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预报疾病的“气象站”,又是临床诊疗的方向标,不仅可以指导医生遣方用针,还可以预测疾病发展,提示疾病风险,判断疾病预后。

脉息比是反映人体气血动态之外侯;脉息术是衡量人体气血虚实盛衰的一个尺标。

“脉息比”提示患者的常见症状

少气之人多以虚证、寒证为主。此类患者运动时缺乏耐力,常有乏力、疲劳,或不明原因的腹泻,此外,过敏性体质者多见少气。

脉躁之人多见实证、热证为主。此类患者多见气盛、烦躁,运动后易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

平人在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健康无病。但在病理情况下,则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脉息比”提示疾病的预后

凡脉息比低于3,或者大于6者,建议做一次详细的体检,提示可能有器质性疾病。

比如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中风先兆、慢阻肺、肿瘤等,及早发现,尽快治疗。

年轻人明显“少气”,提示心肺可能有实质性问题;老年人明显“少气”,需检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若老年高血压病人明显“脉躁者,是“阴阳离别之象”,要高度重视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脉息比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由于脉息比的异常可以反映出人体气血的寒热虚实。也可以提前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仅对亚健康状态者可以提出明确的保健和调理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针灸和中药调理也可阻断疾病加重。

因此,脉息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脉息术”临床思路

李树森教授根据家传绝学,结合多年临床研究及其他相关资料,不仅寻找到脉息率比值的临床意义,而且,给出了一系列对应的中药汤剂、针灸组方、慢跑20分等治疗、调理、调节的技术。

这一发现,在当今的中医药领域里是实用而独特的,是具有“突破性创新价值和意义”的系列学术体系。

平人伴见病症的调治

(1)脉息术中所谓“平人”并不是指人们“阴平阳秘”、“九候若一”的完全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平人”并不代表这个人没有病。

(2)“平人”状态之人,既使有病,也在易调治、较安全的范围内。因“平人”患者胃气充盛,只是胃气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阻滞,调理气机,胃气畅达即可。

①建议方剂:  小建中汤合大柴胡汤各半。

方义:小建中汤合大柴胡汤,一升一降,调理气机,使胃气运行畅达。

②针灸疗法:  辨证施治。取用手足经穴,调理经脉气血。

轻度脉息比异常

临床上,轻度脉息比异常主要反映患者刻下的虚实状态,去除不良影响因素,通过运动锻炼、针药调理,脉息比一般可较快回复至平人状态。

明显少气或脉躁

脉息比反映的通常是疾病较长时期内状态,治疗的天数相对较长,并且需要定期复测脉息比,随时调整用药或用针方案。

家庭“脉息术”调理方法

(1)少气:大枣、生姜、红糖,煮水喝;

(2)脉燥:白萝卜煮水喝;或者大枣、生姜、红糖加菊花煮水喝。

(3)配合跑步调整脉息:每天坚持10—20分钟的跑步,是调整脉息很好的方法,可中速跑步,跑步结束休息5分钟后检测脉息。

更准确的测定、灵活应用“脉息术”

  • 查呼吸时不要告知患者,以防患者紧张,有意识屏住呼吸,使呼吸间隔时间延长(即内经所言的“定息”延长)。

  • 脉息比观察的是患者而非医生的呼吸频率。

  • 多数人观察其胸部或腹部起伏即可测得呼吸次数。或者用听诊器直接听颈部呼吸音计数。

  • 糖尿病病人小建中汤中不能用饴糖,可用北沙参代替。

  • 若遇到脉躁而便溏的患者,大柴胡汤中大黄要改为“大黄炭”。

  • 女性月经期间慎用大柴胡汤,暂不建议服用。

  • 尤其是老年患者形成慢呼吸(定息期长),除了需要重视“脉躁”的严重性及时治疗外,还可教育患者注意有意识建立稍快的呼吸频率。

  • 脉息中的脉率不等于心率。即脉息不等于心跳的快慢。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气血运行是肺通过“呼吸”来推动的,而不是西医的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一些心脏病病人二者就不一致了,如房颤等。

脉要精微,中医灵魂。

格物致知,觉悟人生。

潜心钻研,必有所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