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脖子以上认知的差别,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因为知识结构/所处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认知不同。 所谓认知就是我们赋予那件事情的意义,就是理解;理解不同我们思考的角度不同,那么我们的解题方案也会不同。那么最终到达的终点也会不同。 当我们站在一个低纬度去看待某个问题时,你会发现他是无解的,但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纬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时发现它是有解的,甚至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些人抱怨环境/会指责他人;而有的人则会迎难直上,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勤奋,会选择去学习提升自己来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NLP理解层次。它把人的理解层次由高到低分为6个层次,如下图: ![]() 接下来我们就依次来讲一讲每个层 一、环境 1.小环境:处在这个层次的人,他的典型思考模式就是:这都是别人的错。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归结到外界环境中。什么是外界环境?就是除了自身,其他的都是外部环境。比如:天气、竞争对手、市场环境、身边同事…… 总之发生来任何问题都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的原因。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我们把这称作为抱怨,其实他们也知道抱怨不好,但是他们依然还是不停的抱怨。 这个还真不能怪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就处在来那个水平,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那样的,出现了问题就应该从外部找原因。在他们眼里他们除了看到外部环境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了。 2.大环境:他们能想到的解决方案除了逃避就是换个环境了。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认知称为原因论。因为有了A所处做不到B,因为我的上司傻B,所以我才不能升职成功;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我才不能成功。把自己不想做成某件事的理由归结到 3.自身:自身以外。这种人的潜意识里其实是在告诉自己:如果没有A,我也能做到B.如果没有这个傻x的上级,我也能升职;如果我有学历,那么我也能成功,殊不知,学历不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有了这种想法的人,会在心里暗示自己,给自己安慰说其实我也具备那种能力,只是因为什么什么所以才没能做到,于是他们也就不会虚心的去学习他人先进的方法。这样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 二、行为 1.对外:处在这个认知水平的人。比前面那个段位的人高出一个级别,当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自己不够勤奋造成的。于是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行为上比别人付出更多。比如:比别人起得更早,比别人拜访更多的客户,比别人更早的到办公室、比别人多加班一小时, 2.对内:女朋友最近对我不好了,我要多关心她才行... 经常这样想的人环境对他们来说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点在自身。但是经常这样想往往会把自己搞得很累,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低头拉车的时候也要抬头看路。为什么很多人现在很讨厌成功学,因为这些鸡汤的成功3.一生平安学给了我们鸡汤,没有给勺子。只是帮我们短暂的脱离了第一层“环境”,让人误以为只有自己努力了就可以成功。这显然是非常不靠谱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着勤奋就可以的,得有方法。让我们上一个台阶在往下看.... 三、能力 1.好不好:这个阶段的人,他们的典型思维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像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解决不了总有人能够解决。因为我认为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前一定有人遇到过,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那么当问题发生时这个阶段的人会怎么思考呢?他们会去想造成现在这个局面,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造成的,我得来学习相关能力,比如说: 2.为什么:和女朋友关系不好是因为我不懂得怎么跟人相处造成的,我得学习怎么跟人相处的技巧/方法,比如网上查资料,比如看看《沟通的方法》《关键对话》 这个月业绩没完成,一定是自己能力还不够,找上级或者优秀同事学习请教一下 处在这个层次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并且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转化到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这里说的上一个层次提供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高度,并不是说有了上一种就不要下一 3.做什么:种来,而是在上一种的基础上加上下一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我们有了勤奋的基础,再加上合理的办事方法,那么我们的办事效率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普通人到达“能力”这个层次做个公司的中层是没啥问题来,但是我们要想再上一个层次就需要靠潜意识了。 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就算是我们有了能力,依然会有很多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选择 1.你好啊:我们常常说选择大于努力,确实是这样的,往大了说从高考填志愿,到毕业参加工作选公司,选择留在哪个城市,选择行业,选择伴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很多人都在鼓吹这些人生重大选择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人生往往是由许多小的选择组成的,因为重大选择的机会并不多。我们正是在这些小的选择里日积月累的培养了我们的工作习惯和认知方式。我认为决定我们人生的往往是一些小事,而决定这些小事的往往是我们的选择。所以懂得怎么选择很重要。 在面对问题时倘若我们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这是今天想说的重点。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看起来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很多,而关键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而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2。戴佳敏:我们不能既要、又要、还要,这往往是行不通的。首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选择最想要的。然后找问题,从这些问题里面选出你最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个很关键。 很多人经常明明很努力,可却后结果却不尽人意,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错了,选错了问题,这就等于是你确实跑的很快,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往东,而你却拼命的往西跑,这肯定是不行的嘛。 就拿销售团队来说,当业绩不好时我们就要想是什么问题:团队、产品、营销、供应链、物流、还是售后的问题。 每一个选择都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向。那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所谓正确的选择就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面对众多的选择我们要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可以忽略、什么可以放弃。其实这和我们复盘时的思路是一样的。(平时复盘我们也就是做三件事:什么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开始做,什么应该停止做)因为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选择最正确的事我们的能力才能最好的发挥,达到我们最理想的效果。 那什么是BVR呢?它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这是书上的叫法哈,后面我会用比较生活化的言语解释它。 B(Believe):信念,就是你相信什么。我相信这件事是对的,我相信这件事能成,我相信我可以做到。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赋能。 往大了说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信念是我们能力能够发挥的基石。 V(Value)价值观,就是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就是对同一件事情,我们的衡量标准就是价值观。 比如同样是有1小时时间,有的人会用来出去逛街、看电影,有的人会用来和朋友打游戏、放松,有的人则会选择美美的睡上一觉,有的人会选择看书学习....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已,所以他们的时间观不一样。 当然价值观这个东西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经历的人和事的变化,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会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 R(Rule)规则,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界限。就好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这个自由的社会,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我们心底的规则就需要靠我们自身来约束自己,而这就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说张一鸣说他做事的一个原则就是“做有积累效应的事”,因为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延迟满足,长期利益”。 所以规则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难题的时候,能够比较高效的做出判断。我们可以发现行为层能让我们变得勤奋,能力层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呢则是可以让我们选择对的事情去做。如果我们选择正确了,方法也有了,勤奋也有了,离成功还近吗? 我们把能力层的人和选择层的人做一个对比哈,就拿销售额下滑来说。 背景:今年第四季度业绩环比第三季度下滑了50%,目标完成率只有60%。要做复盘给出解决方案。 我们先来看看能力层的人可能会怎么处理,他可能会把所有的因素罗列出来,分析种种原因,给出一堆方案。比如团队的问题,可能会重新定义一套激励方案;面对营销的问题,他可能会去户外发发传单,加大宣传力度;面对C端的问题,他可能想的是提升用户体验... 然后每个环节都来做些相应的动作,甚至说在某一个环节可能会有三五个动作同时进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问问变得越来越多了,而实质性的销售额却没有多少提升。 那个处在选择层的人呢,他们会怎么处理呢? 他可能并不会马上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去思考,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一堆,但是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问题,隐藏在它们背后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经过深入思考之后,他会进行第一轮筛选,找出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改变的。 然后第二轮筛选,这些我们主观能改变的因素里面,它们有着怎么的关联,应该怎样排序。这么做是为了后面更清楚的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然后再看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是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我们的结果。然后开始思考解决方案。 当然在我们做筛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当两个甚至是几个同等重要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时,而我们眼下只能选择一个时,我们到底该选择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那这就需要我们第五层的智慧了。 五、身份层 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它们典型的思维方式就是:因为我想成为那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会这样做... 你想成为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商人?你想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还是成为一名创业者? 把自己定义成不同的身份,带着这样的身份去思考,很多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我们刚刚举的例子有点大,我们可以说的小一点。拿工作来说,你想成为团队的顶梁柱,还是拖后腿的那个人?你是想成为升职加薪的那个人,还是准备就在这个岗位一直干下去?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除了是因为我们对某些概念还不是太清晰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相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谁,那么你就不会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里常常有一个误区,很多人容易把“身份’和“角色”弄混淆,身份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主动的;角色是别人给的,是被动的。 很简单的例子,在工作中,上级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如果你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普通员工,那么会觉得累,你会觉得领导对你的高要求一种束缚。 而如果你把自己定义成一名团队标杆,定义成一个城市经理,那么你就会觉得领导是在培养你,是在历练你,是在对你好,这种高要求会成为你的一种动力。 我们需要突破被动角色的束缚,获得一个更加主动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身上被动的“角色”太多,而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真实的身份”。 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后,你就会围绕着这个想要成为的人,来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和行动,就会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那有没有一种人他比知道自己相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厉害呢?有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六、使命 对就是使命,那什么是使命呢?使命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为什么而做?就是立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比如水泊梁山,它们的使命就是替天行道。 共产党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 周总理从十几岁就就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尼采说:如果一个人知道了为何,那他就会知道如何。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的使命是什么?老天爷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我经常会这样问自己,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当我找到了我的使命之后我整个人变得豁达了、明朗了,最大的改善就是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了。 我的使命就是:能够给身边人带去美好。 所以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日记中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待人不真诚?今天有没有让他人感到不适?如果有我会记录下来是哪件事,并会在内心深深地谴责自己。就这样,我发现我的世界越来越明朗,我的烦恼越来越少。 结尾 认知模式都是一点点提升的,随着我们知识体量、知识框架的增多,我们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也会一点点的发生改变和提升,大家不要着急。重要的是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提升自己。祝愿大家都能早点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那片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