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刀具的威慑力,除了杀戮外,更来自于这一点

 匠人工坊小铁匠 2022-05-07 发布于河北省

刀是种利器,常年在战场上厮杀搏斗争军功。但古话说佳兵不祥,非不得已而用之,因为兵过必有凶年,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刀的另一种更为平和的影响力,作为礼器的效力就更加凸显。

刀作为礼器林林总总有几种情况,比如仪仗刀。喜欢唐刀的刀友肯定知晓,在《唐六典·卫尉寺·武库令》里有关于唐刀刀制的记载: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而且仪刀是其中注释最为详细的一种,相当于是皇家仪仗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仪刀是由警卫队列里的主官或次官率少数侍从手持,比如唐朝天子出巡时,千牛将军(千牛卫主管,统领千牛备身,左右府各一人)会持金装长刀陪侍在天子车驾,其余大多数都是折冲府中级军官旅帅、校尉等持银装长刀(也体现出一种次序)。当然也有卫府将军这种一把手率整队几百禁卫列队捧仪刀的,仪仗感更强。后宫、太子出行的阵仗规格就削减很多,仪刀的装饰档次也降低等级,用银装和黄铜装。

实际上“仪刀”一词在古籍《南齐书》中就已经出现过,而且借由齐武王的口直接点出了它就是皇帝的仪仗武器,而此前虽未有“仪刀”,也早有了仪仗用刀。隋唐的典籍中则对仪刀这种礼器进行了更详细的记载。

此外刀还可以作为国礼巩固两国关系,且这种礼节通行至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强盛时期,常有周边小国前来进贡,其中不乏刀剑。比如日本室町幕府,给明朝的朝贡品除了硫磺和铁矿物,扇子,漆器,屏风等,就有日本刀。

提起进贡刀剑,《明会典》中还记录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日本国附进刀剑每把钞三贯”

“镔铁大刀每把绢五匹”

由此可见,当时进贡的刀剑除了现在很火的日本刀,还有种镔铁大刀,按那时的折算比例“大绢一匹值钞百贯”来计算的话,价值竟然足足能比日本刀贵出去167倍,让人瞠目结舌。而这所谓的镔铁大刀,根据考据来看极有可能是鼎鼎有名的大马士革刀,即“世界第一名刃”,古代有诗称赞它“金刚锥透玉,镔铁剑吹毛”,即能吹毛断玉;论其价值则是“东关未下黄金锁,西塞先扃紫镔键”,将其比拟为黄金。而167倍不过是将第一名刃和当时的普通刀剑量化对比的结果。

另外礼仪刀还有宣扬国威的作用。最典型的当然乾隆皇帝,他堪称是古代最爱“大动干戈”的皇帝,曾下旨造办处分3批历时47年,打造了90把腰刀,以天、地、人为序列号命名,藏于故宫。从最初的纸样、木样,直到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皮签上的满、汉文字等,乾隆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安排。这种礼仪刀往往质量非其它能比得了,且装具精美非常。虽不用于武备,却是注重武备的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