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不止诗与远方,随处还有大洋钱

 古泉文库 2022-05-07 发布于陕西省

引言:藏语中称土匪为“加尔巴”或“恰巴”,藏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抢劫财物的人”,也有称作为“琼布”或者“阿尔巴”的。在古代西藏,认为只进行抢劫活动的人,不是偷盗之人,而是。。。

西藏的风景,山岭环绝,如同仙境,山麓翠绿,山峰晶莹,宛如一片仙境。

然而这个景色怡人的地方却与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原是土匪驻守的地方,专门打劫过往商队。在山顶最高处还建有土房,供他们瞭望探视,但现己不复存在。 

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民风强悍,好勇尚武,崇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与习惯与农耕文化的汉族的生活习俗迥然不同。

清代 河北任县加盖西藏文和吉祥花图案的戳记五十两银锭


千百年来的习俗让他们认为抢劫井不是件让人羞耻的事情,与盗窃等不同,光明正大进行抢掠需要勇气和智慧,并非蛮力,是为部落为宗族争光的英雄之举,而小偷小摸则是不齿的小人行径。用江湖话说,大概齐就是绿林豪杰的意思,当然这些不符现代潮流的观念,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如同雪山脚下潺潺溪流中的残冰,早已被冲刷的不知所踪。

对于我们这些对于西藏及其文化不甚了解,浅尝辄止的人来说,西藏总是带着一股抹不开的神秘色彩……

中国西藏按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西藏。这三大西藏最鲜明特色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安多西藏主要分布于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以及青海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果洛州、黄南州等地。

全球闻名的可可西里、藏北羌塘无人区、久负盛名的热贡唐卡艺术,以及红军长征最艰苦的草地穿越,都在这片土地孕育。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之间有一条太子山脉,太子山成为了藏、回民族的分界线。

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曾带兵征战于此,太子山由此得名。

大夏河从高原而下,切开太子山,同时,大夏河的出现为现代交通的建设提供了极大便利,沟通甘南与临夏的公路便沿着大夏河修筑而成。

在古代,临夏人最清楚高原上的人所需的生活物资及维持信仰所需的必需品。以回族为主体的背夫、脚户以及马帮,成百上千年的穿行在太子山中,往来于临夏与甘南,进行茶叶、马匹、皮毛、盐巴以及土货的交易。

茶马互市的繁盛,“每盈路,可谓大钱矣。”今天,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中的墙壁上,还有不少描绘临夏地区的穆斯林与西藏牧民进行茶马交易的砖雕。

而在另一面,位于四川的岷山与位于甘南的迭山相遇,挤压形成甘南东南部的褶皱山区。这里沟壑纵横,海拔相对落差大,山坳中的村庄就极难被外界发现。

清代 山西五十两加盖西藏文和吉祥花图案的戳记银锭

神秘的村庄四面被山体包围,如同石匣子一般。然而就在如此偏僻的地方,收宝人却每每都不会空手而归,沉甸甸白花花的五十两大宝,一摞一叠叠的大头,多的很呢。

同样,在康巴西藏,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设西陲重镇打箭炉(今康定县),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重要枢纽,肩负管理汉藏贸易、抽收百货杂物商税的重任。

打箭炉南门

明清时,茶叶就是羁縻西藏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清代实行茶叶专卖制,仿盐引设茶引。茶商缴纳茶税后,由政府发给一纸茶叶专卖凭证,然后再前往雅州府所属雅州、荥经、天全、邛州、名山五县凭证购茶,运送至打箭炉与藏民交易。

四川卢比

四川卢比又称川铸藏洋、藏元(炉关),是中国最早铸有人像的银币,也是中国唯一铸有帝王像的银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省仿印度卢比形制铸造。四川卢比有力地抵制和削弱了外国卢比的入侵,满足了汉、藏商民的需要。

1901年西藏“炉关”银币

清代西藏双戳五两圆锭  重量:176.5克  品种罕见
西藏银锭主要用于炉关茶叶贸易,铸造风格粗犷,戳记式样自成一体,颇具地方特色。
此枚双圆戳内打有佛教八宝之吉祥结图案,寓意家族兴旺、子孙延绵、富贵吉祥

茶马古道上的挑夫

民国初期打箭炉地名虽已不复存在,但炉关关税仍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并未取消位于打箭炉的炉关。 

“民国三年 炉关茶课”十两圆锭

同时解放前的西康地区,也曾因鸦片交易流入大量白银,当地百姓又流传蓄藏银锭、银元的习俗,所有的这一切,都令人意想不到,边远穷苦的西藏各地,原来隐藏着这么多的财富。

清代西藏十两银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青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习惯使用银元,为支援这些地区的货币流通,沈阳造币厂于1950年继续生产民国三年袁像银币,1951年4月至1954年,成都造币厂也开始生产袁像银币,即三角元、O版和O版三角圆。

所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村落里的家家户户以前或多或少都会留些硬通货,只是现在不多了,很多人都已选择卖掉,换取他们更需要的东西。

山川形变,犬牙交错,有财富,就会有掠夺,有掠夺,就会有斗争,在过往的岁月里,历史的洪流剧烈地冲击着这里每一位角色:僧侣、头人、奴隶、平民、兵匪、洋人、马帮、工作组与金珠玛米。。。。。。无论谁走过这里,谁驻在这里,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历史印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