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八十一)——吐蕃王室再遭重创

 白发布衣cexroq 2022-05-08 发布于辽宁省

原创2022-05-08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大非川之战咱们哩哩啦啦地讲了六期,总算是讲完了。

其实,讲到第五期的时候,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老说要结束,结果老是拖堂。最后呢,只能又单独加了一期战后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吧,大非川之战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转折之战,多讲几期也不算过分。

不过以后,咱们不会讲得这么细了。

一方面是因为,之后的战役,确实也没大非川之战这么重要;

另外一方面呢,是因为我看播放数据,一直在持续走低,估计是讲得太细了,把一些听众给讲跑了。

所以,后面老布要提速了,不重要的战役就一笔带过,只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例上下点功夫。

好啦,闲言少叙,咱们来讲这一期的内容。

大非川之战,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作是吐蕃的一次军事赌博。

其实,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赌博,没打之前谁也不敢说一定能赢。

只不过,吐蕃赌赢了,由此改变了唐蕃战争的格局。

不过这种格局的改变,对吐蕃来说是好事情,但对吐蕃王室来说,就未必全是好事儿了。

这次重创唐朝,让噶尔家族双子星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论钦陵在军队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所以,就算王室觉得双子星占地方,他们也没办法。

这点就连唐朝人都很清楚,《册府元龟》里记载,“东赞死,钦陵兄弟专其国。赞悉若居中,诸弟分提方面。钦陵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尝为边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诸蕃惮之。”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其兄弟皆有才略,诸蕃惮之”,其实忌惮钦陵兄弟的,又何止是周边诸蕃呢?!

但还是那句话,这场大胜奠定了钦陵兄弟的地位,谁都没办法,只能默默地等机会。

在敦煌文献的大事记年里,有关大非川之战当年的事儿,写得极其简单,就一句话“及至马年,赞普驻于'倭塘’,于且末国击唐军多人,是为一年。”[1]

我们甚至不知道,“于且末国击唐军多人”,说的是不是大非川之战。

之后两年写得也很简单,分别是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把妹妹嫁给了象雄的一个首领,再有就是他在672年的冬天,得了“天花之症”。[2]

对于芒松芒赞这位吐蕃赞普,我们知道的其实是比较少的。

虽然在吐蕃使臣的口中,对他的评价还不算低,说他“勇武果敢不如松赞干布,但也做到了勤勉治国,臣下不敢欺瞒。”

但我们从零星的史料记载上看,他应该是个比较弱势的领袖。

虽然到了672年,就算按最保守的估计,他也应该有23岁了。按照《贤者喜宴》上的记载,芒松芒赞执政已经整整十年了。

但很显然,他对吐蕃政局的控制力没多少强度。

在上位之初,年轻气盛的芒松芒赞也想比划比划来着,但现实告诉了他,什么叫骨感。

这种事儿出了两次以后,芒松芒赞就有躺平的架势了。

另外,他本人的身体可能也不太好。

身体这东西,有时候是会影响情绪的,一般身体结实的人,做事风格也会更偏强硬。反正敦煌文献里是没记载他身体到底咋样,这点跟他儿子不一样。敦煌文献里直接就写了,他儿子赤都松赞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于是他儿子踅踅摸摸的,就把噶尔家族给办了。

所以,芒松芒赞在位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盟会的主持权一直都在噶尔兄弟手里。

比如说673年,也就是高宗的咸亨三年,噶尔三兄弟赞悉若、论钦陵、赞婆,召集了盟会,实施了牧区的大料集

我们之前说过,有的学者认为大料集是一种临时性的税赋征集,一般用于战争目的。

但在敦煌文献里,这一年没有战争爆发的记载

但在这年的冬天,吐蕃又征调了后备军事力量,征集了青壮户丁。

我们现在不太清楚,这次大料集和征调后备军力是常规行动,还是有指向性的军事运作。

如果说是有指向性的军事运作,那就应该是指向了安西。

因为,早次年安西的局面彻底逆转了。

在这一年里,先是于阗国以一己之力击走了吐蕃。随后于阗王伏阇 [shé] ,亲自入朝觐见了李治。

咱们以前在讲吐谷浑之战的时候,不断提到于阗。

这是因为这个国家太重要了,从地理位置上说,于阗堪称是安西地区的交通轴心。它东边连着且末、西边连着疏勒,北边连着龟兹,是安西地区很少见的三岔路口。

所以,唐蕃对于阗地区进行过反复的争夺。

其实,不光是唐朝,于阗在汉书里就不断出现。这地方是张骞、常惠、班超、甘英这些大神们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

我其实一直都很想知道,于阗国是不是中国境内,绵延时间最久的王系了。因为这个姓尉迟的王系,从西汉就有了,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绵延长达一千二百多年。

但这个国家虽然延续时间长,但好像一直也不咋强,尤其是到了唐朝,基本就是挨捶的脑袋。

我们前面说过,659年攻于阗、662年攻于阗、665年攻于阗。每次有人打于阗,唐军都得调兵援救,可见本地军队根本不堪大用。

可在674年于阗突然就武力值爆炸了,在没有唐军协助下,以一己之力打跑了吐蕃。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地的吐蕃军队人数少。

那吐蕃军队去哪儿呢,这两年一直很平静,河陇没打、川西也没打、西域也挺消停,人都去哪了呢?

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三年前的大非川之战了。

当时论钦陵为了吃掉薛仁贵,可能从安西调兵东去,然后就一直没有恢复。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大非川之战,吐蕃的损失也不小。[3]

还有一个挺奇怪的事情,就是弓月突然不跟吐蕃玩儿了。

弓月这个部落挺逗的,第一次在史料里现身,就是跟唐朝磕,“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

然后就是不断地往东打,每次攻于阗都少不了弓月部。

结果在咸亨四年(673年),弓月部落突然就服了,直接投降了唐朝。

《通鉴》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上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皆入朝;上赦其罪,遣归国。”

这话的意思就是,李治派萧嗣业发兵讨伐疏勒,还没走到地方呢,弓月部就服了,跟疏勒的首领一起来到了长安。

这个桀骜不驯的部落,为啥突然就服了呢?

我觉得可能还是刚才的理由,吐蕃势力大幅度地削弱了。

然后,唐朝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恢复了安西四镇。

亲自入朝的于阗国王伏阇 [shé] ,得到了李治的褒奖,被任命为毗沙都督府的都督,下辖了十个羁縻州。

吐蕃在安西的突然弱势,可以清楚地看出,唐蕃在经济层面的力量对比。

从经济体量的角度上说,吐蕃就像是一个小公司,只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特定领域占有优势,不可能在全领域上和唐朝抗衡。

换句话说就是,吐蕃的容错率低,唐朝的容错率高。

我举个现在的例子说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我在北京混的时候,认识一个码农,现在这哥们已经混成到互联网大厂的中层,具体名字我就不说了。

有一次聊天,我跟他说:“大厂就是牛逼,总能敏锐地判断出市场需求的痛点。”

这哥们听完以后很不屑,跟我说:“呸!大厂咋的了,大厂的人一样看不出,哪个山头能冒火!只不过,大厂钱多,在各种领域上砸钱,只要有一个灵了,投的钱翻着翻儿的都收回来了。”

这话顿时就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桥段,正义联盟里闪电侠问蝙蝠侠“你有啥超能力?”

蝙蝠侠面无表情地瞅着他,嘴里蹦出仨字,“我有钱!”

钱其实就是一种资源,而且是很厉害的资源,有了这玩意,可以多出很多可能性。

唐朝因为经济体量大,就像大公司一样,可以承受很多失败的投资,所以容错率很高。

吐蕃呢,经济体量下,就像个创业型的公司,爆发力确实很好,但每一步都走在刀锋上,只要出一个错误,可能就垮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大非川之战真的是在赌国运,所幸吐蕃赌赢了。不过为了获胜,吐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以,在大非川之战以后,唐蕃之间消停了六年。

吐蕃在这段时间默默积蓄力量,唐朝也顾不上吐蕃,因为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又开始折腾了。

唐朝于668年灭亡高句丽之后,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带两万唐军留镇平壤。

但等到薛仁贵调走去了青海,高句丽马上就叛乱了。

随后这场叛乱把新罗、百济都拽进来了,从咸亨二年,也就是大非川之战的第二年就开始打,哩哩啦啦的一直打到了上元二年(675年)。

等刘仁轨好容易把朝鲜半岛搞定了,吐蕃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两边又开始在陇右打。

凤仪元年(676年)的三月,吐蕃对鄯州、廓州、河州、芳州发动了进攻。也就是在这一年,吐蕃王室再次遭受重创,那个身体不太好的芒松芒赞去世了。

敦煌文献记载,“鼠年冬,赞普薨于仓邦纳。赞普子赤都松,诞生于'折’地的'拉拢’。赞悉若领兵赴突厥,建青海大行军衙。是为一年。”

这段记载告诉了我们三件事:

第一件,芒松芒赞英年早逝;

按照保守的年龄估算,芒松芒赞去世时的年纪不超过三十岁。大家还记得,这是吐蕃王室第几位英年早逝的赞普了吗?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贡松贡赞还没继位就去世了、芒松芒赞是第三个早逝吐蕃赞普了。

第二件,继任赞普赤都松赞,可能又是个遗腹子;

我们说噶尔家族弄权的时间长,其实除了人家打铁自身硬以外,吐蕃王室连遭重创也有关系。

但幸运的是这个时候的吐蕃王室,终于出现了一个主心骨,她就是芒松芒赞的王妃、赤都松赞的母亲——没庐·赤玛伦

对于没庐·赤玛伦来说,应该这么评价。

她是吐蕃王朝历史上,啊,应该是整个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政治家,没有之一。

说真的,这位吐蕃女政治家,除了没自己干过赞普以外,跟武则天相比也真的不差啥了!

芒松芒赞执政的晚期,赤玛伦应该就开始参与政治事物了。

等到芒松芒赞去世以后,王室内部实在拿不出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了。没庐·赤玛伦只能挺身而出,参与这场政治游戏。

第三件,赞悉若领兵赴突厥,建青海大行军衙。

这是敦煌文献里,第一次出现“大行军衙署”的设置。

这个军事机构的设立,很显然是为了解决边境线与本土核心区距离太远的问题。在敦煌文献里,除了建于青海湖附近的“青海大行军衙署”之外,还有“黄河大行军衙署”的记载。

这种边疆区的军政机构设置,很可能就是之后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的前身。随后,吐蕃又在陇右之外的地区,相继设立了位于川西的“松州五道节度使”、位于河西的“河西北道节度使”。[4]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蕃这对老冤家,在应对相似问题的时候,采取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制度设计。

当然啦,一样的设置也会产生一样问题——边疆军阀的权威过重。

吐蕃王朝临近崩溃时,河陇军阀论恐热尚婢婢之间,长达十几年的混战,可以认为是吐蕃版的安史之乱,彻底埋葬了吐蕃王朝。

好啦,这一期咱们就先讲这里,下一期咱们来聊聊芒松芒赞身后的权利博弈。


参考书目:

[1]、《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资料选辑》_次旦扎西、杨永红;

[2]、《吐蕃女政治家赤玛伦考略》_陈崇凯;

[3]、《论大非川战役与唐蕃政策的转变》_尕藏吉;

[4]、《吐蕃东境(鄙)五道节度使研究》_朱悦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