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案例丨“浪费”问题,如何量化管控?

 万里潮涌 2022-05-09 发布于浙江省

我们如何通过绩效手段,实现“向内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让这家企业重新保持成本优势呢?

从向内经营的角度来看,报价高、价格无优势,原因无非以下3类:

1.采购成本高

2.材料/能耗浪费大

3.人工效率低

彼得德鲁克说“不能量化的东西,不能被管理 ”。如何数据化反应“成本高”、“浪费大”、“效率低”呢?接下来以“浪费”为例,详细分享一下我们的量化思路。

在调研阶段,老板跟我们举了很多关于浪费的案例,比如很多批量产生的边角料可以用在其它产品上,但很多员工怕麻烦,总是领新料来生产;原材料超领的现象也很严重,但每次超领员工都能找到各种“正当理由”,超领这件事很难通过制度的方式杜绝。

量化“浪费”的方法,最直接的数据指标是“材料成本率”。“材料成本率”上升,往往意味着浪费增加,“材料成本率”下降意味着节省。那么只要让材料成本率与生产管理者的奖金挂钩,是不是就能解决“浪费”这个问题了呢?

成本率常规算法:

 图片

把成本率放到生产经理的绩效考核里,这家公司以前也这么干过,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材料价格上升也能导致“材料成本率”上升,这时候员工肯定不乐意了;销售有时候为了签单也会主动降价,这也会导致“材料成本率”上升;销售价格上升也能导致材料成本率下降, 这时候生产经理不就躺赚了。因此这个绩效考核反而造成了一些内部矛盾,因此执行了一段时间就不了了之。

为了让“材料成本率”更精准的反映浪费的真实状况,我们需要对“材料成本率的”数据口径进行修正。

首先我们协助他们做了“产销分离/内部定价”,即制定了一套内部定价、内部结算方法,生产部以一个相对固定的内部价格“卖”给销售部。这时生产部门的产值面指标,就由“销售额”变成了以内部定价计算得出的“生产产值额”。

修正1:销售额改成产值额:

 图片

有了这一步修正, 销售部的销售价格就不再能影响生产的材料成本率这个指标。(内部定价好处非常多,比如评价销售部门也有了更好的抓手,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为了剥离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的影响,材料采购成本在计算成本率时,也需要固定一个内部价格。比如钢板的价格固定为5000元/吨,本月领用了8吨钢板,则钢板这一项的内部材料成本额记为4万元。

修正2:材料成本额改为材料内部成本额

图片

有了这两项的修正,这个“材料成本率”才能更真实的反应生产部门对于原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

对于各类费用的管控,也可以借鉴同样的思路。有了这些指标,就能更客观地反应生产管理者的工作成果。结合我们的KSF、OP合伙人方案,公司浪费情况逐渐改善的过程中,员工也能获得更多奖励,员工就有更强的动力帮公司节省、愿意参与公司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