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说的这些话可能是错的,对学习书法并非有好处,需要正确看待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学习书法时,不仅要临摹古人的字帖,必要的时候还要去学习一些古人的书论。学习书论,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对书法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我们对书法学习的视野。但古人遗留下来的书论未必都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学习和吸收它,否则会给学习书法带来错误的导向。

什么是书论?

书论就是古人用来论述书法的语言表述。古代遗留下来的书论是非常庞大的,至今发现最早的书论是东汉时期的,包括东汉时期的崔瑗、赵臺等人,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书论,一直到现在的。

书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书法批评形式存在的,也有对书法总结性的,还有对当时书法名家的评述等。在书法批评方面,一般是指在评价古人书法作品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有优缺点的评述,而总结性的是指对古人书法作品进行整理后所著的序言,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命人对先前的书法名家进行整理后,他亲自还要为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写下一个序言评价,以便于进一步推崇。对古人书法的评述上,大都会用正面的语言来评价,例如米芾认为古人在评价某人作品时过度夸张,他极不认可。

但是,大多数的古人书论,则是以对前人作品的客观评价为主,最早时期的评述主要是描述字的形状,气象等,而那时大都以自然之物和某种现象来直观描写。例如崔瑗的《草书势》对草书的形象时说到:“兽跋鸟趾,志在飞移,将奔未驰。”但在唐代以后,这样的描写则会更加了然。张怀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等。

学习书论的作用

作为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必要的书论还是要涉及一些。不知所云,能及所事乎?这就要求学习书法的人要从理论上找到一些认识的根源。只有认识跟上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会走偏差。如果我们对古人的想法不知、认识不到的时候,何以能知古人所想,并且他们积累了的智慧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这是其一。

其二,学习古人书论,可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古人的思想脉搏。古人怎么理解书法?如何实践书法?在理解和实践中又是怎么想、怎么做?人常说,学习书法要与古人对话?我们在写字过程中,如果不知古人思想,那又如何去和他们“对话”?对话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些只有从理论和书论中去寻找答案了。

如何解决书论中的错误导向?

并不是古人的书论都是完全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明辨是非。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达到通晓的能力,只有能晓了,对的错的,一辩即明。下面举几个古人错误书论的例子,以期抛砖引玉。

“意在笔先,心居其后”。这是一句典型的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就是说,我们在写字之前都先要在心里有一个“图像”,在书写时,再把这个意象还原到纸面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它肯定是不完全正确的。每个人在写字时,往往都先要想一下,如何下笔,如何去字?这只是一个大概的问题,而在书写中,有可能字随墨走,或是字随势走,这时就可能会破坏之前的所想所思了。

还有“点画调匀,上下平均”,这是欧阳询在《八法》里所说的,意思是写字时的一个标准,这真的是一个写字标准吗?未必。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又是这样说的:“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欧阳询在王羲之之后,并且两人说的都是写字,但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王羲之所说是书法,而欧阳询是指写字。

如果对书论知识不足的话,就有可能会误读、误断古人的书论的。因此,作为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在写字之余,还是要多读一些古人书论为最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