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了一趟白茶产区,我发现岩茶采摘的这些事不一样了

 岩茶教室 2022-05-09 发布于福建省

今年茶季前科代表去了一趟白茶产区,恰好碰上可以采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的白牡丹采摘期,Y老师一入山看到满山的奇种就如鱼入了水,哒哒哒就采了起来,边采还边和我说:“快上手,感受一下这种治愈的感觉!”

回想起岩茶采摘能磨出茧子的手感,科代表的内心只剩:“又骗我采茶”。直到看到一棵芽叶发的十分光泽的母树,想着摘过就约等于喝过,就忍不住动手了。

和岩茶开面采相比更嫩的采摘标准,根茎间的嫩度保留着较多的水分,在采下的瞬间是一种类似水珠爆破的治愈。再加上这种仿佛还在扑腾着的活力,激发了茶叶散发出淡淡清香,对科代表来说就是大型真香现场。

等回到岩茶产区,和白茶产区对比起来,科代表又有了新发现。

01.

“抢抢抢!”的岩茶产区

白茶的采摘是从芽到一芽三四叶都可以采的区间范围,岩茶采摘标准的开面采则是“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的真实写照。

如果白茶是可以依据群体种错落不齐的发芽期,每天可以以一种出门散步的姿态去山上收割一圈。那么武夷山完全是一副抢采的状态,又抢人又抢时间。

抢人除了雇佣价格上不涨便差人一步的现状,有可能就在要出发前被叫价更高100的价格截胡走。

抢时间除了人手数量上的匹配,在茶季开采前要多次巡山观察发芽状态,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采摘时期,还要有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变动的能力。否则一不小心,等了一年的茶树就这样老了。

像今年雨水偏多,适合采摘的晴天太少,一到可以大采的大晴天,各个茶山都是枪收的景象。满山的采茶阿姨比茶树的行数多,人声鼎沸,熟练的阿姨们走过的茶树完全就是一副被割韭菜的模样,薅得秃秃的。

▲左岩茶产区牛肉采摘日,右白茶产区采发芽期不同的奇种

就这个场面,回想起白茶产区被野生茶树隐了身形的采茶工,不出声都不知道在哪,在不同的地方一人占据一片,有种寻找珍稀野味的神秘。

02.

“落差大了去”的采摘标准?

岩茶标准里非常有意思的是,有些标准是作为及格线,在那之上你才有被评价好的可能,有些标准就是理想型,实际情况大多数都是不如。

比如岩茶的采摘标准,如果在采摘中真的完全按照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应验了那句“采不来吃”。

小开面:新梢顶部的芽已全部展开

中开面:目测第一个叶片面积约相当于第二叶的1/2

大开面:顶梢第一叶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叶的2/3

正常天气下,同品种也可能因为一半偏阴一半向阳在茶季都要分上两三次采摘,但这种还只算发芽的时间不同,错开时间是为了采标准青。但这种耗费人力的标准,碰上大产量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做到。

4月29号拍摄的牛肉茶青,今年牛肉茶青的节间距确实有点长,但是主要是气候原因造成的

更何况今年下了场雪,前期低温天气的影响,导致有些茶叶发不出芽,节间甚短的对夹叶偏多。又遇上春天雨水偏多,有些茶叶极速生长,拉出了“长颈鹿式”的节间。品种之间的发芽也在互相追赶着,比往年更提前的时间错乱造成的芽叶发的不均匀。

像节间长、对夹叶这种不可逆的生长状态就只剩下照单全收。比起白茶在采摘标准上的极致,岩茶落差大了的采摘标准只能丢给做茶师傅们去发愁啦。

03.

“采摘神器”对品质有没有影响?

如果说白牡丹采摘治愈,那岩茶更粗老些的采摘标准就可以说是“辣手”,科代表暗暗观察到有些采茶阿姨都自备神器。

只不过对于熟练的阿姨们来说,某宝上的一些列采摘神器都偏鸡肋,不如解放双手来得效率高。所以大多数只是在手指间缠一层胶布,保护手。

▲某宝上真·鸡肋采摘神器

也有传闻说有些阿姨们是自备刀片和剪刀的,抛开效率来说,比起普通手采,会不会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呢?

就科代表看来,刀片和剪刀的使用都可能误伤茶叶。此外,按照采茶的手势来看,一弯一折的提手采是适中的标准采摘手法。


指甲的掐采会对茶叶造成机械性的损伤,对茶叶的鲜活度等状态都有影响,像白茶的掐针,在针的两头就有明显受过伤的红点。无论是剪刀挤压式的裁断,还是刀片直接割向根茎,都和掐采有着相似的点。

当然,这只是科代表就采茶手法上的猜测,到底对具体的品质有没有影响,还需要有经验的你留言区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