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海洲医案(十一)

 一个大树 2022-05-09 发布于山东省

十三、健脾温肾固涩佐以益气升提治愈小肠泄二例

例一健脾利湿、涩肠止血案。

欧阳某,男,39岁。

初诊1978725日。

主诉及病史∶久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虽屡经治疗,未见显效,深以久泻、不能食为苦。

诊查∶面色萎黄憔悴,腹痛,脓血便,大便溏,日七八行,纳谷不香。舌质淡胖,苔白而腻,脉细缓。

辨证∶脾虚不运,湿浊内蕴。

治法∶健脾利湿,涩肠止上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太子参15g白术9g茯苓9g炒扁豆12g山药12g薏苡米15g罂粟壳6g砂仁5g诃子9g灶心土30g(先煎)陈皮9g黄芩9g锡类散1瓶(冲服)阿胶9g

二诊1978930日。服上方药两个月,腹痛除而泻止;大便已成形,日二行;沉痼已向愈。

嘱继服上方药制成之水丸,每次服6g,日服2次,约服3个月。并嘱其饮食自调,半年后来告,已可进一般饮食。

例二健脾助运、收敛止泻案。

王某,女,31岁。

初诊198048日。

主诉及病史19784月发现腹泻、便脓血,曾在某医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经用黄连素等灌肠,暂收一定效果。现旧病复作,大便溏泄,日四五行,腹痛,便脓血,有后重感。

诊查∶舌淡红,苔黄腻,脉细。

辨证∶脾胃虚弱,升降失调。

治法∶健脾助运,收敛止泻。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味。

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2g炒扁豆12g薏苡仁18g莲子12g砂仁壳6g苦桔梗9g陈皮9g罂粟壳9g诃子肉9g乌梅12g元明粉3g(冲)锡类散3瓶(分冲)

二诊1980416日。服7剂药后,大便日六七行。观其舌,黄腻之苔已退,舌质暗,舌尖红,脉弦细。积滞已去大半。治宜健脾固涩,理气行滞。

处方∶上方去元明粉,加灶心土30g(先)、补骨脂9g、薤白9g、锡类散继用。

三诊1980422日。服药6剂后,脓血减少,后重已除;大便溏,日三行。治宜补涩兼清。

处方∶上方去薤白、莲肉、砂壳,加川黄连6g、白头翁15g、阿胶12g

四诊1980512日。上方药进服14剂,腹痛除,脓血便近于消失,大便日三次,已转为软便。

处方∶上方加赤石脂9g、禹余粮9g

五诊1980526日。上方药进服14剂,诸症消失。再以调理脾胃。

处方∶参苓白术丸20小袋,每服1/4袋,日服2次。

调理月余,大便已趋正常软便,日约一两次,余症尽除,病情已趋稳定。停药两个月,未见反复。嘱其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慎防复发。

【按语】小肠泄系《难经》五泄之一,临床除见大便次数增多外,尚有起病缓、便脓血、小腹痛三大特点。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小肠泄属内伤范畴,多属虚证。根据虚者补之,以健脾、温肾、固涩三法,多用益气升提合其中。治疗本病首当健脾止泻,宜参苓白术散。该方可补虚、除湿、导滞、调气,且药性平和,无温燥伤阴、寒凉伤胃之弊,故临床用之。多得心应手。小肠泄,其浅者在脾,深者及肾。本例迁延日久,命门火衰,治当益火生土,方选二神、四神等方,以温补脾肾。泄泻日久,谷道滑利,单纯健脾温肾不够理想,可结合固涩之法,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云。"久泄不禁,宜本面兼涩"。如泄泻日久,便脓血,偏虚寒者,选用桃花汤,此方为温涩之剂,急时涩脱,不可久用。寒滑可选用东垣诃子散,以固肾涩肠。久泄趋缓,余邪未尽,可用河间诃子散(二方同名,当识其异,前者偏温,后者偏清)。一般涩剂,可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广泛用于滑脱下利证。便脓血是小肠泄主症之,每移用《金匮要略》远血、近血之法,以黄土汤或赤小豆当归散,二方一温一清,迥然有别,临床当细辨寒热而投。湿热内蕴,病期偏短,或愈而复发,则槐角丸与槐花散可据情选用。薤白系辛温之品,可上开胸痹,下泄气滞,临床见泄泻伴后重感者,用之确有其功,它源出《伤寒论》四逆散加减法。乌梅味酸,治泄法常用酸收一项,源出于收涩止血剂"济生乌梅丸",前人释为"乌梅敛肝风,风平火熄而血自宁,此方最宜于肠风,便血久者亦可服"。止泻止血一药双功,有热时可与白头翁汤合用,每每收效。

锡类散,方出《金匮翼》,为解毒消肿、生肌止痛之良药,本用于治疫喉、乳蛾、牙疳、口舌糜烂等疾。《灵枢经·忧恚无言》篇∶“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灵枢经·胀论》篇∶“咽喉小肠者,传送也”。咽喉、小肠均为水谷之通路,泄泻之治疗当与之有一定关系,临床用此初用灌肠,又从方便节约改为口服,由每次0.24g增至0.48g,每收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