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花蕊夫人和《述国亡诗》

 新用户6968UzPy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反复吟诵了几遍,不但觉得诗好,更对那段历史以及作者充满了好奇。于是进一步查阅。谁知这一查,竟查出一堆疑问来。哈,有意思有意思!要不,在这儿说说?

疑问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到底有几个花蕊夫人?

据查,五代十国期间,一共有三个花蕊夫人(话说可真是不少),全都以花容月貌、能诗善赋而著称。

头一个花蕊夫人,说的是前蜀前主王建的宠妃淑妃。她是成都人(生卒约883-926),姓徐,因为姐姐贤妃也是王建的宠妃,所以为了区分,花蕊夫人也被称为小徐妃。前蜀是个短命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共18年,历2主。王建死后,后主就是他的儿子王衍。这王衍的母亲就是贤妃,不过也有说是淑妃的。不管是谁吧,总之因为母、姨皆受宠,所以王衍虽排行第十一而且是最小的儿子,但最终还是被立为了太子。王建死后,王衍继位。继位后的王衍,一味傲奢淫逸、横征暴敛,再加上他妈跟他姨妈也不干好事,整天交结幸臣、卖官鬻爵、纳贿干政,所以不过六七年,就把个江山给踢腾完了。公元925年十一月,前蜀被后唐所灭。转过年来没过多久,他们仨、连同一干降族,也在押解出西蜀的路上被处决了。

第二个花蕊夫人,说的是后蜀之主孟昶的妃子,姓费(也有说她也姓徐的,怎么这么巧),青城(都江堰)人。相传她幼能文,擅宫词,很受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幸,被封为慧妃,赐号花蕊夫人。后蜀同样是个短命王朝。从公元934至966年,历时32年,也是仅历父子两代。后主孟昶是个贪图享受的人,连尿壶都是用七宝装成的。赵匡胤灭了后蜀后,看到尿壶不觉叹道:“连溺器都要用七宝装成,那食物又该用什么来装?奢靡到这种地步,哪能不亡!”

话说这位花蕊夫人,最终死在汴梁,杀她者其说不一,有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射杀的,也有说是赵匡胤亲自所杀的。

第三个花蕊夫人,是在清代学者赵翼的一本《陔余丛考》中出现的,出现得比较晚。书里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同样也是雅好赋诗,多才多艺。南唐灭亡后,她被俘入宋宫,后来被晋王杀死,人称小花蕊。

第二层:这首诗究竟是哪一位花蕊夫人所作?

世传的《花蕊夫人宫词》不算少,一百多篇呢,其中确切可靠的也有九十多。宋朝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作者是孟昶之慧妃,也就是三个花蕊夫人中的第二个。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有个叫浦江清的学者发表了一篇《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这种共识才受到挑战。浦江清在《花蕊夫人宫词》中的一首词里看出了问题,词中说:“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日”。中元节是七月十五,“官家降诞日”是指皇帝生日。王衍的诞辰之日是七月十五,与中元节恰好吻合,而孟昶的生日是在十一月,与中元节并不吻合,由此浦江清得出结论:此词应为王建淑妃所出,既三个花蕊夫人中的第一个。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作者小传》上,对花蕊夫人是这样介绍的:花蕊夫人(约883-926),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称小徐妃。生后主王衍,封顺圣太后。交接佞臣,专权受贿,后为后唐庄宗所杀。所作宫词,写前蜀宣华苑游乐故事,世称《花蕊夫人宫词》其中可确定为她所作的约九十余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十国春秋》卷三八)。这一段作者小传,看来应该是“淑妃一派”所写了。

但是就算《花蕊夫人宫词》是王建的淑妃(第一个花蕊夫人)所作,也未必就能证明《述国亡诗》也是她的作品,这个证据链看来还不够牢固。事实上,目前《述国亡诗》为后蜀主孟昶之慧妃所作的这一派为数仍不少。意见既然不统一,自相矛盾也就难以避免。比如同样是这本《唐诗鉴赏辞典》,同样是这首《述国亡诗》,前面明明介绍的是前蜀前主王建之淑妃的那一个花蕊夫人,但文章开篇便说:“花蕊夫人以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蜀亡,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人,召她陈诗,因诵此作,太祖颇为赞赏(本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你看,是不是前后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同样出现在百度百科上,甚至共存在同一词条里。

与学术研究相比,民间传说倒是更“有鼻子有眼儿”、“全须全尾儿”的:相传后蜀亡后,花蕊夫人随孟昶同被押往汴梁。孟昶没过几天便莫名暴亡,而花蕊夫人慧妃却因宋太祖的垂涎已久而暂且苟活。有一次,赵匡胤命花蕊夫人赋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便吟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登时把赵匡胤稀罕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述国亡诗》。

第三层:这首诗有没有抄袭之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一首诗。

这个人叫王仁裕。他起初在前蜀为官,经常在王衍左右随侍。为王衍作诗。前蜀灭亡后,王仁裕又在后蜀为官。

关于王衍降后唐一事,王仁裕写了一首《咏后主出降》:

蜀朝昏主出降时,

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人齐拱手,

更无一个是男儿。

怎么样?两诗对照,是不是特别相像?不光内容像、结构像,甚至连最后一句干脆都一模一样了。

王仁裕生于公元880年,卒于公元956年。也就是说,他去世时,离后蜀灭亡还有整整10年呢,所以可以肯定,他的这首《咏后主出降》说的就是前蜀后主的事。

自宋起,人们便认为,花蕊夫人这首诗,本是出自王仁裕的《咏后主出降》,应是效仿之作。不过虽然如此,却并不见什么谴责抄袭的微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古往今来,人们认为引用、化用、借鉴、引经据典……这些都是为文之略,属于再创作,跟抄袭不是一回事,不可简单等同之。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把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里的第十句直接拿过来的。再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从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一句化过来的。另一方面,两诗相比,花蕊夫人的明显更胜一筹,可谓点石成金。试比较:一句“竖降旗”,比“衔璧牵羊倒系旗”更为含蓄,更为凝练。“解甲”二字也比“拱手”更概括、更准确。最关键的是,从一个弱女子之口,骂出“更无一个是男儿”来,远比男人骂男人话更重、恨更深、反差更强烈,效果更明显,更能让那帮降儿们颜面扫地、无地自容。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花蕊夫人这首《述国亡诗》得以流传至今。倒是王仁裕的那首《咏后主出降》,因为措词刻板,且又是老爷们儿老骂爷们儿,实在有点“彼此彼此”的尴尬,所以几乎反被湮没到故纸堆里了。

前蜀也罢后蜀也罢,王衍也罢孟昶也罢,都是以不战而降导致终国终寿的,也都是拥有一个才高貌美、善赋诗词的宠妃——花蕊夫人的。这真是给后人辨清《述国亡诗》的作者制造了个大麻烦。不过,细读王、花二诗,倒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一为“二十万人”,一为“十四万人”。这个差别不算小,如果沿着这个线索顺藤摸瓜,进一步考证下去,比如考证考证前蜀和后蜀各自的兵力是多少,或许真能考证出《述国亡诗》真正的作者是谁也未可知。

可惜,以我之陋,绝难做到,只好接着存疑了。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