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关于提问的问题

 凌宗伟 2022-05-11 发布于江苏省

【异史氏曰】前些时候,我在跟海沧的中小学老师们讨论问题设计与解决的时候强调,提问,对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而言是最常用也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提问这件事情上是很少费脑筋,用心思的,往往总是信嘴问来。当我们讨论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这个话题的时候或许会觉得有点故弄玄虚。果真如此吗?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教师版)》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所说的事实往往也是我们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实在太多了。Brualdi发现教师每天要提出200~300个问题,其中大多数是低水平的认知问题:60%是回忆事实,20%是程序性的。对教师而言,提问往往在每堂课的流程中充当黏合剂的作用,他们认为提问能够促进和维持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示范如何开展研究,便于教师确认'大多数’学生跟得上他们的步伐。但是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事实,只要给我事实’就好,学生也很清楚教师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教师挑选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最善于甄别那些是知道答案的学生,哪些是不知道答案的学生,他们会利用'谁来作答’这个决定维持每堂课的流程。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考虑一些想法和应答时间平均下来只不过一秒钟甚至更少;那些较聪慧的学生被给予的应答时间要比其他人多,这样那些最需要等待时间的学生反而最不可能得到。难怪每个班都有很多学生希望不被抽到回答问题!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设计出真正值得提出的问题——那些能够开启课堂对话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听见’学生的对策。”我以为我们的课堂上有些问题远远超越了约翰·哈蒂认知,我就见到过不少老师甚至名师为了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而将问题的答案在提名回应前已经原原本本地通过形形色色的方式告诉了她要喊起来回应的那个学生。我甚至认为,我们的不少老是连何为程“序性的问题”恐怕也不知道,因为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何为“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被我们普遍忽视了,我们很少认识到一个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往往就是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要的不仅是事实与程序性知识,更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智慧。所以,必须认识到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任何答案的质量都是直接由问题的质量所决定的。问题问错了,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错的;只有问对了问题,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提问不能无目的、无指向,更不能琐碎,提问要聚焦在关键性知识上,或者说聚焦再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上。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的点,万万马虎不得。

杜威早年就说过:“在引导(或揭示)学习所设置的情境(或体验)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问。而要判断哪些问题最有意义,就要看问题的质量……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下列问句将有助于作出区分……”

“在一些情境和个人体验中,这个问题会自然出现吗?或者它根本不可能……?这个问题会不会促使学生去观察或参与到校外体验中?或者,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只是,只有学生解决了它,才能获得要求的分数、得到提升或赢得老师的表扬?”

麦克·格尔森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具备下面这些特征:
I. 在书面语中,通常以问号结束。在口语中,有明显的语调变化。
II.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回答。
III. 使用一个或多个引导词,引导受众回答问题。
IV. 隐含的命令意味(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对方必须回应)。
V. 期待得到回答。

概括起来说,提问的目的在引发学生思考并应答,问题的表达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关于什么内容或知识的——在表达形式形式上不仅是个问句,还要有相应的引导词,譬如,“从文章的结构看,你觉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这样的问题本生就界定了问题的范围“文章的结构”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文章一般的结构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