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 叁

 吴语资料馆 2022-05-11 发布于江苏省

苏州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分野和演化规则

——老苏州话平、翘舌音的辖字规律

“知庄章”白读层的语音规则

用第二节的“十条文白读规则”剥离文读异源层次后,就可以分析“知庄章”白读层的语音规律了,可以规则化为表二和表三,例外字见下文。

“知庄章”白读层对应[ts tʂ]声母规则表(总表)

条件

合口(修正后)

①     [tʂ]类 

二等

开口

三类

②     [ts]类 

③ [tʂ]类 

④ [ts]类

⑤ A类韵母:[tʂ]类

⑤ B类韵母:[ts]类

“知庄章”白读层对应[ts tʂ]声母规则表(章组字详表)

章组

A类韵母


真质

谆术

蒸职

侵缉

仙薛

盐叶

声母


章组

B类韵母


阳药

清昔

声母

ts

ts

ts

ts

ts

ts

ts

一、规则表说明

(1)关于“合口(修正后)”

“合口(修正后)”指苏州话曾今的合口,是一种推测,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修正”是针对中古音韵图的,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a、韵图虽列为开口,但发展出合口介音的字:江开二江、觉韵的知庄组(如桌、窗、双、镯)和宕开三阳药的庄组(装、床、霜、疮)。

b、不含鱼、虞两韵,这两韵的合口指主元音,开放的主元音很容易改变,方言亦有差异,鱼韵在《韵镜》中属开口。在苏州话“知庄章”音变时代,鱼、虞两韵的主元音音值应与合口介音不同,或虽相似但对声母的影响不同。

通过以上两条修正,可得到这样一条简洁的规则:“知庄章”在合口介音前一律演化为[tʂ]类。

(2)关于“A类韵母”和“B类韵母”

属于“A类韵母”的韵有:虞、宵、尤、祭、真质、谆术、蒸职、侵缉、仙薛、盐叶。

属于“B类韵母”的韵有:支、脂、之、麻、鱼、阳药、清昔。

A类韵母以央元音和后高元音为主,在苏州话里,它们对产生、维持翘舌音起积极作用,章组开口字在A类韵母前保留为[tʂ]类。

B类韵母以前元音和后低元音为主,在苏州话里,它们对产生、维持翘舌音起消极作用,章组开口字在B类韵母前演化为[ts]类。

元音圆唇与否,在A类、B类分别中不是很明显。

(3)关于[tʂ]的拼合限制

今天,我们能看到苏州话[tʂ]类和很多韵母不能拼合,比如不能和o、e、u相拼。拼合限制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不自然发音”,而是[tʂ]->[ts]在不同元音前逐步完成的过程,[tʂ]在某些元音前已变成[ts],就表现为对这些元音的“拼合限制”。

二、五条规则和例外字音

“知庄章”白读层可总结为五条规则(表2中①-⑤),用于解释所有辖字,下面逐一列出,每组附上10个例字,详细的辖字面貌见文后《苏州胜浦方言“知庄章”口语字记音》。本文重视例外字音,每条规则中凡是发现有例外字音的全部列出(上文所列十条文白异读不算例外字音)。

规则一:合口(修正后):[tʂ]类

例字:转、中、虫、重、缩、闩、水、出、粥、钟。

例外字音:

篅[ze2],今音馋,竹篾编的长条围挡,围在大匾内用于屯谷,不用时可卷起节省空间。篅《广韵》市缘切、是为切两音,释义“盛榖圆𥫱”,规则音当是[ʐø2]。

规则二:开口+二等:[ts]类

例字:茶、罩、拆、沙、柴、艄、闸、山、杀、省。

未发现例外字音。

规则三:开口+三等+知组:[tʂ]类

例字:痴、赵、潮、抽、沉、陈、尘、张、直、橱。

例外字音:

掷[zɔʔ]:“掷骰子”俚俗音同“石骰子”,声母平舌音,不合知组三等字一律翘舌音的规律,规则音当是[ʐɔʔ]。

规则四:开口+三等+庄组:[ts]类

例字:师、事、柿、瘦、涩、虱、色、锄、梳、数。

数③[ʂʮ5]:十个左右、十多个称“十□[ʂʮ5]个”,可能是“数”的一种特殊语音。

规则五:开口+三等+章组:依元音条件分化为[ts]和[tʂ]两类

(1)在A类韵母前演化为[tʂ]类(所辖韵母见上文)。

例字:烧、手、臭、针、扇、湿、真、绳、朱、树。

(2)在B类韵母前演化为[ts]类(所辖韵母见上文)。

例字:蛇、赊、纸、屎、莳、市、唱、伤、尺、鼠。

例外字音:

(1)拾[ziɪʔ]:音席,义捡拾,可能是避入(文读)改音,规则音[ʐəʔ]。

(2)骟[sø5]:阉割,“~卵子”常用于猪,规则音是[siɪ5](白读A类)或[ʂø5](白读B类)。

(3)射[zɔ46]:动词,拉肚子时屎喷出,规则[ʐɔ46](白读A类)或[zo46](白读B类),本字可疑。

三、类型和归属

就全国汉语方言整体看,苏州话“知庄章”属于有条件的“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类型,之所以说“有条件”,是因为章组依后接元音的不同发生[ts tʂ]分化,“知二庄、知三章”在有些韵母上一律是[ts],没有区别,这样的韵类有7个,有对立的韵类有10个。

“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的本质是有无i介音,在官话方言中,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ʂ的类型》称之为“昌徐型”,这种类型广泛分布于官话、晋、客、戆、湘、徽等汉语方言中,是“知庄章”最普遍的演化类型之一。

就苏州话来说,这种类型还附带有自己的特点:

1、合口字一律演化为[tʂ]类(这里的合口指曾经的苏州话合口,和中古音合口有出入)。

2、规则性很好,例外字发现6个,多数还是本字可疑,剥离掉浅显的明清文读后,苏州话白读层一致性好、单纯度高,可以清晰看到“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类型是苏州话口语层次的自我独立演化。

四、值得留意的一些字音

主要有:白读较隐蔽的、过去常用现在不太常用的、新音流行后老音退缩的、古代字书里能找到音义关联的(不一定是本字),有些在第二节已列出,未提及的在这里补充(音义都为胜浦方言)。

[ts]类

  • 栅[sɔʔ]:江南一带河流上的防盗关卡,通常以沉水柏木为梁,日开夜闭,今地名里仍常见,如陆慕“栅泾”、斜塘“栅头”,《广韵》、《集韵》都有三个注音,但无一相合。

  • 找[tsæ3]:补齐、补全、使完整,如地面铺的砖少了一块,要补一块上去,称“~一块砖头”,也用于找钱,如“付一百~三十”,但不用于寻找义。

  • 抓[tsæ1]:音同遭,用手指甲挠,通常是挠痒,“~背心”。

  • 爪[tsæ3]:音同早,动物的趾,如“猪脚~”。

  • 莳[zɿ2]:插秧称“~秧”。

  • 使[sɿ3]:音屎,单音动词,使唤,如“~不动侇(使唤不动他)”、“~侇去做生活(使唤他去干活)”。

  • 产[so3]:白读只存于“~母[so m]”一词里,韵母感染音变。

  • 斩[tse3]:平时讲“斩”是平声,上声“斩”仅用于巫术“~蛇窠(蛇疹)”,通过念咒,使蛇魂游入稻草,然后用刀斩断稻草。

  • 溲[sai3]:《广韵》疎有切,释义“溲面”,今把打湿、搅拌面粉和米粉叫“~粉”,是蒸年糕、轧面的一个步骤。

  • 筲[sæ1]:用于“饭筲~”一词,用于吊着存放饭、菜,通风保鲜。

[tʂ]类

  • 幮[ʐʮ2]:在胜浦,蚊帐叫“蚊~”,幮《广韵》直诛切,释义“帐也似厨形也出陆该字林”,还可能和更早的“帱”字有关,《尔雅》郭璞注“今江东亦谓帐为帱”。

  • 焋[tʂɔn5]:今把米粉搅拌好后装入蒸桶内蒸称“~糕”,焋《集韵》侧亮切,释义“实米于甑也”。

  • 舂[ʂon1]:棒沿着棒的方向击打,如舂米、捣药,还用于打拳、打夯等,声母擦音合于《广韵》。

  • 势[ʂʮ5]:本指雄性生殖器,今把雄鸡踩着雌鸡交配叫“撩~”。

  • 抻[ʂən5]:《广韵》试刃切,释义“抻物长也”,今用有三:①把有韧性的物体拉长,如“~橡皮筋”;②是用手臂的力量把自己拉上去,如“单杠浪~上去”;③做量词,以上动作,拉一次叫“一~”。都是去声,区别于平声“伸”。

  • 嗍[ʂoʔ]:急促的吮吸,如“~螺蛳”,《集韵》色角切,释义“吮也”。

  • 证[tʂən5]:(两人)争执、对质,“覅~!奴来评评理”。

  • 㪬①[ʐoʔ]:《广韵》直角切,释义“筑也舂也”,今义用力舂、顿、击,如“~一拳”。

  • 㪬②[tʂʰoʔ]:《广韵》敕角切,释义“授也刺也㪬敊痛也”,也写为戳,今义刺、指,如“拿筷~鱼”。

  • 擉[tʂʰoʔ]:《广韵》测角切,释义“司马彪注庄子云擉鳖刺鳖”,今用于刺、指,如“鱼叉~鱼”,今音系里与敕角切的㪬(戳)同音,难以分清。

  • 撤[tʂʰøʔ]:清理、去除,如“~拉粪箕里”,注意不是出[tʂʰəʔ]字,音不同。

  • 蹱[tʂʰon5]:《广韵》丑用切,释义“躘蹱行不正也”,今表示头往前栽倒状,如“~一跤”,也用于打瞌睡,叫“~困懒”,指困意来临时头不由自主往下栽。

  • 𡎺[tʂoʔ]:《广韵》侧六切,释义“塞也”,今农田里堵漏、塞漏叫“~漏”。

  • 筑(築)/篫[tʂoʔ]:筑(正体築)本义是捣土的杵,或作动词舂,古代夹板填土筑为墙,遂有“建筑”一说,今用于撞齐筷子、击退刨片、撞实榔头柄等即用本义,《集韵》收有后起字“篫”。

  • 殖[ʐəʔ]:放尸骨的甏叫“骨~甏”,过去人死后先放棺材再拾骨入甏。

  • 耍[ʂɔ5]:明清吴语文献里“啥”的一种记音字,我吃腹中有孕耍人当?(冯梦龙《山歌》1卷)

  • 𨉢[ʐon46]:《广韵》柱用切,释义“妇人娠也”,今女人怀孕叫“~身”,可能是重的分化字。

文 | 寒寒豆   版 | 嘉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