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是心思细腻、性格敏感的人,活得越累,一般人根本体会不到

 谢耳朵馆长 2022-04-12

原创、深度、格调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曾经说过:“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所谓的坦率,其实就是暴力。

很多高敏感的人对这句话可能会感同身受,笔者本身也是一个在性格方面敏感、心思细腻的人,每天想得太多、考虑得太多,心事重重过得很辛苦,因为时刻都在揣摩别人的一言一行,导致我们的情绪极易产生波动,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显得无所适从。

根据研究高敏感人群的先驱Elaine Aron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世界上有15% - 20%的人高度敏感,即每5个人中就会有1人的内心很敏感。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高敏感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因为自己敏感的性格特质而感到心累、难以接纳自己。

曾经有一位性格敏感、心思细腻的朋友这样和我描述她的想法:“我会因别人随意用的词而怀疑他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对我不耐烦了?别人看着我,我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每天活在高压的状态之下,对发生的一点小事都要辗转反侧、翻来覆去地思考,巨大的心理内耗让人感觉十分疲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敏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只要察觉别人在情绪上有一点点负向反馈,心中就会警铃大作,伤心、失望、愤怒这些情绪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旁人看起来可能还不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内心却已经经历了狂风暴雨。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高敏感人群:“在意的东西太多,每一个微妙细节的出现,都可能在心里,掀起一阵狂风恶浪。”

相比于高敏感人群,有些人大大咧咧的性格仿佛是天赐的礼物,他们的内心十分坚定,对自己的价值有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无论别人说了什么,哪怕是刺耳的话,也很难影响到他们,而是转头就忘记了这些不开心的事,笔者对此也是表示十分羡慕。

但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大脑像是一台永远在运作的计算机,他人情绪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我们的心理掀起千层浪。

而心思细腻、性格敏感之所以会让我们感觉到如此心累,根本原因还在于高敏感人群的共情能力太强,共情能力意味着换位思考的能力,而性格敏感的人总是超过换位思考,而不由自主地过度解读。我们知道性格敏感是我们的弱点,很多事情和我们想得不一样,但还是控制不住地自己的猜想,正是这种难以控制的过于敏感,才使得我们经常陷入痛苦之中。

根据心理学家伊莱恩对高敏感人群的特征分析,她认为高敏感本身是上天赋予的优秀的潜质和天赋,如果能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高敏感人群实际上是最容易成功的一类人。

在笔者的身边通过观察也可以发现,身边智商和情商都较高的人一般都是高敏感人群,他们对于信息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都是十分卓越的,倾向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在考虑问题时会全面、稳妥,会多收集信息并且准确决策。

但高敏感人群之所以活得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过度思考会使得他们惯性地陷入习得性无助当中。所谓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一个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者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性格、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高敏感人群对自己的评价通常是:“感觉应付自己的生活就耗光了所有力气”,不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会关注别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重新回忆时,都会产生内疚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

性格敏感的人即使每天都活在内耗之中,他们习惯的也是向内攻击,他们的善解人意,反而却忽略了自己。

他们人际交往中总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害怕被人讨厌或者一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因此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很累。他们认为在面对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他们必须理所当然地退让、理所当然地付出,导致别人都会惯性地忽略了他们的好。

此外,高敏感人群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把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放大,即便是小小的挫折,也会让心灵颠簸很久。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将他人的感受置于自己之前,会因为别人的无心之举而暗自神伤,可以说,敏感者的内心,永远都在上演着一场大型宫斗剧。

但事实上,很多让高敏感人群担心和困扰的事情并没有多大意义,敏感的人往往也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事事都想亲力亲为、尽善尽美,但却忘记了善待自己,让自己活得很累。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只有拥有一个豁达的心态,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不要让心思细腻、性格敏感,成为了你的困扰,一人难当百人意,人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性格中的任何一种特质,都有优势也有其劣势,如果要用积极心理学来解决高敏感人群活得累的问题,那就是需要我们正确归因,凡事不要大包大揽地苛责在自己身上,多去结交那些有积极思维方式的朋友,并且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

高敏感人群之所以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累,事实上是不愿意与人相处,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而这恰恰也是敏感者需要想方设法让自己逆向走出舒适区的重要自我纠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好运来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