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HarmonLIN 2022-05-12

约公元前531年,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释迦族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000多年来,佛教对于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具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佛教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中国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却深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

目前,全世界约有5亿的佛教信众。分布状况是这样的:汉传佛教地区67.3%(3亿6千万人),南传佛教地区28%(1亿5千万人),藏传佛教地区3.4%(1千8百万人),亚洲以外地区1.3%(7百万人)。

虽然佛教有许多教派,而且各派别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佛教史上发生的冲突远远不能同基督教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战争相提并论。佛教强烈热爱和平的成份要比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大得多。

文章图片1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因为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有些反对迷信,因此尽管佛教有自己的神话故事与规范,但始终带有一些不可知论的气息。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地轮转生死。唯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脱离轮回。佛教信徒修习佛法的目的在于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断除一切烦恼,得到终极解脱那么,佛教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得从一次外族入侵说起。

公元前20世纪中叶,一股原来居住在中亚高加索山脉操着印欧语系语言的雅利安人开始入侵南亚次大陆,他们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并在印度站稳了脚跟,然后逐渐向东扩展。接下来,作为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凭借战马、轻便战车和铁质兵器等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比自己高的土著居民。

雅利安人虽然征服了土著人,但需要在将土著人融入雅利安人社会的同时,也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社会阶层划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随着雅利安征服者与原住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促进了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种姓的划分从两个等级发展到四个,主要是原来雅利安人一个等级分化成了三个等级:从事婆罗门教祭司职业的婆罗门、以部落军事首领武士为首的刹帝利、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吠舍;以奴隶为主的首陀罗种姓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文章图片2

这种制度萌芽极早,但是最初并不十分严格。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时候,由于统治的需要,逐渐严格起来。在这方面,婆罗门卖了大力气,他们大肆宣扬,想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加以巩固。他们把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民的权利、义务,甚至生活细节,都刻板地规定下来,不得逾越。四姓间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婆罗门在经济上剥削首陀罗,还要用活人献祭,并在精神上压迫首陀罗,规定首陀罗不能转生

在雅利安人的奴役下,产生了一种和婆罗门教思想相对立的一派,那就沙门。沙门的思想代表了这些被征服的原始居民的诉求。婆罗门主张膜拜神灵,祭祀祈福,而沙门则不供养什么神灵,主张业可以决定祸福,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甚至主张,连神仙也受业的支配。

希腊人梅伽斯提尼斯记述他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在印度亲身经历的时候,谈到印度有两种哲学家,一种叫婆罗门,一种叫沙门。沙门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树皮衣,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

文章图片3

这些沙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罗门不一样的。他们根本不相信婆罗门相信的那一些吠陀里面的大神。他们相信轮回转生,作为轮回转生说基础的业说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谓业说就是,今生所作所为的好坏决定来世转生的好坏。无论做好事做坏事,有因必有果,反正总是要转生的。可是他们又厌恶生,不想再转生。于是就想尽了种种办法,希望能跳出轮回。他们认为,苦行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婆罗门教与沙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发展到公元前五六世纪时,两派争鸣加剧,佛教正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佛教继承的是沙门的传统。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人,本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父亲是释迦族的首净饭王。释迦牟尼七岁受学,十六岁娶妻,生活奢侈,却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为了寻求解脱,跳出轮回,他曾拜苦行的沙门为师。他进行了严酷的苦行,几乎到了完全绝食的程度。结果是气息微弱,濒于死亡,苦行无效,大道未得。

后来他改变办法,重新进食,终于在树下成了佛教徒认为至高无上的正等觉。之后他开始示法教化,收下憍陈如等五人为首批弟子,阐明佛法,佛教正式创立。

文章图片4

说佛教承袭沙门的另一个原因是释迦牟尼最初的弟子们都来自沙门,连婆罗门出身的舍利弗大目连,也是先做沙门,然后改信佛教的。释迦牟尼放弃苦行这件事说明了佛教与沙门的分歧。佛教继承了沙门传统,但又加以发展、改进,形成了独立的一派。

佛教扎根在被压迫的原始居民中间,提出了一切皆苦的学说,符合了一部分人的想法。它相信轮回业报,从而反对了种姓制度。它基本上是无区别地对待一切种姓的,它不像婆罗门那样排斥异己,不把社会分割得七零八碎。它反对婆罗门杀牲祭祀,投合了农民的愿望。佛教徒虽然不从事体力劳动,靠布施为生,但是他们不许占有任何财物,房子、牛羊、土地等都不许占有,不许做生意,不许触摸金银,因此同人民的矛盾不大。

佛教主张使用人民大众的语言,这就比婆罗门使用梵文大大地有利于接近人民、宣传教义。它反对苦行,在这一点上,又比其他沙门教派占了上风。由于这一些原因,它在印度由小而大,终于成了大王朝的国教。输出印度以后,由于它无区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因而在一些亚洲国家流行起来,一直流行到今天,所有的宗教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佛教能够兴盛至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在乔达摩死后的一个时期里,佛教传播缓慢。

公元前三世纪,印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改信佛教,佛教才在印度迅速传播开来,并传到了相邻国家。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经西域传入中原,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佛教因此也被分为原始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佛教在中国也分化出了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天台宗(又名法华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在印度国内,佛教在六世纪后开始衰落,之后伊斯兰人不断入侵,1203年印度佛教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是在中国和日本佛教却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宗教。在西藏和东南亚,它千百年来都是主要的宗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