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茶999 2022-05-12

今年6月11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120周年,特选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谭嗣同的一首绝命名诗——《狱中题壁》以纪念。此诗最早由梁启超在他《戊戌政变记》之《谭嗣同传》中刊布,全诗原文为: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一句“望门投宿思张俭”用的是典故:东汉末期,张俭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不愿逃亡,累及亲友。

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用的也是典故: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要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意思是说,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 

第四句意思是说,生或死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谭嗣同的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视死如归的凛然浩气和强烈的悲壮感。

此诗是否为谭嗣同原作有些争议,有人疑为梁启超修改了原诗,但依据不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变法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65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1884年谭嗣同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1888年,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等思想精华,同时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提倡新学,呼号变法。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6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等人。1896年谭嗣同奉父命,赴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1897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倡办时务学堂,使时务学堂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1898年9月5日,光绪帝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