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一贯:“大概念”:为读解新“课标”导航

 潮大叔 2022-05-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正式颁布了,这是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大概念”,无疑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从改革方向上提供了根本性启示,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然应有体系上的连贯性与统一性。于是“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任务群”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新“课标”中的两个基本“大概念”。

什么是“大概念”?这得先从“概念”说起。

所谓“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学和逻辑学上,泛指反映某一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小有大,这里“大概念”的“大”,浙江大学刘徽博士定义为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话题。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无疑都是反映了专家思维方式的观念和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理解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不同于以教材(课

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是平面的、零碎的,老师所教容易局限于课文的具体内容,拘泥于故事情节分析,学生学的自然也只能是限于课文的零星认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甚至还会强调“试卷命题不能超本(课本)”的要

求。而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立体的,教师讲的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内涵,还会有其宽泛的“相关性”和可能的演变发展;学生学的自然也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还有其由例及类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带有整体性所具有的结构化、前瞻性和多角度。以“小概念”为中心的教学,虽然详尽但往往是封闭的,难免呆板,并且容易僵化;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开放的,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通才的培养。由此可知,在“大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相关联的各种现象,促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联想,形成思维的结构化、灵动化、深刻性和创造力,显然,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面向未来的创新一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来确立“课程目标”。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新“课标”的解释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还强调这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纵观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目标发展的历史过程(以课文讲析为重点,以语文知识为重点,以语文能力为重点,以智力发展为重点,以“三维”表述为重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不难发现一大特点便是概念的不断放大,不仅从“课文”到“人”(学生),而且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整体发展与课程的实施过程、结果的结合,最后归于“核心素养”。所以,以“大概念”为读解新“课标”导航,是合乎认知逻辑规律的。我们对新“课标”的全面、系统解读,都离不开“大概念”的结构化、深刻性和穿透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