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教学?远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五千韧月 2023-09-09

经常有人问我,大单元教学,到底怎么教?或者说,怎样进行单元整合?我们团队设计的课程,包括上的课,也经常被问:什么地方体现了单元整合?总之,一夜之间,咸与维新,不谈单元整合,似乎就不太懂语文教学了。

而且,一看杂志上的、网上的单元整合案例,我就更糊涂了。这到底是单元整合呢,还是做糊辣汤?

一、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今天所有的新概念,无论是任务群,还是大单元教学,或者综合学习,指向的都是所谓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东西,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多条路径。比如,儿童课程(所谓的大语文)是一条路径,语文教材又是一条路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课程。而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语文学科的“学科大概念”。语文学科大概念,并不是所有单元语文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既有纵向层级,也有横向交错的概念体系。

所以对语文老师来讲,核心任务有两个:

1.逐渐建构起本学科的概念地图,每一个次一级的概念(包括语文要素),都要充分地背景化,这是一个课程问题。

2.关注学生的先前背景,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并不断地帮助学生重新绘制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学科概念地图,这是一个教学问题。

现在对大单元教学的过分重视,错在哪儿了?

错在大家以为大单元教学是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而实质上,大单元教学真正的问题,在于“教什么”。知识问题,或者说概念问题,或者说学科本质,才是大单元教学的灵魂。真正要整合的,是概念,而不是材料。盲目地反对单篇教学,一定要将作为材料的课文强行揉合,以为就能够催生出大概念,这是多么荒谬无知的作法?!

绝大多数单元,课文仍然是一篇一篇地教,而不是胡乱整合。但文章一旦进入单元,就不再只是独立的文章,而是成了单元整体中的一个功能部分,在完成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充当了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基础知识外,不宜面面俱到,而要聚焦于概念部分。在这里,不同的单元,有时候课文之间的功能方式不同。比如在许多单元,第一篇可能是经典,侧重于教概念,或教策略,方法,后面几篇可能侧重于教概念的不同侧面,或者对概念的运用。就像数学里的例题,第一道题,可能是帮你理解某个定理、公式,第二道题乃至于第N道题,很可能是一些变式,或者一些例外,以便完善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

教材从单元导语、课后题、语文园地尤其是交流平台等构成的助学系统,也已经明确地表明了这个意图。那么,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随意整合呢?

二、“怎么教”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新课程培训中,负责培训的专家,往往是课程与教学论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一个专家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专家看到了什么,看不到什么。课程与教学论背景导致的偏见是,很容易将目光聚焦在“怎么教”上,一遍一遍地在教学程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学科本质,或者说,忽略了学科知识与概念的研究。就像一个厨师,总是研究怎么放盐,怎么放醋,但真正重要的,是对食材的深刻理解。

比如说教“关键语句”。就容易教得十分的撕裂。但到底什么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整个读写大概念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被研究过。因为只研究大单元,我们就会忽略,在单元与单元之间,知识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你并不是学了这个大单元,掌握了这个单元大概念,再换一个大单元,再掌握一个单元大概念,这完全是痴心妄想。然后我们再罗列出关键语句这个概念在六年中的排布,似乎就完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理解或整合。就像我把一堆零件,全部塞进一个行李箱中,这就完成了整合?

仍然以“关键语句”为例,在整个读写逻辑或读写大概念中,它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比如:

关键语句,是阅读理解的重要途径或策略(当然还有其他几条策略);

关键语句,与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密切关联,或者说,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往往是通过关键语句来表达的;

关键语句,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关键语句来暗示或直接表达的;

关键语句,与表达方式高度相关,往往更多运用议论与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

没有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知识就被理解死了,丧失了背景和语境。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单元整合,实际上仍然不是意义教学,仍然是新一轮的机械教学,逃不掉知识中心主义的诅咒。

一句话,没有脱离知识内容或概念的单元整合,一旦脱离,就是知识领域的形式训练或工具主义。相反,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越容易具有整合思维。一旦具有了整合思维或者说概念思维,就没有必要用假想的框去整合,而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看上去甚至是散的,但内在的逻辑是严密的。

三、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割裂,是老毛病了

前面讲了,单元整合的关键,是知识理解或者说概念理解。概念理解的完整性,才是整合的前提和关键。

而从教学论的角度讲,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割裂开来,也是这一轮单元整合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这个错误非常古老。大家总在讨论语文要素,鲜有思考人文主题,更不用说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老话题。

知识的组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主题的方式组织,一种是从分类的方式组织。比如说你们家柜子里的衣服,可以按分类的方式组织,上衣放一起,裤子放一起,袜子放一起,这是分类。当你想找上衣时,你直接到放上衣的柜子就可以了。但你要出门穿一身衣服,就得翻开不同的柜子。一种是按主题组织的,老人的衣服一个柜子,孩子的衣服一个柜子,你的衣服一个柜子。无论哪种组织方式,都会带有一种缺陷。当然,生活中我们往往混合两种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这是一个困惑。到底应该以主题来组织单元,还是以知识来组织单元?统编本教材是以双线组元为主,也包含部分以知识组织的单元。

那么,在单元整合的时候,请问,双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是很明显的,双线之间的关系,是“主题-知识-主题”的关系,这也是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这一循环的体现。这种教学论上的整体性,要比所谓的单元整合更重要。因为在这里,主题构成了任务、目的,知识构成了手段、方法,知识就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活起来了。

以五下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写作单元。大家注意课后题就有一个固定的结构:

图片

图片

这个固定的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1.写了人物什么特点?

2.怎么写的?

把这个教学逻辑推演一下,正常的教学程序就是:

1.人文主题:课文想要表达什么?(或写了什么)

2.语文要素: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拆解开来以后,只研究语文要素,就悲剧了。仍以五下五单元为例,大家关心的,就是“怎么描写”,然后就又变成了知识中心主义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之类。而真正要让学生理解的实际上是“怎样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描写方式”。

这才是教学上真正的整合。

比如,在人物描写三篇中,不妨问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三篇人物描写,哪一篇最好?哪一篇最差?请排个序,并说明原因。

这时候,学生的差异就显示出来了。同样地,教师的差异就显示出来了。因为这道题,考查的,才是对于描写的真正的理解。

结语:语文老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大单元教学或任务群的研究中去,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努力。

我相信,当年那些中学老师如朱自清等,没有学过新课程,放在今年,仍然是卓越的教师,因为他们懂语文,懂文学,懂文字。脱离了学科本质去研究学科,这是缘木求鱼。

所以,要想做一个好语文老师,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是研究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

语法、修辞与逻辑;

识字与朗读;

……

而当专家们做培训的时候,也一定要明白。那些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只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而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以为将那些知识推销给一线,就能带来语文教学的春天?我以为是不可能的。当你不懂学科,那些知识就打了一大半的折扣,从而变得正确而无效。

当然,大概念的理解,对语文老师来讲,仍然是很难的一件事。这时候,怎么办?

我觉得两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抓阅读。大量的儿童阅读,是潜意识里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好的方法。

二是抓效率。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扎实的。

对语文要素的研究,在目前的学科发展背景下,只能当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当不了饭吃,也不要随便喂给学生。

2023年4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