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796:成就自己,就是把自己融入大道

 道德经学用 2022-05-13

第二层次,成就自己,就是把自己融入大道。

首先,做善事,但心中没做善事的概念,才是成就自己。

经常有人在做公益、做志愿者、做善事,但最后没有用!做善事不是积德么,怎么会没有用呢?天地间,命运最本质的奥秘在哪里呢?当你为社会、为大家做事时,心中却没有“我在做善事”的概念,这种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上德不德的至善之为,才能修改自己命运的轨迹;相反,心中只要有一丁点“我在做善事”的念头冒出来,那所做的善事能量场就会一笔勾销,做什么都无法累积玄德——这两种结果之间,表面上都是在做善事,但由于发心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因为大道始终不认为自己在创造万物、帮助万物,天地效法大道永远没有自己在做善事的概念,所以天地才成就了自己的天长地久。

老子在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表示修道之人既做到智,又要弃掉智,这才能达到明;做到明,才能自胜,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到了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强调,修道之人若仅仅围绕着一个胜人的目的或自胜的“己”字在修,是不够的!修道者要向道看齐,把自己融入大道之中,做到物我两忘——既不要总在人前显胜,也不要总在物中逞强;不要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才是大道,于是到处指责别人、评价别人、看不起别人,甚至用各种手段让别人效仿于你、归顺于你、听从于你……如果是这样,那你最多只是做了一个道貌岸然的“ 卫道士”,离道其实还很远!

其实,大道太广泛了,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它可以容纳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可我们很多人的心思只会在自己身上打转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打转转,总在与人争强好胜,与人比富斗狠——今天跟这个比财富、比地位,明天跟那个比智慧、比才干;就算是在修心养性方面,也不忘记跟别人攀比……这些都是只见自己、不见大道的表现。只见自己的人,凡事都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所以总是看不惯、想不通,总是生气窝火,可自己还以为自己很清高、很与众不同,其实这都是自己不明白道理所造成的。

其次,最极致的修行境界是“功成而不名有”。

一个人发达不发达,要有很多机缘;活得好不好,归宿好不好,同样要有很多机缘。任何勉强得来的东西不但很辛苦,而且还不一定能常保;任何欲速成的最后往往全是虚妄。所以,当领导的人不要对下属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要绝对忠于我。”当父母也不要对子女说:“我这么辛苦养你,你以后要报答我。”因为,只要心里有“我在做善事”的概念,做多少好事都累积不起玄德;同理,只要心中有求,付出再多也不可能得到真情回馈。

天地万物依赖于道而生存,可大道也没说:“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不管你了。”这些都是人的自我意识在作怪!但若以自我意识为主,你就会按你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孩子、对待家人、对待世界。于是,你会用孩子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用家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到最后,你会认为世界也应该满足你的欲望。如果是这样,你的欲望就永远也不可能被满足了!

我们以父母与孩子来举例。其实,父母爱护子女是应该的,子女孝顺父母也是应该的,大家都在做该做的事情而已,并不是什么投资与回报的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投资的概念,只是尽力而为;子女对父母也没有要求,只是本份行事,这样的话,整个结果就不一样了!教育子女就应该像“道”一样,无所求地衣养孩子,不想占为己有,不想支配孩子,只是成就孩子但不居功,这样你的孩子反而容易成大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密不可分!

在教育上,不管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规划,都必须针对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就像种子,种子已经定了,就像我们不能让松树上开出富贵逼人的牡丹花,但可以让松树更挺拔苍翠!我们给孩子的一切都要尊重孩子,要在人格上做到与孩子平等,否则,你若觉得孩子的一切都是你给的,你就会给自己植入“主仆概念”——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从你的安排,那你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发生。特别是在孩子心理逆反期的阶段,家长的主仆意识越强,孩子的反抗性就越强,最后事情的发展就会走向你希望的反面。

这个道理,对于一个家庭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对于治国理政更是如此。老子说的“功成而不名有”是《道德经》第十七章中讲的最极致的修行境界,老子管它叫“太上,下知有之”。也就是说,逞强者不可能得志于天下,最好的修行境界是让大家感知不到领导的存在,而一切却依旧井然有序,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所以,“功成而不名有”的无我无名,这是成就一个人伟大的不二法则,也是最极致的修行境界。

再次,放下自我得失而专注做事,做的越多则社会回馈的也越多。

老子说,当人们为社会大众做事时,他的利益就和社会大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了。我们怎么为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呢?我们就学大道的品质:不为自己,只为万物服务。因为大道从不考虑自己,所以它越不想要,就越是得到。这背后的力量就是“平衡”法则——也就是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中所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平衡的法则就是,当你放下自我得失而努力做、专注做时,你越不为自己,就越有更多的众生为你着想,主动来帮助你、依附你。因此,你付出多少,就会有成倍的回报自动向你汇聚。于是,外人就会觉得你是“不求而自来,不召而自应,不争而善胜”。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你无欲无求,反而启动了大道的平衡规律,自动为你补足了而已。

启动大道平衡规律,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修自己的“功成而不名有”!让自己像自然大道养育万物而不索取、不张扬一样,去体验道如此万能、如此伟大,却又如此谦虚,如此大公无私的力量!这种悟道的力量,偷不到、抢不到,只能靠自己在做事中一点一点证到!

人要成事,首先要学会顺势而为、不执着自身的利害得失,要跟得上大道的节奏。人们要修到一定的水平并不难,难的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以后,还能不能主动放下?能不能主动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进入恐慌区?能不能主动做到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通常来讲,大多数人的特点是只想要好事,不想要坏事。而大道的规律,老子早就说过了,是福祸相依、吉凶共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顺利;也不可能一直倒霉。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喜忧参半、阴阳平衡的,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当我们明白规律、顺应规律时,就不执着好事、也不抗拒坏事,而是保持平常心来面对一切的发生了。那么,人慢慢就能定静下来,专注于做事,也就更容易成事了!

这就是当我们了解大道的平衡规律以后,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规律,但我们可以顺应规律,让自己在规律的加持下更容易向道靠拢——在别人眼中,你就是那个总有贵人相助、总能逢凶化吉的人。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你守住了生命平衡的规律而已。这就是宇宙辩证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