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骑兵的变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大果说历史 2022-05-13


相对于战车和步兵,中国古代的骑兵建制会稍晚一些;因为战车的操控和步兵的操练比骑兵更早适应战场,而且训练骑兵就意味着要先有足够的战马配合兵士一起训练磨合。而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是不如少数民族的,骑兵的发展虽然迟缓,但是后来者居上,中原王朝的骑兵形成规模后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让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也颇为震惊。


先秦时期的骑兵

1、来自少数民族的外部压力

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骑兵的存在,不过那时的骑兵并不是以作战为主,而是用于侦察、巡逻等辅佐作战需要的相关用途;毕竟当时的作战方式是以战车为主的,而且能驾驭战车的御者显得尤为重要,最然都是对马匹的控制,但是战车上还有负责格斗和射击的同乘,御者只需要控制好战马和战车,作战的事交给同伴即可。但骑兵则需要精通马术、远程射箭、近身肉搏等各种作战能力,要形成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当时的环境里是极为不容易的。


组建骑兵不仅对兵士的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对于战马的要求也高,中原地区的也有训养战马的记录;其中最为人熟知就是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当时的秦非子是为周王室养马,秦地出产的良驹也广受好评。这与秦地所处的位置也有极大的关系,与秦地相邻的是西戎,虽说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相同的地域和环境,让其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双方也互有通婚的历史。游牧民族又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双方的边境的摩擦中互有输赢,再加上秦嬴氏一族自古就有驯化兽类的天赋,所以在与戎族的斗智斗勇中不仅培育出了优良战马,还收服了不少优秀的育马师,也因此受到了周天子的嘉奖。不过这一时期的西戎也处在发展的上升期,秦地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战中也有不小的损失,但战马方面的培育和训练却实打实地保留下来,这也成为秦国以后傲视群雄的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统治者们对于骑兵建制的构想还在逐渐丰富,但是除了秦国,其他国家都要面临战马供应的问题。而且这个时期兵士的装备尚且材料不一,所以对于骑兵的装备也没有过多的资源倾斜,所以战马上是没有正规的马鞍和马镫的,质量极差更别说是安全措施了,能骑在马上奔跑不掉下来都是要依靠腰腹、腿部的力量来保持平衡,更别说使用刀斧、弓箭进行攻击了,这也是骑兵最开始无法直接投入到战场上的重要原因。

2、各诸侯国的骑兵建设

很显然,处在最偏僻地理位置的秦国是最先掌握战马培育和骑兵建设的战略密码;在《韩非子》中记载过秦穆公出动秦国骑兵护送晋文公归国夺位的事件,所以秦国的骑兵建立是比较早的。秦国在与戎、狄的长期作战和交往中,通过抢夺和通婚的方式收服了不少外族人民,这些外族都擅长骑射,他们融入秦军后,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骑兵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国家中,赵国是不可忽视的一方势力。赵武灵王即位时,是赵国国力十分衰弱,三家分晋时赵国凭借之前的瓜分智氏和晋国的底子维持着战国七雄的威势;但是随着各国变法革新如火如荼地进行,还是老样子的赵国就落后一程,周边小国也开始试探性的骚扰。而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上几乎没有哪些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赵国在与其他大国的争夺中胜少败多,既然在乱局中无法偏安一隅,自然就要奋发图强、后来居上。在赵武灵王的主持下,赵国开始对军民服装进行改革,并亲自参与了服装设计,取胡服方便骑射作战之长,弥补中原骑兵作战之短。在“胡服骑射”后,赵国建立起一支仅次于秦国的骑兵,赵国凭借骑兵优势横扫之前颓势,国力大盛;这次胡服骑射的改革是顺应战国时期作战方式变革的发展趋势,标志着汉民族拥有独立建立骑兵的能力,也是春秋战国军事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转变。


除了秦国和赵国,楚国和燕国也建立起骑兵,不过受战马供应和军事物资的限制,各国在骑兵上的投入远远没有步兵大,如果要建立骑兵就需要压缩步兵的供给分配给骑兵;而且骑兵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马具制作工艺很难满足骑兵作战的要求,所以除了秦国的骑兵极具优势以外,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将骑兵的建设作为军事领域的重点培养。秦骑兵在兼并六国、向东进军时,尤其是对赵国作战时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为秦国统一大业拔出赵国这个劲敌。


汉晋之后的骑兵

1、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秦国凭借出众的军事实力碾压中原各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20年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秦国当时的军事领域吸取了各国的优势,比如韩国的铁制兵器、越国的铸剑术等。不过当时的技术不足以弥补骑兵的弱点,而且秦朝二世而亡,所以骑兵的发展相当于是停滞的。刘邦等人建立汉朝后,全国百废待兴,对外和亲联姻尽量免战安抚匈奴,对内休养生息一心一意搞生产,在安邦定国的汉朝比秦朝强多了。尤其是文景之治后,汉朝的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这些都为汉武帝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提供了重要的军费支持和兵源征用。

经过了7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年轻的大汉天子展现出一代霸主的威严,数十年的韬光养晦中积累了几代人对胜利的渴望,卫青趁胜追击,霍去病封狼居胥,此后的大汉在面对匈奴作战时,游牧民族引以为傲的骑兵在遇见汉朝军队后并没有发挥出骑射的优势,所以汉朝加强对骑兵的投入和训练后,汉、匈之间骑兵的战斗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反转。

骑兵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氪金的过程,骑兵,顾名思义离不开马和兵;战马是骑兵的基础,汉初时民间实行“复马令”,设置了专门管理马匹的官员,还有专门饲养征收战马的部门,而且汉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鼓励外商通过丝绸之路将西域的良种名驹引进汉朝,通过进口的方式来优化战马。另外挑选适合的兵士,配备攻防监守的武器装备,给马匹也加装盔甲铁衣,虽然加重士兵和战马的压力,但装备的加强也让骑兵的防御力大幅加强。


2、五胡乱华,相互融合

到了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各方势力竞相兴起,形成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以曹魏的实力最强,这也得以于曹魏军中特殊的兵役制度——军屯制,战时上马御敌,闲时卸甲归田,让曹魏的后方粮仓有充足粮草资源供应。

曹魏对骑兵非常重视,对于骑兵的运用也十分娴熟,充分发挥的骑兵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再加上曹操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让曹军雄踞于北方;不过也是因为曹操对骑兵的过分依赖,在其他战场的优势就无法凸显,像赤壁之战的惨败也是无法发挥曹魏的优势兵力导致的。

同时期的其他武装势力中也有很多优秀的骑兵指挥者,例如吕布、公孙瓒,他们或因粮草问题,或因地形问题无法发挥出自身优势;自东汉开始,许多少数民族迁入到中原定居,中原与草原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有强悍的骑兵,有些部落仍然保持着“没粮就抢,抢完就跑”的原则,所以如果中原王朝或是其中一方的势力跟他们动真格,羌、胡、鲜卑、乌桓等各部皆不是对手。因为草原上的勇士们大多数依靠的是强健的体魄和敢于冲锋的勇气,两军对垒只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而且一旦挑起争端,草原上的部落民族如果不能获得足够多的利益,那他们的损失会更加严重,很多时候所谓的偷袭、试探都需要衡量一下利益得失,如果真的要与中原铁骑为敌,没有充足的准备之前,羌胡、鲜卑等势力也只能有多远跑多远了。


总结:

古代的骑兵建设是一项十分耗资的军事储备,无论是战马的培育,还是兵士的训练都是极为烧钱的;不过骑兵一旦成长起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侦察传信到冲锋陷阵,骑兵从开始的简陋装备逐渐转化成轻骑、重骑不同的作战部队,自此之后骑兵成了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创造许多辉煌的战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