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饮膳道人 2022-05-13

美丽的世界物种多样,神奇的自然缤纷多彩,花儿于枝头盛开、鸟儿在空中飞翔,蝴蜂蝶于花间飞舞、鱼虾在水下潜游。池塘里的芙蓉芳姿清纯、竹篱上的蔷薇暗香袭人,还有那娇弱的红蕉、高雅的兰杜,都让人觉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古诗词中有很多咏物诗,作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写内心的感受,表达一种哲理,也警示世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南宋有一位大儒学富五车,见解深刻,一生写了无数诗篇,其中就有很多咏物诗。下面分享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桃蹊

南宋:朱熹

涧里春泉响,种桃泉上头。

烂红纷萎地,未肯出山流。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朱熹还创作了很多咏物诗,展现出自然的灵秀、景物的独特,同时也托物言志,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诗人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好游山玩水。他的朋友遍及天下,大家都仰慕他的学识,愿意聆听他的指教,即使与他在一起畅游,也觉得大开眼界。有一次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一起登山,山虽然不高,可是因为山路崎岖、林木密布,而显得非常幽静。

游客们一边慢慢地攀爬,一边随意地聊天。小径曲折,并不陡峭,大家很快就走出很远,前面却变得更加狭窄,他们正想原路返回,忽然听见水流的声音。诗人喜欢探幽访胜,因为沿途的风景比较单调,他已经觉得有点犯困,此时却精神振奋,立刻决定要寻找溪流的发源地。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涧里春泉响”,首句介绍山涧之中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响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他们顺着溪岸行走,沿途虽然有点幽深,却好像有行人的踪迹,所以他们并没有太费力,就来到了溪水的上游。

种桃泉上头”,这一句既交代出上游地段有很多桃树,而且一个“种”字,表明并非野生的植物。诗人见多识广,他从桃树的分布和数量上进行区别,可以辨别野生和种植的差别。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既然桃树是种植的,那么必然有人在此活动,令人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但是作者却避而不谈。第三句没有续写桃树,转而描写残花。“烂红纷萎地”,地面上有很多落花,经过风吹雨打,早已显得糜烂不堪,令人怜惜。

结尾引人深思,“未肯出山流”。桃树栽种在水边,溪流也并未枯竭,可是零落的花瓣却没有落到水面,作者在下游地段也没有发现残花顺水漂流。花瓣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也不愿抛弃故主,而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的。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朱熹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只有短短20个字,却充满了理趣。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那些场景又是他亲眼所见,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用简短的篇幅,就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令人赞赏不已。

其实花儿并不懂得感恩,隐士也并不盼望桃花的报答。可是诗人却从地面上的一片落红产生联想,诚恳地告诫世人,应该知恩图报,不可过河拆桥。也许是先生看多了世态炎凉,所以才委婉地奉劝大家要好自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