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尚书·说命下》 这八个字,是商王武丁对他的宰相傅说讲的。 治国如调和汤羹,欲使之五味调和,盐和梅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盐梅之于羹汤,如贤相之于国家。后来,调梅也就成了宰相职责的喻称。 ![]() 雍正赐给张廷玉题字“调梅良弼” 梅,原作“槑”、“呆”(音mei,不是痴呆的意思,“痴呆”为后起义)。 梅为杏类,故反杏为呆。后书家讹为甘木。 ——《本草纲目》 ![]() “呆”就是“杏”的上下偏旁倒过来。古代文字的偏旁位置互换而义不变是比较常见的。 梅和杏是什么关系呢?梅和杏是同科不同种的,是亲戚。南方多梅,北方多杏,甚至有“梅入北方为杏”的说法。 “呆”后来讹写为“某”(音mei,不是某某人的意思,“某某人”为后起义),其实“口”和“甘”本就关联很大,也不完全算是讹变。 《说文》中解释“某,酸果也”。后来又加了个偏旁木。简言之—— 呆=某=楳=梅 现代汉语中,“某”的读音和用法和梅子完全无关了,但这个被“媒”字传承了下来。 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本草纲目》 媒,将梅子善于调和众味的特点继承了下来。 只不过,媒的用法,主要是将男女,调为夫妻。结婚也是国家、社会、人类的大事,“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至于最终用了“梅”字,其实就是假借,借用一个形近音同的字来代指,正所谓“假借行而本义废”。 很多书法篆刻家的作品中,还是会常用“某”或“楳”来代“梅”字。 ![]() ![]() 陈巨来篆刻“耕梅草堂/梅影书屋”印 青梅煮酒 ![]() 梅树结青梅,是一年中春末夏初的时候。 曹操请刘备喝酒,共论英雄,也在春末夏初,所以有青梅可尝。 青梅煮酒,非酒中放入青梅共煮。青梅是青梅,煮酒是煮酒,一种酒名。汉代的酒,度数不高,但喝多了也能醉。 论英雄嘛,话要大胆地讲,畅饮才能开怀,所以要借酒力。 青梅,是解酒的,本质也就是调和的。酒辛升阳发汗,梅酸生津敛火,方得平衡。 论英雄可以借酒,但酒不能治国,只能亡国,治国还需梅来调和。 梅子黄时 ![]() (梅)热极熟者榨汁,晒收为梅酱,古人用以调馔。故《书》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随息居饮食谱》 大多数水果,青酸熟甜。但梅子黄时,依然奇酸无比。 芒种后,江南一带降雨量暴增,正值梅子黄熟,故名“梅雨”。湿热的梅雨季,却是发酵制酱最好的时候,梅子酱就是用熟透的梅子做的。 “尔惟盐梅”中的“梅”,就是梅子的梅子酱形态。 另外,梅雨季衣物被褥容易长霉点,可以用梅叶煮的水来洗,去霉点特有效果。 安人身心 ![]() 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 ——《本草纲目》 梅子半熟之际,采下来用烟来熏而得中药材——乌梅。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现在染色的乌梅特别多。这个很好鉴别,用乌梅泡水,水的颜色是褐色的,说明是真的乌梅。如果水像墨汁一样黑,说明是染色的,可以扔了。 就品质而言,乌梅的肉越厚,味越酸,越好。 梅子的酸味,就像甘草的甘味,都是非常正的。只有非常正的味,才能调和诸味,故甘草为国老,以梅喻宰相。 梅花开于冬,而果熟于夏,得一整个春天的生生之气。 所以,虽然乌梅味酸,是一味收敛的药,但它同时有生发和疏肝的作用。 肝气不升久了,肝郁化火,必然伤津,这个时候一定会用乌梅,通过滋养肝阴、生津来升达肝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作者彭子益用乌梅白糖汤来治温病发热,就是利用乌梅“收而不涩,能生津液”的特点。 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 ——《本草经疏》 制作过程 乌梅白糖饮 食材准备 乌梅3枚、白糖30g 步骤详解 加水煮20分钟 即可饮用 彭子益是这样解释这个方子的: 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 白糖能补中而不生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 乌梅加白糖,甘酸化阴,补充津液。而乌梅的收敛,不会抑制肝气正常的疏发,事实上是从养阴生津的角度来疏肝,完全不同于苦寒沉降,火降阳损,后患无穷。 比如烧烤、煎炸、麻辣的东西吃多了,都是耗阴的,导致的咽喉肿痛、长痘痘,都可以用乌梅。怎么用?乌梅白糖饮、酸梅汤都行。 再比如,失眠心烦,心神不安,这是火对情绪心理上的影响,也可以用乌梅,能够敛神,就喝那两个汤就行。 其实人在心浮气躁、心烦焦虑的时候,本能地会想吃酸酸甜甜的东西,甘以缓之,酸以敛之。 总之 夏天是个充满能量的季节,放眼望去,万物都在竭尽全力地生长,盛放。 但是再美好的事物,都不能过度呀,人也一样。 梅,何尝不是自然恩赐与我们的夏日独特小礼物,让我们能在这个容易“过度”的夏天,稍微收敛一点点呢❤️。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