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爱生病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爱焦虑的家长

 医文杂谈 2022-05-13

库大夫的文章都是连续的。

在上回书啊,我给大家推荐了基本适合家长看的中医类的科普书。

一个读者在下面评论:每个爱生病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爱焦虑的家长。

我想就这个问题聊几句。

为什么条件好了,医疗发达了,家长学历水平高了,很多孩子却仍然不健康呢?

在库大夫村里,有家好几个孩子的,两男孩一女孩,天天大冬天穿开档棉裤,冬天就着房檐掰结着的冰凌,吃的嘎吱作响,家长也不怎么管,反倒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而我这些年接触到的城市的家长呢

有两种极端:

一种是神经大条的,孩子啥情况都不当回事儿,也不紧张;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就是焦虑的家长。

这种焦虑

体现在方面面面

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都没比呢,谈什么输赢呢?

我见过孩子话都没说囫囵呢,就开始让背论语的

我见过每天晚上孩子撒完尿排完便之后,脱光衣服给孩子测体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家长

我也见过没有多大问题的孩子家长带着全国各地求医的

我见过很多焦虑的家长

你可能会说

库大夫啊,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的孩儿谁心疼啊!

可很多情况是,焦虑于事无补,甚至南辕北辙。

还记得当年读书时的一篇柳宗元的文章吗?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

我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奇特的方法。

但其他的种树者呢?

原文写的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别的种树人怎么做的呢?

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还有的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太过担心了

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所以别人种的树,都不如我。

回忆回忆我说的脱光衣服给孩子称重的家长,这不就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吗?

孩子现在还小,再大一点,可不就把孩子给整紧张、整焦虑、整叛逆了吗?

记得有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让孩子健康,也是一门艺术。

像种树一样

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实现孩子自身的习性。

举个例子,有的家长见到孩子挤眉弄眼注意力不集中,

越看越来气,

使劲吵:再挤眼扎眼睛!

孩子紧张,挤眉弄眼更厉害了

一检查,可能会有医生说:孩子这是抽动—秽语综合征

西药有的用些镇静的抗抑郁的精神抑制类的

具体怎么样,我不评价

中药有的大多用镇肝息风止痉类的

孩子天性就好动,你让三岁孩子表现的像个老学究,怕不怕?

初起的抽动症状

难道一定就得用这些吗?用这些和孩子的天性一定相符吗?

我在这里不下结论,只是想提出来大家思考。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这就是告诉我们:家长、老师、医生需要共同给孩子调护好一个强健的脾胃。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留出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过分的焦虑和关注,有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

“有苗不愁长”

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太过,有时候还不如不及。

我见过很多“养生达人”,最后都成了“养生狂人”

不忌口不行,把忌口当成金科玉铝,不越雷池一步,也不行。

有的孩子,不小心吃点肉或者该忌口的东西

家长吓得惊心动魄,大有追悔莫及之状

所以我讲:太焦虑,还是因为不了解。

在文章的末尾,也呼吁中医同道

重视中医科普,

我有一个理想:

就是要让中医生活化,

中医进万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