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西安峰珠玉 2022-05-18 发布于陕西

一件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邵国田 王冬力

2016 年10月,朝阳市德辅博物馆征集陶尊一件。2017年8月,由郭大顺先生定名 为“熊陶尊”。2017年11月9日,由辽宁省文物鉴定小组拟推荐为一级文物,并鉴定 为红山文化时期。(图1)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1

现就有关这件陶尊的具体情况作一介绍,并对相关问题谈一下我们的意见。

一、熊陶尊介绍 熊陶尊为夹砂红陶,外敷一层细泥,圆雕出熊形。上为椭圆形直口,口沿内侧刮 出斜面,圆唇直颈,颈向上渐收。腹为熊体略圆鼓,右侧面漫弧,左侧面圆弧,并向 头和尾部延伸。熊吻上翘,正面平,有下嘴唇的刻线。双目划刻一圆坑,再贴塑一小圆饼,故目凸起,有镶嵌的感觉,显得格外有神。双耳为莲瓣状泥饼,贴塑于额两 侧。尾部尖状后翘,呈倒三角形。四足粗壮,足底均向内侧出斜面。此尊为手捏制, 在颈下的尊部,有存留一排不整齐的、很窄的指尖痕,十分纤细。(图2)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2

在熊腹之两侧,横向划刻竖向排列的“之”字纹,均四排。其中右侧为六折曲, 左侧为八折曲。“之”字纹块的上下边均刻一直线与“之”字的两侧上下两端相连, 形成了一独立的“之”方块,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之”字纹均为直线,一直线一 刻,刻槽的边缘见有刻线时带起的泥棱。排与排之间的“之”字纹的尖相对,形成了 菱形网格纹视觉效果。陶尊的火候不匀,整体呈褐红色,头顶及颈部为灰红色,左侧 腹呈灰色斑,臀部至尾部为褐灰色,整个口部均为灰色,四足中有三足为灰黑色,一 足为褐红色。陶尊高6.5 厘米,足高0.9 厘米,口沿高1.2 厘米,体长12.2 厘米,体宽 6.2厘米,口径4.4—4.7 厘米。(图3)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3

这件陶尊以熊为造型,写实性强,比例适中,十分生动。熊很肥胖,不仅体现在 四肢上,也表现在鼓圆肥硕的躯体上。小小的圆眼,两耳高低、方向不一,可能表示 的是双耳在摆动的瞬间。头扬起,双腿伫立,似在静听周围的动静和观察眼前的环 境,显示出熊机敏的特质。

二、关于熊陶尊所属文化问题

这件熊陶尊由于是从民间征集而不是发掘,对其断代只能从陶质、陶色、纹饰和 整体造型等方面用器物类型学比对的方法去考虑。

此尊为泥质红褐陶,这是红山文化中最常见的陶质种类,在此之先的辽西地区几 种文化中未见或很少见有泥质红陶,仅赵宝沟文化见有少量的泥质陶,但很少有红褐 陶。这是将之断定为红山文化主要理由之一。最具时代特点是“之”纹。辽西地区的 “之”纹从兴隆洼文化晚期始,至赵宝沟文化虽然具有较发达的“之”字纹出现,但 具有这种十分疏朗风格的“之”字纹很少见,多是压出较细密的“之”字纹。而红山 文化陶器的“之”字纹分两大类,一类是细密型,一类是疏朗型的。疏朗型的“之” 字纹则往往是横压竖排,尖角相对,形成菱形网格艺术效果。

熊的眼睛和耳朵均系用贴塑的工艺,这也是红山文化泥陶塑中所常用的艺术手法 之一,如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泥塑祖神像的双目即是嵌绿色玉为双眼。敖汉旗红山文 化兴隆沟遗址出的陶塑人像的双眼也是泥饼贴塑。

从熊的整个造型上观察,既写实又夸张,头部写实,腿与躯体则增大,显示出熊 的伟力无穷。工艺有简有繁,腹之两侧刻“之”字纹,注重双目的刻画,圆坑边刻有 细线的微细部位刻画得十分认真,而腿和尾作简化处理,这些均是红山文化雕塑艺术 中所常用的艺术手法。

综合这几条,将这件熊陶尊年代定为红山文化时期当是可信的。当然,也有些值 得讨论的内容,或者说是我们未能弄明白的地方。

1、熊腹部两侧的“之”字纹梯形方块代表什么

这种“之”字纹的上下画线的风格见有一例,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出土的陶凤杯,其腹之两侧即刻有成组的“之”纹,上下即刻一线,其应该代表翅膀的羽毛,但 其竖排的纹饰并不是尖角相对。那么熊的腹部这种带边框的“之”字纹又代表什么? 也是双翅膀吗?还是代表熊毛呢?参照陶凤杯的双翼表现手法,熊之两侧的“之”字 纹也应是双“翼”。并且熊之两侧的“之”字方块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即是表现翼的 形状。如果是双翼,那就是说给熊安上了翅膀,框内的“之”字就是羽毛的表现,使 之具有能够飞上天际的“神力”,其威力无穷。这种想象力是超自然的。这与英国剑 桥大学费芝威廉姆博物馆那件玉神人像披着熊皮披风双熊掌上举擎天的动作的含义是 一样的,说明熊是沟通天和人的重要神灵。

2.熊陶尊是做什么的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4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5

这是一件很小的容器。壁较厚,内膛空间较小,实测为55 毫升,容量很小。这当 是所盛十分珍贵的饮料的器皿。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学试验室检测,内 壁沉积有水果酒的有机酸成分(图4,图5)。说明此熊陶尊内盛的是酒精含量并不高 的果酒。尊又不是直接饮用的饮酒器皿。这只有一种解释,即这是一件祭器,在祭祀 时,将盛有果酒的熊陶尊摆放在祭礼场所的一定位置,举行完法事活动再取回或长期 放在那里。

以上两个问题只推测,如果有道理,那么这件熊陶尊便是一件专用祭祀的神器, 躯身安上翅膀,便使之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还有一个问题,即为何鉴定为熊的造型 而不是猪?其一,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猪的图像均有獠牙,而陶尊的兽吻上没 有。其二,猪眼虽小,但是“臣”字目,这件陶尊的熊则是小圆目。其三,猪的吻很 长,而这件兽吻很短。这件尊的熊形象躯体肥壮,四足很粗,尾很短并呈倒三角形,均是熊的特征。

三、红山文化中有关熊资料的发现及“有熊氏”与红山文化相关的推测

经考古发掘,尤其是近年牛河梁女神庙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成组熊的资料,对我们 认识这件熊陶尊极有帮助和启发。

牛河梁遗址出土熊资料有以下几例:(图6、图7、图8)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6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7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8牛河梁遗址出土女神庙出土泥塑熊残件8.1熊下颌8.2熊爪8.3熊吻部8.4熊爪

牛河梁发现的有关于熊的全部材料,既有墓祭的熊的下颌骨,又有神庙的泥塑 像,又有用于通天的三孔玉器(即玉梳背饰),说明红山人对熊的崇拜程度之高,其 上层人物既将熊头摆于墓之前的祭址,又在祖庙雕塑精美的泥塑熊并摆于中室上端, 其祖先与熊密切相关,这便不得不使学者联想到黄帝族的“有熊氏”与红山文化先民 的关系。苏秉琦先生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 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1]鄂大顺先生说:“从先红山文化到红山文 化,龙题材竟有如此多的表现手法和如此多的动物原型,说明龙这种神话动物从一开 始出现起就是对多种动物的崇拜,这其中尤以熊龙最值得注意。红山文化的玉雕龙 中,以玉雕熊龙最为多见,分布面也最广,更一概使用了红山玉器少见而工艺水平最 高的圆雕技法;女神庙中的泥塑熊龙,不仅个体特大,而且位于主室上方;此外,在 积石冢前,还出有与墓祭有关的完整熊下颌骨。可知,在红山文化发达的动物神崇拜 中,熊龙应具有主神的地位,红山文化原本是一个拜熊族,这是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 民族的共同习俗。史载:'黄帝有熊氏’(《帝王世纪》),这虽不是较早的记载, 却与考古发现相合,应有所本。[2]

以上发现的红山文化熊资料仅在牛河梁一地,且泥塑部分又仅在祖神庙中,其他 地点尚不见有熊雕艺术品出现,这一现象似在提示我们,熊神为牛河梁祖神所独享。 这件熊陶尊的发现,给我们提出另外的问题,即以动物形状为器形,制作出与崇拜相 关的盛酒祭器,是熊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在红山文化中尚属首见。

四、辽西地区考古出土的史前熊的资料举例

在辽西地区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熊雕塑艺术 品,说明了熊崇拜的久远。

首先是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雕熊首,出土于7 号墓(M7:4),“磨 制光滑。圆雕。短耳,竖立。两个小圆坑代表两只眼睛。嘴部向前凸,两侧两条细凹 槽标示嘴。颈部呈圆柱形,后部微残,下面中部有一个圆形坑。高2.7厘米,直径1.5 厘米,坑径0.6厘米,坑深1 厘米”。 [3](图9)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9

这件石熊首系白细石制作,磨制光滑。重要的是圆柱形颈底面的一圆坑,很显然 是为安柄所设,即类似权杖的杖首。7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这一群落的宗教活动的首领,手持安有熊首的杖形法器,举行原始宗教活动,以驱魔降妖或治病,或保族群的 平安。

赵宝沟文化由于发掘得很少,尚不见有熊雕艺术品出土,但在遗址出土了熊的骨 骼,只能说明熊也是赵宝沟人的狩猎对象。但我们在“四灵纹”陶尊见有野猪的图 像。还在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猪头和熊头陶塑残件,即说明赵宝沟文化也同样崇拜熊。

继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又有大量的熊雕塑等艺术品被发现。最早是在小河 沿文化命名地——敖汉旗小河沿公社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发掘出土的两件陶塑熊 首,但发掘报告均未确定为熊:“猪头饰一件(F2:8),大耳,长嘴,小眼,耳下有 一连通小孔,头内空心,雕塑得真实生动,可能是器皿上的装饰品。”“狗头饰一件 (F11:5),头顶画二道黑彩,张嘴,直耳,头下有一连通小孔,头内空心,高4厘 米。[4]

现在看,这两件所谓的陶器上的装饰——猪头饰、狗头饰都不准确,应该是熊 首。其双耳不大、小眼睛、短吻等均是熊面的特点,两者的颈均很短,更是熊的特 征。(图10)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10 小河沿拜斯郎营子南台地出土的陶塑熊首线图

另在20世纪70年代,原昭乌达盟文物店也收集一件彩绘熊首陶罐,现藏于赤峰 市博物馆,据传出土于松山区。整器外绘黑、红两彩,底子为淡黄色。器物是熊头的 脑后部位为罐底,证明此器为表现熊首面向上,张开大口量呼叫状。双目为两个小 坑,环之绘有三角内又出菱形框。贴塑两个小耳,前立,腹部出桥形双耳。并绘有二 方连续的相对斜三角的方块纹,极为绚丽。(图11)

这是一件与祭祀相关的神器。熊面朝上,即向上观天,张开的大嘴似在与天对话。这种彩绘陶,一遇见水便脱落,说明不是实用器,而是专设的“神器”。

另外,在解放营子墓地尚有一件彩绘熊陶首。另外,还见有双熊首蚌饰,现藏于 赤峰市博物馆,面部三孔代表双目和嘴,双耳直立,双臂横向伸出。(图12)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图12 彩绘熊首陶罐

五、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距今8000 年的兴隆洼文化开始,至距今4500 年前的 小河沿文化,熊崇拜没有间断,红山文化的独尊的神圣位置,至小河沿文化向更加 普遍、世俗化方向发展,种类增多,除陶质外,有石、蚌等器,还用于器物中的局 部,如陶壶的流、柄、钮等部位,并以熊首作整器的器形,如双耳熊首罐已现两 例,说明有着特殊的意义,两耳穿绳提起,罐能保持平衡,能提起行走,则证明它 有实用的价值,但仅应是祭祀的神器,口很大,腹中部又有双目形成细孔,不是盛 液体的容器。

从兴隆洼文化到小河沿文化的四五千年间,先民们始终将熊作为崇拜对象,并一 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如出土的西周的玉熊。至汉代更是见有多件玉熊雕件。至辽代, 巴林右旗出土玉卧熊的摆件。甚至在近现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调查中,见有将熊作 萨满主神或与这些民族的先祖有着血缘关系的崇拜偶像,如赫哲族便将鱼皮做成熊图 腾加以崇拜。

这种现象和这里的自然生态相关,辽西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至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小河沿文化或者青铜时代初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这里的植被覆盖率 高达97%以上,平均温度也比现在高1.5度,有充沛的降水量,生长着大面积的针叶 和阔叶的混杂林,各种飞禽、野兽生存其间,当然会有熊的出没。红山文化玉器以动 物为原型的神像玉器颇多,是红山玉器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这种自然环境的反映。

也有人称之为巫玉,即巫作法时使用的玉器。牛河梁所出土那件熊首三孔玉器即 是大巫使用的通天法器,不会是简单的“玉梳背”。如果说祖神庙所供奉的是红 山祖神,那么红山之祖所驾驭最高的神即是同庙发现的熊和鹰。这个祖也是最高 的“巫”。

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这件熊陶尊,不仅是以熊形为祭祀盛酒之器,红山文化陶质 神器出现的新器形,还引发了对古代的熊崇拜的形式及内容的新思考。我们所谈的仅 是初步的认识,也希望由此引起学界的更广泛的关注。

邵国田:见证赤峰考古五十年

原文刊于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三日《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苏秉琦,论西辽河古文化:与赤峰史学工作者的谈话,苏秉琦论文集(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郭大顺,追寻五帝,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辽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博物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 物,1977.12

[6]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简述[J]北方文物,2009.2

[7]杨虎,林秀珍:内蒙古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出土遗物综述,[J]北方文物,2009.2

[8]邵国田.千斤营子遗址与小河西文化,敖汉文物精华,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9]赵宾福,杜战伟:小河西文化检析[J]考古学研究,2014.1

[10]杨虎,刘国祥: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再获硕果[J]中国文物报,1993.12.26

[11]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12]陈国庆:兴隆洼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赵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董新林,赵宝沟文化研究,考古求知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赵宾福.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7]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

[1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

[19]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11

[20]辛岩,方殿春:查海遗址1992年—1994年发掘报告,辽宁考古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21]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J]文物,1982

[22]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A].考古学文化论集(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99-128

[23]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24]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25]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6

[26]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

[2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工作队:敖汉旗大旬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J]考古,1974


邵国田:一件红山文化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