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庆:语文教学,需要“复古”与“瘦身”|读新课标有感

 新用户73992602 2022-05-14
图片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080

对母语,尤其是汉语教育的研究,

过度的细化,过度的前卫,担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母语教育的

损坏,终致茫然。

我们不能一方面口口声声高喊

继承优良传统,一方面弱视传统。

传统是良性的、缓慢的

继承与发展的并进;

传统,阶段性地成熟之时,

就不必完全地与科技齐头并进;

传统,是温顺地发展,

不必像科技那样一路高歌一路行。

我们不必那么羞羞答答。

小学语文教学应坚决地抓紧

“多读多写多积累”这条主线,

把母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联系起来,

把综合性与实践性紧密联系起来,

永葆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辉煌!

         ——黄浩生

2022年5月13日6:25动笔

年八十有一

语文教学,需要“复古”与“瘦身”|读新课标有感

文 / 张祖庆

一、由“新课标”与“大概念”说起

2022版新课标出来约一个月了。对课标的解读,也掀起了一个热潮。有课标修订组专家的权威解读,也有教授学者以及各学科名师们的个性化解读。

“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已然兴起。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加入解读的行列?我回答:我学习领会得不深刻,还有很多东西自己也没搞懂,而且,已经有这么多人在解读了,也不差我一个。

真不是谦虚,真的有很多东西没搞明白。我先看看,先思考。

昨日,某个小学语文教师聊天群里,我所敬重的一位教研员前辈发进来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写的。这位前辈虽年过八旬,但思维敏锐,思考深刻,常有精彩论述。在这篇文章里,前辈重点谈了“大概念”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必将开启全新的面貌。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所谓“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学和逻辑学上,泛指反映某一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小有大,这里“大概念”的“大”,浙江大学刘徽博士定义为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话题。

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无疑都是反映了专家思维方式的观念和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理解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不同于以教材(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立体的,教师讲的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内涵,还会有其宽泛的“相关性”和可能的演变发展;学生学的自然也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还有其由例及类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带有整体性所具有的结构化、前瞻性和多角度。

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开放的,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通才的培养。由此可知,在“大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相关联的各种现象,促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联想,形成思维的结构化、灵动化、深刻性和创造力,显然,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面向未来的创新一代。

先生的文章高屋建瓴,对大概念的理解和阐发,也很到位。但是,我总觉得这样具有指导思想意义的文章,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与教研员在群里讨论的时候,我提出了如下疑问——

大概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具有怎么样的特征?
 
如何区别一节课或者一单元的课是否体现了“大概念”?
 
大概念下引领下的语文课,要不要字、词、句、段、篇的教学?
 
……

说实话,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想不出“大概念”引领下的语文课,该长什么样。

我云里雾里。

语文学习,有这么复杂吗?

按我从教经历和无数人学语文的经历来看,语文,无非是做好这么几件事——

老老实实认字、认认真真写字、舒舒服服朗读、坚持不懈积累,安安静静思考、快快乐乐读书(大量好书)、津津有味写作。

如果真能这样教书,不提“核心素养”,不提“大概念”,不提“学习任务群”,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差?

我的态度:教语文,不跟风!

教语文,无非就是——

写方方正正中国字

说字正腔圆中国话

读铿锵有力中国文

书洋洋洒洒中国文

做铁骨铮铮中国人

把这几件事做到位了,语文教学,很棒了!

而核心的核心,就是大量读写。具体来说,一句话概括——

六年时间,老师带孩子认认真真把教材里出现的生字认掉,课文读熟,该做的题目做掉,再带他们好好读500本高品质的书,写大量高质量的文章。

语文,都在了。

低年级听读开始,过渡到读绘本,再过渡到桥梁书。慢慢地,读的书越来越厚,越来越有挑战性。

原则上一星期读1.6本书,一年读85本书。

一、二年级,薄薄的绘本,一周可以读5-6本;三年级,一周3-4本桥梁书;四、五年级,一周一本;六年级,薄的书,一周一本,厚的书,两周一本。这样算下来,大概六年能读500本。年级越高,书越来越经典、越厚重。(这些书,学校图书馆可以陆续配齐,人手一本。而且,绝对不是像教材那样每本都要细细地教,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读,以学生课堂内外自读为主。另:客观地说,关于整本书阅读,课标不少表述还是有不少亮点的。

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美国学生就接近这个阅读量。

当然,整个过程,要诵读大量经典诗词(包括各类近现代的经典诗词),每日十分钟,日不间断,熟读成诵(绝不死记硬背)。这点,我们真的要向民国至解放前的语文教育取经,《过去的教师》(傅国涌编)《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著)《巨流河》(齐邦媛著)等书,都有大量成功的实践经验。

书读多了,积累多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深刻了,写作训练跟上来了,语文会差么?!

这样教语文,很棒了!不用管它“语文要素”,不用管它“大概念”,不用管他“学习任务群”!

真的,某些西方舶来或生造的概念,强行按在中国课标头上,会让一线教师产生很多新的困惑。

真的很担心这样搞下去,又会把语文带入新的死胡同。

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每隔十年一个轮回地折腾,而语文的问题,却仍然是这些。

你看——

2011年,出台了新课标,于是大家纷纷解读课标(一般需要两年)——于是,紧锣密鼓编出新教材(一轮需要六年,八年过去了)——大部分教师刚刚适应新课标、新教材,再过两年,课标又修订了……新的课标新的名词又会出来……

周而复始!反复折腾!

说实话,上一轮的“语文要素”,已经让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恕我直言,这些变化,大部分消极的,传统语文课堂里的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和写)活动,越来越少了,教师课堂上充斥着概念化的“语文要素”;现在,再来个“大概念”、来个“学习任务群”,真不知道要把语文折腾成啥样。

我感觉这个课标,是为高水平的老师制订的——他们在没有课标以前,就已经尝试在“大概念”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探索“学习任务群”——当然这样的尝试与探索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有些地方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实践,早已走在了课标的前面。但是,中国疆域辽阔,不少老师连单篇课文教学都还没有掌握,一下子要来一个“学习任务群”,不晕过去才怪呢!

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别担心,有专家引领,教材也会做出全新的变革,老师们慢慢会跟上来的,你就别杞人忧天了!

我尊重专家,也相信专家。但是,教育改革,历来是渐进的。课标可以修订,但不要修订得那么“勤快”。课标相对稳定,教材相对稳定,让一线教师有个消化吸收的时间。否则,大换得太快,应接不暇,很多人会无暇顾及历代中国语文教育专家的精彩论述和优良传统,只听眼前“管着”他们的专家的话。

说实话,我曾认真学习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恕我不直呼其名了)的语文教学著作。他们提出过一些新主张,但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见。水平远远不如黎锦熙、叶圣陶、袁微之、吕淑湘、张志公、朱作仁、张中行这些真专家。

在这里,我大声疾呼:语文教育,请不要过多创新,而要大力倡导“复古”与“瘦身”,把古代蒙学至近代的语文教育经验继承好,认真抓好“识字”“积累”“阅读”“写作”几件事事,少一些虚头巴脑的“语文要素”;语文课堂,把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一代名师的教学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少一些看起来很美的花拳绣腿。

语文,真没那么多“要素”;语文,真没那么多“任务”。

一本一本一本一本好书认真读,一篇一篇一篇文章主动写。语文,大功告成矣!

二、语文教改,要“好低骛远”“得寸进寸”

很多人都习惯于把事情搞大,非大词不足以撑台面。也因此,这些年,我们的教育界不断有各种新思潮、新名词涌现出来。语文教改领域,也不例外。几乎每隔两三年,都会有各领风骚的词语,占领研究的话语空间。仿佛不谈这些新思潮、新词语,就会落伍,就会“奥特”。于是,我们的研究者,常常变成了下山的“小猴子”,不断地奔跑、不断地丢弃,最终,很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

学术研究,确实需要新锐的思想引领,也需要有人研究宏观、前瞻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研究宏观、前瞻的问题的,也并非越宏观越前瞻就越有用。

恰恰相反,学科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好低骛远”:适度“守旧”,适度“微缩”。“守旧”——继承老传统,守住老问题,“任尔东西南北风”;“微缩”——聚焦小问题,解决小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老问题想清楚了,把小问题解决好了,学科研究便会“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一线教师,面对的是日常教学的柴米油盐,把老问题思考通透,把相关策略和方法梳理出来,读得懂、用得上,可以切实改进日常教学,这便功德无量了。

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要少一些“跟风”——主动疏离一些“高大上”的主题,多一些“聚焦”,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小而美”的课题,长期坚持,方可结出一枚枚沉甸甸的果实。任何好高骛远与急功近利,都会让研究背离初心。

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在乎自己的专业生活。

我的朋友特级教师张学青曾说过:“当你真正在乎学生,在乎教育,尽管在做选择,但却往往是'别无选择’和'非如此不可’。你会觉得不那样做,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活出在乎的人,往往会将信念化成生命的底色。在乎教育,不仅在成全学生,成全责任,更在成全自己。”是的,在乎学生、在乎教育,我们才会在乎自己的专业生活。在乎专业生活,我们就要从在乎当下的每一个真问题、小问题开始。

这,便是教学研究的“好低骛远”。

语文教师与其一年又一年追着新名词跑,与其把大量时间耗在学习新课标上,不如老老实实多读些书,带着学生老老实实读些书。

钱理群先生曾说:“语文,就是一个爱读乐写的教师,带着一群孩子爱读乐写。”

教师爱读乐写,学生爱读乐写,真的,语文就这么点东西。

 【多余的话】

此文没有否定课标修订组艰苦的努力,事实上我也人轻言微,一篇小文否认不了他们的智慧。而是希望课标修订周期长一点,传承几千年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多一点,舶来和所谓创新的东西少一点。坚持“删繁就简三秋树”,而非“标新领异二月花”!

再者,课标是纲领,是说明,相当于教学说明书。这个说明书,要简洁明了,大家一看就懂,便于操作。有谁见过电器和药品说明书,还需要解读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