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三)

 火帝养生_WSH 2022-05-14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见到的是复合脉,复合脉是真实的,在临床上没有病人是只有一个脉象,如脉浮有浮弱,浮缓,浮紧,沉脉有沉细,沉滑,沉涩,所以,在临床上一定是复合脉,不会有单独的脉象。

脉与脉的叠见,叠加,就体现了一个复合脉,同时也反映了疾病的病机特点,四诊方法的特色里面,第三点是舌脉并举。

在《伤寒论》里讲的舌诊不多,但是是有的。

《伤寒论》第230条辨:“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这个条辨讲的是阳明兼少阳,阳明病,腑实未成,说明这个燥热也还尚轻,张仲景的处理方法不一定是要用承气汤来下,他说可以用小柴胡汤,当然,这里张仲景没有说“主之”,也就是说可以酙酌的。

一个是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三阳合病,治从阳明,小柴胡汤可以通便,是由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所以,喝了小柴胡汤是可以通便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气瘀便秘,还有就最阳明燥邪不盛的时候,从少阳论治,也能够一举多得,能够通达上下表里,同时也达到防止阳明燥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从舌象上来判断阳明燥邪盛与不盛,这个条辨说的舌上白苔,说明阳明还没有完全燥化。

舌诊在《伤寒论》里不多,但是,确实是一个奠基。作为临床的一部专著。其实,张仲景还是比较重视脉象

除了第230条讲到了舌象,在《伤寒论》的221条辨也提到了,“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里的“舌上苔”应该是引子,其实舌苔是薄黄的,是热证的一个鉴别要点,所以,用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这里也提出了一个舌苔。

《伤寒论》第129条辨:“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紧接着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这两条都提到了舌象,特别讲了脏结证的一个特点,阴寒内盛,三阴的阳气不够,导致阴寒凝聚所出现的情况,这个预后是不良的,我们看到张仲景强调了舌象,舌上白苔滑,舌上苔滑,都是反映了这种阳虚,阴寒凝聚,还有寒饮的情况。

脏结,脏器虚衰,阴寒凝聚,反映了这一个病机特点。

《伤寒论》不单单是强调了寒伤阳气,并且由表入里,特别重视脉诊,关于舌诊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也能够推出舌脉的并举,实际上是为了临床作垂范。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要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舌脉都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