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出自《齐物论》,《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思想主旨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彼此彼此”,也是这个道理。 “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新生的学说和理论。 “齐彼是”还是一种方法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庄子不仅将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同辉,而且还怀有博大胸怀,将万物与人并列,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将人与物平等对待,具有深刻的生态价值和普适的伦理价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4、齐生死。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 “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