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各自的救赎路----齐物论 要点学习

 QDLF888 2021-03-25

1、背景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人人都是好强雄辩,彼此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勾心斗角、彼此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感叹不断、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断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

2、角度

     《齐物论》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上千差万别,殊形异势,本质上是同一无别、等齐均一的。庄子之所以得出万物等齐的观点,是因为庄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同。常人站在人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放大了,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放大了;庄子站在宇宙源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缩小了,将事物之间的差别泯灭了。 

    3、大概内容

      以万物等齐的观点出发,庄子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认为客观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的是非观念是由人们的偏见造成的。他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风湿腰疼,难道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树梢上,就会胆怯害怕,难道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的正处呢?庄子认为不好说。又如,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的正味呢?庄子认为也不好说。再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西施、貂蝉、昭君,人都认为是美人,可是鱼见了她们逃到深水,鸟见了她们吓得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赶快跑开,这四者究竟谁是天下的正色呢?还不好说。 
    
甚至,庄子直接否定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秋水》篇中,记载着庄子和他的好友惠施濠梁上观鱼的一段著名对话。庄子说:白鱼出游自由自在,是鱼的高兴快乐吧!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高兴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高兴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也不是鱼,固然也不知道鱼的高兴快乐了。这段话的结论是,人是不可能知鱼之乐的,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最终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既然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人们没有必要去自找苦吃,耗费精力去追求知识了。所以,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就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4、齐物论的核心观点:

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彼此彼此,也是这个道理。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新生的学说和理论。齐彼是还是一种方法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

2、齐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所以就有;相反,因为有存在,所以才有的存在;没有也就没有,没有,就没有,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既然是非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就不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圣人们都是不由分说而照之于天,就像日月普照那样自然而然,原因就在于此。庄子是把齐是非当作一种方法论来倡导的,正确的是无穷的,错误的也是无穷,与其劳神伤身地去探究无穷,不如以明,像日月那样无为自然,普照天下。以明就是庄子齐是非的方法论。

3、齐物我。庄子的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庄子连续用了几个比喻,故为是举莛与楹……道通为一。阐释天地万物从的高度来看,它们都是一样的。唯达者知通为一,只有通达的人才能通晓道通为一的道理。经过铺垫之后,庄子抛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结论。从的观念来看,天、地与人是同等、共存的,万物与我是一样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庄子不仅将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同辉,而且还怀有博大胸怀,将万物与人并列,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将人与物平等对待,具有深刻的生态价值和普适的伦理价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4、齐生死。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并不感到高兴,对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

5、后世启发

历史上大多数文学艺术家都从《齐物论》篇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如庄子在此篇开头即提出了一个命题吾丧我吾丧我,表现在外是形同槁木,表现在内是心如死灰丧我并不要丧失自我,而是要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这就要求一切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还自己一个澄明净澈的本我,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创作境界。庄子接着由吾丧我引发开去,导出三籁,其中所谓的天籁也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消除种种是非成心,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同样给了文学艺术家以有益的艺术启迪。庄子最后以庄周梦蝶寓言故事收结,在万物一齐的观念下,让自己于梦醒后化作优游自在的蝴蝶,这更把文学艺术家带进了一片浑沦元气的审美境界,使他们的创作灵感由此勃发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