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崴脚也会成习惯?

 医文杂谈 2022-05-15

  踝关节崴伤主要是脚踝的强制过度内翻、背伸,小腿外旋造成的,由于大部分人在遇到第一次崴脚后都不会寻求医疗诊治,在踝关节疼痛、肿胀减轻后就开始活动,因此,一部分患者后期可能出现踝关节外侧韧带的松弛,出现踝关节机械性不稳定;一部分患者则没有明显的松弛表现,却仍习惯性崴脚,出现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

机械性不稳

图片

图1 踝关节外侧韧带松弛

图片

图2 全身韧带松弛症

  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是指踝关节的解剖结构薄弱或损伤后出现的不稳定,有明确的阳性体征(如前抽屉试验,图1)踝关节外侧韧带的松弛,使距骨相对踝穴更容易向前、内翻,患有全身韧带松弛症(图2)的人也更容易出现习惯性崴脚。

功能性不稳

图片

图3 分布在外侧肌肉和韧带中的神经末梢感受器

  在我们的踝关节外侧韧带及肌群中,包含丰富的神经机械感受器(图3),在受到牵拉的过程中,这些感受器受到刺激会引起相应肌肉的保护性调节,其中的本体感受器能够感受肌肉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感受关节伸展程度,并将这些感受变化的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以调节骨骼肌的运动,使人感受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运动的变化等。崴脚后感受器受到损伤,造成肌肉保护机制的下降。

习惯性崴脚相关性因素

1.踝关节背伸受限(踝关节背伸活动僵硬)

2.后足过度内翻、前足跖屈步态

3.中枢神经系统反馈

4.踝关节稳态降低

5.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协调能力下降

踝关节背伸受限:一些研究表明,踝关节背伸达不到90°的人踝关节扭伤风险是活动度正常的人的5倍,这可能会导致距骨不能充分与踝穴嵌合,足部在步态周期中处于更加跖屈的位置,降低了踝关节的稳定性。

后足过度内翻、前足跖屈步态:在相当一部分习惯性崴脚的病人中,通过MRI可以看到胫后肌腱腱鞘的T2高信号,而胫后肌在步态当中是否亢进未得到证实,在步态检测中,发现习惯性崴脚的人后足平均过度内翻约4°,这个数值在脚初期接触地面时最大,踝关节不稳定的人腓骨长肌反应时间出现延迟但力量增加,从而出现前足过度跖屈,这可能是足内翻的反射性代偿。

中枢神经系统反馈:对习惯性崴脚患者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不止是踝关节外侧肌肉力量、紧张度的改变,膝关节、髋关节的相关肌群也会出现改变,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患侧以及对侧会同时出现肌群反应延迟及本体感觉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习惯性崴脚的患者往往双侧踝关节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扭伤,这也可能是踝关节扭伤后中枢控制机制改变的进一步证据。

踝关节稳态降低:在做患侧单腿站立试验时,在闭眼状态下更容易出现重心的偏移。

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协调能力下降: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肌的肌张力更高,肌肉僵硬,其表现出的粘弹性较差,因此,增加的肌肉张力和僵硬损害了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协调运动,从而增加了协调缺乏和受伤的风险。

干预措施

1.初次崴脚应制动,症状减轻后也应佩戴护踝,限制踝关节活动4周左右。

2.步态训练:纠正步态当中的足内翻,改善踝关节背伸活动。

3.肌肉锻炼:加强腓骨长肌等踝关节外侧肌群及踝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提高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协调能力。

4.若发生1年以上多次崴脚,且经过系统康复无效、合并有较重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时,应考虑手术。

功能锻炼

图片

提踵训练:每天3组,每组10次,尽量做到最大限度

图片

外翻肌训练:每天2组,每组15次,踝关节中立位,且只做外翻动作

图片

腓肠肌训练:每天2组,每组15次,踝关节跖屈至最大限度

图片

胫前肌训练:每天2组,每组15次,踝关节背伸至最大限度

图片

单腿站立训练:单腿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尽量保持身体稳定,先睁眼后闭眼各15秒,然后左、右脚交替保持该状态站立,每天3组。

图片

图片

步态训练:足尽量抬高,足跟及足底外侧尽量先接触地面,每天2组,每组10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