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了凯撒大帝在罗马的最后结局 一一被刺杀,过程还挺细致,理由还挺充分,几乎世界人民都信了,但事实真如此吗? 真实的情况是凯撒晚年在中国甘肃金昌生活了十一年!(〈凯撒军团东证中国之谜〉) 史书记载都是真的吗? 伟人说了,24史大半是假的, 这是他老人家反复读过许多遍之后,以高超的智慧,细细的研究后说出来的 …… 明朝土木堡事变,历史记载是瓦剌所为,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从另一视角来捋一捋土木堡事变的真实过程 英宗亲政以来,文治武功,进行了许多改革, 当在英宗欲重启郑和下西洋时,南方出事了一一福建出现了暴动,英宗欲深查暴动起因时,25年风平浪静地大同、宣府还有辽东就同时传来了军报(这些在〈英宗为也先立庙〉中有详述) 其实在军情传来之前英宗就开始了肃边整军运动一一查粮库,吃空饷,走私军火等
现在边境又有了军情,英宗决定亲自走一趟,摸清虚实(注意英宗还有自己的厂卫情报系统) 倒卖粮仓粮食,吃空饷,走私军火,谎报军情等哪一项查实,兵部户部还有边将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正统十四年六月十七日,英宗派遣驸马西宁侯宋瑛先行,前往大同总督军马。并升大同参将石亨将都督佥事为都督同知。 此时大同总兵为朱冕,监军为太监郭敬。 六月三十日,再次加派了四万五千人,分往大同、宣府二处。这次的人员派遣如下: (1)大同:平乡伯陈怀、驸马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 高礼、太监林寿共三万人。 (2)宣府:都督王贵、吴克勤共一万五千人。 这些都是英宗为亲征肃边前安插自己人,看似很高明 七月初,英宗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派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宣府、独石、大同、延安、绥德、宁夏、甘肃、偏头关、辽东、蓟州、永平、山海等)等地发钱,注意是监察御史,目的还是查吃空响 英宗的算盘打的溜溜的,不过还有更高的 不久英宗派去大同的亲信总督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阵亡"了 与此同时英宗接到了杨洪的军报,称“达贼围马营已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注:马营是杨洪儿子杨俊驻守) 收到消的第二天(七月十六日)英宗带着众多文官(有内阁首辅曹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众多御史)及五万骑兵出发了(注意不是五十万,在〈英宗为也先立庙〉里论述过) 其实早在七月初杨俊等已弃守马营,独石,雕鸮等地
首先逃跑的,应是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赤城(今赤城县)和雕鹗(今赤城县雕鹗镇)三堡守将。 根据事后罗亨信的弹劾,他们在七月内便已弃城逃窜了《明英宗实录·卷182》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条。 随后,则应是龙门卫(今赤城县龙关镇)、龙门所(又叫李家庄、东庄,今赤城县龙门所镇)、长安岭(今张家口市怀来县王家楼镇长安岭乡)等稍微靠南的城堡,这便是所谓的“口外八城”。这些城堡是抵挡胡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向北直接面对蒙古的兵锋 这些人干嘛去了,为土木堡兵变做准备了 首先他们围歼了英宗的亲信将领,造成瓦剌入侵交战的假像,然后坐等英宗的到来。
二十四日前后英宗见到了宣府杨洪(此时独石马营早已丢失,杨俊也早已逃走,杨洪却只字未向英宗提起) 前时邝埜,王佐多次要求英宗驻地,英宗不许,中间他们二人欲比大队人马先行被英宗罚跪,是不是通风报信这里不作评述。但可见英宗来查账是严肃的 此时大军开始缺粮,后勤粮草归兵部侍郎于大人管
大军在二十八日到达阳和,英宗命之前一路跟随自己的杨洪在阳和镇守,全军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明军正式到达大同。 但并没有看到蒙古军,英宗和王振没能打成仗,还打算再继续北行。 然而从阳和战场逃回的监军太监郭敬却告诉王振,"瓦剌"厉害,前行恐有危险,决不能再走了(郭敬在宋瑛阵亡时草丛中逃生)。英宗和王振知道了真相,开始商议回銮之事。 此时大同城防的重新布置。原总兵朱冕随宋瑛阵亡,这个空缺便由广宁伯刘安补上,并命都督佥事的郭登作为参将,辅佐刘安。石亨随宋瑛出征未死,被撤去一切职务,军前效力。 在回途过程中,知道真相的英宗王振开始不知所措,竟在回京南北两条路线上绕起了圈圈。(可看上图) 英宗回銮时,最初仍打算走北路,因此八月初三那日急行军近60公里,来到位阳高县和天镇县交界处的的双寨儿。 在阳和境内,英宗见到了在此驻扎的杨洪。英宗命杨洪随军殿后,后又改变主意,命杨洪直接回宣府镇守。 然而到了第二日(初四),明军却没有按照既定的北路路线继续向东前进,而是突然掉头向西行了近20公里,回到了阳和西部的滴滴水村,为全军改道南路做准备。(有载是郭登提议走南路,经紫荆关。) 初五日到达了阳原。 到了阳原后英宗发现南路更加险峻,又改道北路(英宗预见的没错,杨俊正在紫荆关等他) 八月十三日,明军已到达宣府以东的雷家站(有的史书直接作鸡鸣山,其实两地相隔不远)。在这里,英宗收到了宣府传来的瓦剌大军来袭的军报 英宗遣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打探(吴氏兄弟是英宗派在宣府的亲信,也难怪英宗有底气走北路返回),不久吴氏兄弟壮烈殉国 本日傍晚,吴氏兄弟的败报传到雷家站,英宗派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四万人查探,朱薛二人中伏"阵亡" 以上均无士兵阵亡数字(包括前期宋瑛,朱冕的),士兵疑被收编 八月十四日下午明军扎营土木堡,此时英宗身边兵将应不足万人 土木堡是个高地,太宗北征两次在此驻扎,有泉水
但此时泉眼被人堵上,不得不说杨洪确实是第一智将。 第二天拂晓英宗全军覆没。
![]() 偷袭英宗的是明军(推测是杨俊)。 不知怎的英宗没死,英宗怕居庸关有埋伏,往回走,第二天遇锦衣卫校尉喜宁,第三天遇也先。 "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 然后"致礼甚恭,奉至宣府城南" 到达宣府后但杨洪拒见!前几天还见面呢……英宗确定了偷袭自己嫌犯。 也先此时有多少人马?在他带着英宗去大同的时候,史书记载是两千多人。 正统12年也先来朝贡,是2149人,正统13年朝贡是3000多人。这次又是2000多人,还是朝贡。 ![]() 到了大同仍就不开门,原来大同总兵已是郭登(向英宗提议走南线那位),英宗亲信刘安已不在,郭登石亨控制了刘安的亲信家属。 随后英宗与也先到了蒙古。 景帝即位消息传来,也先说:"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然后设宴,进马,拜庆…… 此时蒙古各部落向明朝称臣,英宗欲借蒙古力量送自己回去,便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向蒙古各部落发出诏令,向明朝新班子施压,于是有了九月初八靼鞑的三万骑兵打辽东,随后的合兵一处取北京 …… 之前的军情来犯,史书未有具体的损失之数,得到英宗号令后的蒙古犯境,史书具体损失数字都很清楚了,可见之前的瓦剌犯境均是谎报 其实边将"谎报军情"一事,普通看工地的农民工都能玩的出,因为平时无事,怕老板质疑工作偷懒,偶尔喊贼抓贼惊动他人,他人来看时贼已逃了一一这事我见过 十月十二日英宗带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也先请明朝大臣出迎明英宗朱祁镇,没有动静。明军出战,也先不抵,退兵。 英宗一路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因边关宿将多被英宗策反…… 迫于蒙古的军事压力,不久景帝派杨善迎回英宗 英宗走时也先与部众都送出了半天的路程,也先、伯颜帖木儿下马跪在地上痛哭说:“太上皇如今要走了,我们何时再能见到您!” 哭了很久才离开,并派遣使臣七十人护送英宗到京城,至京城七十人昼夜不离 景泰四年也先自称大汗,朝贡北京,念念不忘去看望太上皇…… 不久也先死,蒙古暂如脱疆野马,嘉靖时方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