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凯撒在中国11年到土木堡事变

 燕山茶社 2022-05-16

史书上记载了凯撒大帝在罗马的最后结局 一一被刺杀,过程还挺细致,理由还挺充分,几乎世界人民都信了,但事实真如此吗?

真实的情况是凯撒晚年在中国甘肃金昌生活了十一年!(〈凯撒军团东证中国之谜〉)

史书记载都是真的吗?

伟人说了,24史大半是假的,

这是他老人家反复读过许多遍之后,以高超的智慧,细细的研究后说出来的

……

明朝土木堡事变,历史记载是瓦剌所为,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从另一视角来捋一捋土木堡事变的真实过程

英宗亲政以来,文治武功,进行了许多改革,

当在英宗欲重启郑和下西洋时,南方出事了一一福建出现了暴动,英宗欲深查暴动起因时,25年风平浪静地大同、宣府还有辽东就同时传来了军报(这些在〈英宗为也先立庙〉中有详述)

其实在军情传来之前英宗就开始了肃边整军运动一一查粮库,吃空饷,走私军火等

结果查粮库,查到哪,哪就着火,火一烧啥也查不到。
查空响,军队在册人员是六十六万六千八百人,御史三年才清点完六万人

现在边境又有了军情,英宗决定亲自走一趟,摸清虚实(注意英宗还有自己的厂卫情报系统)

倒卖粮仓粮食,吃空饷,走私军火,谎报军情等哪一项查实,兵部户部还有边将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正统十四年六月十七日,英宗派遣驸马西宁侯宋瑛先行,前往大同总督军马。并升大同参将石亨将都督佥事为都督同知。

此时大同总兵为朱冕,监军为太监郭敬。

六月三十日,再次加派了四万五千人,分往大同、宣府二处。这次的人员派遣如下:

(1)大同:平乡伯陈怀、驸马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 高礼、太监林寿共三万人。

(2)宣府:都督王贵、吴克勤共一万五千人。

这些都是英宗为亲征肃边前安插自己人,看似很高明

七月初,英宗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派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宣府、独石、大同、延安、绥德、宁夏、甘肃、偏头关、辽东、蓟州、永平、山海等)等地发钱,注意是监察御史,目的还是查吃空响

英宗的算盘打的溜溜的,不过还有更高的

不久英宗派去大同的亲信总督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阵亡"了

与此同时英宗接到了杨洪的军报,称“达贼围马营已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注:马营是杨洪儿子杨俊驻守)

收到消的第二天(七月十六日)英宗带着众多文官(有内阁首辅曹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众多御史)及五万骑兵出发了(注意不是五十万,在〈英宗为也先立庙〉里论述过)

其实早在七月初杨俊等已弃守马营,独石,雕鸮等地

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九月初一日),朔,巡抚大同宣府副都御史罗亨信劾守备赤城堡指挥郑谦、徐福、雕鹗堡指挥姚瑄先于七月内闻贼入境,弃城挈家奔走,以致怀来、永宁等卫亦行仿傚,乞正其罪,以为边将不忠之戒。(其实还有杨俊,这里没说,雕鹗堡在独石马营下面)

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等奏:“......曩自逆虏犯边,俊(杨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不痛恨,幸存宣府一城有洪以守之,虽不救土木之危,以解君父之难,然足以为京师及居庸之应援,接大同等处之声势,今宣府、居庸兵将俱无是弃之也......”

叶盛言:“今日之事,边关为急。往者独石、马营不弃,则六师何以陷土木?

首先逃跑的,应是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赤城(今赤城县)和雕鹗(今赤城县雕鹗镇)三堡守将。

根据事后罗亨信的弹劾,他们在七月内便已弃城逃窜了《明英宗实录·卷182》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条。

随后,则应是龙门卫(今赤城县龙关镇)、龙门所(又叫李家庄、东庄,今赤城县龙门所镇)、长安岭(今张家口市怀来县王家楼镇长安岭乡)等稍微靠南的城堡,这便是所谓的“口外八城”。这些城堡是抵挡胡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向北直接面对蒙古的兵锋

这些人干嘛去了,为土木堡兵变做准备了

首先他们围歼了英宗的亲信将领,造成瓦剌入侵交战的假像,然后坐等英宗的到来。

史书记载土木堡兵变时宣府大同未出一兵一卒相救,令人费解,因为救援皇帝无论胜败日后天子追究下来均对已有益,不救,日后追究下来定是重罪,现在看来,杨洪他们早算定英宗有来无回,所以才未发一兵一卒。
怎么知道是在没有蒙古人入侵下杨俊等人自行弃守城池呢?
景泰三年独石等卫因土木兵变所遗弃的粮草还一直存留在当地的仓库之中,可见并没有什么蒙古人入侵,见叶盛《叶文庄公奏议·边奏存稿·卷1》

二十四日前后英宗见到了宣府杨洪(此时独石马营早已丢失,杨俊也早已逃走,杨洪却只字未向英宗提起

前时邝埜,王佐多次要求英宗驻地,英宗不许,中间他们二人欲比大队人马先行被英宗罚跪,是不是通风报信这里不作评述。但可见英宗来查账是严肃的

此时大军开始缺粮,后勤粮草归兵部侍郎于大人管

从北京到宣府一路上有七个大型粮仓(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储备着明朝作战军粮,但七大粮仓没有一粒粮食支援英宗大军,土木堡兵变后于大人仅用六天把七大粮仓粮草全部运到京城,效率反差之大耐人寻味。

大军在二十八日到达阳和,英宗命之前一路跟随自己的杨洪在阳和镇守,全军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明军正式到达大同。

但并没有看到蒙古军,英宗和王振没能打成仗,还打算再继续北行。

然而从阳和战场逃回的监军太监郭敬却告诉王振,"瓦剌"厉害,前行恐有危险,决不能再走了(郭敬在宋瑛阵亡时草丛中逃生)。英宗和王振知道了真相,开始商议回銮之事。

此时大同城防的重新布置。原总兵朱冕随宋瑛阵亡,这个空缺便由广宁伯刘安补上,并命都督佥事的郭登作为参将,辅佐刘安。石亨随宋瑛出征未死,被撤去一切职务,军前效力。

在回途过程中,知道真相的英宗王振开始不知所措,竟在回京南北两条路线上绕起了圈圈。(可看上图)

英宗回銮时,最初仍打算走北路,因此八月初三那日急行军近60公里,来到位阳高县和天镇县交界处的的双寨儿。

在阳和境内,英宗见到了在此驻扎的杨洪。英宗命杨洪随军殿后,后又改变主意,命杨洪直接回宣府镇守。

然而到了第二日(初四),明军却没有按照既定的北路路线继续向东前进,而是突然掉头向西行了近20公里,回到了阳和西部的滴滴水村,为全军改道南路做准备。(有载是郭登提议走南路,经紫荆关。)

初五日到达了阳原。

到了阳原后英宗发现南路更加险峻,又改道北路(英宗预见的没错,杨俊正在紫荆关等他)

八月十三日,明军已到达宣府以东的雷家站(有的史书直接作鸡鸣山,其实两地相隔不远)。在这里,英宗收到了宣府传来的瓦剌大军来袭的军报

英宗遣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打探(吴氏兄弟是英宗派在宣府的亲信,也难怪英宗有底气走北路返回),不久吴氏兄弟壮烈殉国

本日傍晚,吴氏兄弟的败报传到雷家站,英宗派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四万人查探,朱薛二人中伏"阵亡"

以上均无士兵阵亡数字(包括前期宋瑛,朱冕的),士兵疑被收编

八月十四日下午明军扎营土木堡,此时英宗身边兵将应不足万人

土木堡是个高地,太宗北征两次在此驻扎,有泉水

《菽园杂记》中说,陆容本人曾调查过此地地理,当地人说:“此山旧有泉一道,流入浑河,未尝干涩,至此适涸”。

但此时泉眼被人堵上,不得不说杨洪确实是第一智将。

第二天拂晓英宗全军覆没。

正统年间锦衣卫旗官聂忠留下一段记载:"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

文章图片2

偷袭英宗的是明军(推测是杨俊)。

不知怎的英宗没死,英宗怕居庸关有埋伏,往回走,第二天遇锦衣卫校尉喜宁,第三天遇也先。

"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

然后"致礼甚恭,奉至宣府城南"

到达宣府后但杨洪拒见!前几天还见面呢……英宗确定了偷袭自己嫌犯。

也先此时有多少人马?在他带着英宗去大同的时候,史书记载是两千多人。

正统12年也先来朝贡,是2149人,正统13年朝贡是3000多人。这次又是2000多人,还是朝贡。

文章图片3

到了大同仍就不开门,原来大同总兵已是郭登(向英宗提议走南线那位),英宗亲信刘安已不在,郭登石亨控制了刘安的亲信家属。

随后英宗与也先到了蒙古。

景帝即位消息传来,也先说:"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然后设宴,进马,拜庆……

此时蒙古各部落向明朝称臣,英宗欲借蒙古力量送自己回去,便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向蒙古各部落发出诏令,向明朝新班子施压,于是有了九月初八靼鞑的三万骑兵打辽东,随后的合兵一处取北京

……

之前的军情来犯,史书未有具体的损失之数,得到英宗号令后的蒙古犯境,史书具体损失数字都很清楚了,可见之前的瓦剌犯境均是谎报

其实边将"谎报军情"一事,普通看工地的农民工都能玩的出,因为平时无事,怕老板质疑工作偷懒,偶尔喊贼抓贼惊动他人,他人来看时贼已逃了一一这事我见过

十月十二日英宗带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也先请明朝大臣出迎明英宗朱祁镇,没有动静。明军出战,也先不抵,退兵。

英宗一路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因边关宿将多被英宗策反……

迫于蒙古的军事压力,不久景帝派杨善迎回英宗

英宗走时也先与部众都送出了半天的路程,也先、伯颜帖木儿下马跪在地上痛哭说:“太上皇如今要走了,我们何时再能见到您!”

哭了很久才离开,并派遣使臣七十人护送英宗到京城,至京城七十人昼夜不离

景泰四年也先自称大汗,朝贡北京,念念不忘去看望太上皇……

不久也先死,蒙古暂如脱疆野马,嘉靖时方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