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早报 | 双腿沉重、浮肿?中医支1招,健脾渗湿,从根上调治

 fentouge 2022-05-16


杏林早报特邀主播〡淘沙



01

下肢沉重、浮肿,这是怎么回事?


我有个朋友,经常跟我抱怨说,平时疲劳了一点,或者走路走多了一点,小腿就容易肿,尤其是脚踝这个位置,摁下去就是一个坑。

平时上班,一到下午三四点左右,雷打不动得就开始水肿,双腿沉重,迈步都累得慌,工作效率也低下,每每到了夏天会更明显。

她害怕出问题,就去医院做了检查,尿常规、肾功都是正常的,查不出来什么问题,但就是水肿,所以西医无法处理。那中医可有解决办法?

一说到沉重,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湿邪。从外感六淫邪气上来讲:湿邪侵体,湿性沉重、黏滞不爽、趋下,易伤人体下部。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属于湿邪侵体了。

02

下肢沉重、肿满,多因脾虚湿盛

中医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另外,发病部位属于四肢。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

也就是说,下肢之所以出现沉重、肿满,是湿邪在作怪。身体生湿,归根结底,是脾的功能失调了。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转输能力不足,那么水谷精微及水液会滞留于机体某个部位,形成水湿痰饮。

Image

因此对于下肢沉重、浮肿的治疗,应对之策就是「健脾利湿」所以一定用到茯苓、炒白术、车前子。

另外,下肢除了肌肉,还有肌腱。腱,中医称之为筋。肝主筋,筋要柔。所以,「柔筋」就是治疗的点睛之笔。白芍入肝经、味略酸,缓急又养血,下肢筋脉得到血的濡养,就变得柔软、灵活。

再加上炙甘草的助攻,二者相互配合,缓急止痛效果会更好,下肢的酸困感会随之缓解。



03

专家支招,健脾祛湿,从根上治

这是张景明教授的临床常用基础方(共计5味药),供大家参考:

🔸 茯苓15g、炒白术10g、车前子10g(包煎),健脾渗湿

🔸 白芍30g、炙甘草6g,柔肝


要想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就需要肾的激发助力。如果你除了下肢沉重、浮肿,还有精神不佳、畏寒的症状,那就需要在这个基础方中再加制附子6克,温补肾阳。

需要注意的是:制附子需要另外包起来,开水先煎熬1小时,再放入其它药,熬30分钟左右即可。

另外,下肢力量不足,日常也可以多多练习八段锦、站桩,踮脚,适当的运动可以辅助调理~Image

· 本期内容审核 ·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