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曹阳新村”的居民,是如何选拔的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5-16 发布于宁夏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开始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城市住宅,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1951年,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始建,来自工厂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计1002户人家成为首批居民。这些居民当时是如何挑选出来的呢?


01

“新村”在新中国城市空间的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逐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工作,并将工业化作为恢复与发展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提出通过增加产业工人数量,把“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产型城市”。由于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图片上世纪50年代的曹杨新村

然而,在工人政治地位提升的同时,城市居民特别是城市工人家庭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因此,缓解住房压力是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大紧迫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居住情况严重分化,少数显贵及资产阶级住的是花园洋房,而最穷苦的人,可供居住的面积还不到2平方米,仅够放一张单人床。还有些人上无片瓦,一些学徒或小贩夜里就睡在他们白天工作的商店的柜台底下。

1951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党和新政权将住房重建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提出:“现在大城市房屋缺乏,已引起人民很大不满,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工人新村成为这个时期城市住宅发展的主要途径。

图片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

1951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成立了上海市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统一筹划工人住宅建设工作。经过细致的选址和周密的设计,1952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工人住宅群——上海曹杨新村首期工程完工。

02

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什么样

曹杨新村的模式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它既不是欧洲的街坊,也不是上海的里弄,而是运用了美国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元”理念: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园;最多每隔3栋楼,必有一处敞阔的公共空间。

曹杨一村以小学为核心,以6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街坊,7分钟-8分钟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各种公共配套设施。一个新村内,2个公园、2座医院,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一应俱全。

图片1952年7月1日,工友们凑在一块儿在草地上下棋。

不仅如此,每户还拥有配备蹲位的厕所、厨房3家合用、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对于曾常年居住在小船、棚户区或逼仄里弄内,一辆黄鱼车装不满全部家当的工人家庭而言,如此标准,远超他们的想像。

如今68岁的唐锦波,是曹杨新村首批入住者,当时他年仅5岁。此前,他一家4口挤在苏州河边上10平方米的亭子间,与邻居用木板隔开,不光吵架能听见,木板间还有缝隙,须用报纸把缝糊上。

1952年,唐锦波在华通开关厂任供应科科长的父亲分得新居,举家欢天喜地迁入曹杨一村33号4室,一室半的房型,朝南、朝北房分别为16平方米和8平方米,再不用倒马桶,用上了自来水,一家人幸福得要冒泡。

图片1952年6月24日,两位青年正在新村内愉快地聊着天。

唐锦波犹记当年,他那些住在虹口的亲戚来做客,赖着不肯走;更记得那些年,去上海杂技场看演出和参观曹杨新村,是外国友人“做一天上海人”的必选动作。对那些高鼻子蓝眼睛,幼时的唐锦波司空见惯,几乎每周都有“老外”来他家,秋风起时,大伙自发买大闸蟹款待他们……

03

入住选拔标准:政治忠诚度高

曹杨新村住房的分配主要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在全市范围内对企业进行挑选,其次是在入选企业内部对职工进行挑选。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入选呢?据后来统计,在两万户的工人住房中,约6100套分给了在上海的央企,12900套分给地方国企,这两项占到总数的95%,留给私企的只有1000套,约上中5%。工人新村住房的分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重点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国营企业。

具体而言,曹杨新村第一批工人住房,优先分配给了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的纺织、五金行业中有显著成绩、工龄较长、一贯积极的老工人。

图片1952年7月3日,两名儿童在新建成的曹杨新村散步。

有趣的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让每个单位都动员起来参与住房分配计划,曹杨新村第一批住房采取了“广撒网”的分配方式,涉及尽量多的单位,而每个单位只选择很小一部分人。最终,曹杨一村的住户来自217个厂,每个厂平均只能分到四五家。

分配企业内部在挑选新村工人时也有严格的标准。当时企业内部的住房分配主要依据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根据车间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第二,在工厂里从事技术创造发明,对生产有显著贡献者;第三,生产上一贯带头的优秀先进工作者;第四,工龄较长的老年工人。

新村居民的选拔过程既复杂又隆重,且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政府要求分配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即通过新村住房的分配在企业中树立三种观念:生产观念,集体观念和感谢政府的观念。通过这样的选拔过程,单位对工人进行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主义教育,明确了国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选拔,实际上选出的是工厂中的那些政治忠诚度高的积极分子。

04

工人新村的变迁

进驻新村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敲锣打鼓如同过节一般。尽管有人认为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大多数住户都以此为荣,所谓“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住进新村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回报国家和单位的信任”。这种荣耀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暗示与鼓励,伴随和影响了几代曹杨人,使他们不仅拥有“面子”,也改变着他们的“里子”。

住进新村的居民构成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产业工人,而且从家庭构成来说基本以双职工的核心家庭为主。当时社会比较平均化,邻里之间的生活条件各方面都相近,即便是领导干部也是如此,所以,居民之间自然能找到很多共同点,这样也就更加有利于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图片曹杨新村的新旧对比

一位住在曹杨新村的老居民说:“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平时上班都是不关门的,就像一家人一样,碰到下雨,邻居就会帮着把晾晒的衣物收回来。做晚饭时,几户人家在公用灶间里有说有笑,还能互相交流

此外,当时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新闻报道都会给这个“全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给予积极的正面报道,这让居民们非常自豪。今天,曹杨新村的老居民仍会津津乐道,“整个新村从天空看下来就像一个巨大五角。”

“每年大量的外宾参观和各级领导访问接待已经嵌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要知道,曹杨新村是全上海市唯一一个设有外办的街道。”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曹杨新村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150多个国家的首脑,政要和旅游团队。

图片

来源:“新周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