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明清两朝都亡于“潜规则”?还原历史上的潜规则,真变态

 where5 2022-05-16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潜规则”这个词是由历史学家吴思先生研究明清历史中的官场境况之后所发明的一个词,没想到居然一炮走红了。

从朱元璋到崇祯,明朝皇室终其一生都在和官员们斗智斗勇,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还是官员们,清朝亦然。

Image

·皇帝是不想管,是不敢管,还是管不住?

两千年来,只要是帝制王朝,无论古今中外谁也逃脱不了黄宗羲定律这个魔咒,这是帝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朱元璋对贪官够黑够狠了吧,动不动一个案子就杀几万人,但为什么越杀越多,最后等朱元璋死后文官集团直接策划了一个“土木堡之变”,从此老朱家的皇帝一个个都变成了短命鬼。

Image

朱元璋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他们自己家就是最贪,最不愿守规矩的那一个,他却要求人家去清廉,这不是搞笑吗?

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谁勤政,谁想恢复朱元璋时代的皇权谁就得死,无一例外。

Image

不是明朝的皇帝一个个天生就是短命鬼,而是他们的野心让他们不得不变成短命鬼的。

到了清朝,想改变这种潜规则的雍正皇帝也死无全尸,吓得乾坤登基之后连夜恢复了康熙时代的糊涂账。

Image

乾隆为什么要利用和珅这枚棋子来与民争利呢?因为他十分清楚,就算他自己不贪,这些钱也不会落到老百姓的手里,与其让百官贪掉,不如他自己贪了算了。

乾隆至少还找了和珅这个替身来为自己站台,到了慈禧这她连替身都不要了,自己裸奔登场,吃相一点都不觉得难看!

Image

所谓的帝制王朝,所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而皇帝就是全国内最大的官僚,也是最大的地主,他自己比谁都贪,他又怎么可能不让其他人去贪呢?

Image

·“潜规则”也是有规则的

无论是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是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还是那套400多万字的《杜凤治日记》,它们都是记述明清两代官场潜规则的时代名作。

你以为潜规则没有规则吗?错,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不不仅仅一丝不苟,而且账目十分清晰。

Image

巡盐、巡道、师爷、文案、跟班或驿站委员,每一级的人,无论是比你官大的或比你官小的,只要你用到了人家你必须要给人家红包,不能多也不能少。

多了,你就打了其他同僚的脸,他们就会整你。少了,你不但会得罪上司而且还会得罪手下,他们会联合来收拾你,你死得会更快。

Image

在明清两代当官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的都是这些潜规则时所需要的具体数目。

如果你是新上任的官员,你不懂这些怎么办?没事,只要你肯花钱,你的前任师爷自然会卖给你一份,从几十两银子到几百两不等,以官职大小而售价,童叟无欺,公平公正。

Image

倘或你想吃白饭,不好意思,一年后你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举例说明,就拿陕西督粮道这个官职来说吧,看看他一年要给上司送多少潜规则。

1、每一季度给巡抚1300两白银,一年5200两;

2、每一季度给总督1000两白银,一年4000两;

3、另外,给上司三节两寿的贺礼一次也不能少;

4、三节:端午节、中秋季、春节;

5、两寿:上司自己的生日和上司夫人的生日;

Image

这是张集馨日记里的真实数字,而且他也是清朝朝廷公认的大清官,他还多次得到了皇帝的夸奖和接见,不然,朝廷也不可能让他去当陕西督粮道这个肥差。

Image

只要想在明清的官场上混,谁也无法逃脱这些潜规则,这其中也包括历史上的名臣,比如张居正、戚继光、林则徐和曾国藩。

在张集馨当陕西督粮道的这些年里,其中有一年陕西受了大灾,朝廷连陕西的军粮都给免了,但张集馨孝敬上司的年例却一分也没能少。

谁是当时张集馨的上司陕西巡抚呢?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林则徐先生。

Image

所有读到这里大惊小怪的人都是十分可爱的朋友,因为他们很多人只活在童话里,他们很善良,他们不愿意接受历史的另一面,尽管每个人都有其另一面。

这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很多人只看到了贾宝玉的真情和善良,却不愿意承认贾宝玉渣男、好色、无用、同性恋、见一个爱一个、懦弱而又毫无责任感的另一面一样。

Image

就拿海瑞来说吧,他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清官,他自己是不贪,但他又时常接受同僚们的周济。

请问,同样为官,海瑞明明知道官员们仅靠俸禄养不了家,那他接受同僚的钱不也是赃款吗?

Image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只知道戚继光是一个民族英雄,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戚继光每次往京城送礼都是成车成车的送。

在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下,他们必须要那样做,他们如果不那样做他们连当官的机会都没有,不当官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更不要说青史留名了。

Image

·

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敢触碰潜规则

当崇祯上位之后,这个幼稚而又单纯的少年天子想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改变明朝日益颓废的命运,他确实也努力了,也得到了诸多有着精忠报国之心的大臣的鼎力相助,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韩一良先生。

崇祯比谁都清楚困扰明朝的最大因素不是气候,也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吏治。

Image

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轻气盛的崇祯想以霹雳手段大力整顿吏治,这时一个叫韩一良的清官给崇祯上了一道奏折,崇祯看了之后大喜过望,立刻召见群臣,并在朝堂之上将韩一良大大夸奖了一番,还说要将韩一良委以重任。

原来,韩一良先生不仅仅是一个大清官,他还是一个实在人,实在人往往短命,特别是在官场上,韩一良却不懂这个道理。

Image

在给崇祯的奏折中韩一良非常理性和直白地对崇祯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其实,这些话皇帝自己也知道,他只是需要一个炮灰帮他在朝堂上过提出来而已。

Image

皇上,您老光喊口号没用,大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您只知道让官员们清正廉洁,但您知道如果每个当官的都像前朝的海瑞一样,那他们干到死也都会像海瑞一样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这是他们当官的初衷吗?

大道理归大道理,现实归现实,现实是很多人的官就是花钱跑出来的,不是为了捞钱谁愿意整天卑躬屈膝地来当这个官呢?

Image

朝廷发的俸禄本来就不够花,加上师爷、文案、皂吏和轿夫等等诸多的开销,哪个官员一年的开支不是俸禄的几百上千倍呢?这还不算官员之间的婚丧嫁娶和礼尚往来。

我自己就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我这一个月就拒绝了500多两银子的红包,那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Image

其实,韩一良说的都是实话,崇祯也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就是大实话,崇祯只是想利用韩一良为突破口杀开一条血路来而已。

当满脸红光的崇祯对韩一良一番夸赞之后,吏部尚书觉得韩一良打了他的脸,他就不紧不慢地反问韩一良,你说满朝文武都是贪官,那你说说都是谁是贪官啊!

好家伙,吏部尚书一出手就直接一剑封喉,他这是要韩一良实名举报啊!

Image

崇祯听完吏部尚书这话之后,不断地给韩一良使眼色让你大胆揭发,尽管崇祯把眼珠子都快勾出来了韩一良就是死也不说,被逼急了就说了几个之前已经被朝廷杀过头的几个贪官。

这时吏部尚书笑得忍不住放了一个大臭屁,他认为他的屁都比韩一良和崇祯的豪言壮语还香。

Image

实在无奈的崇祯恶狠狠地盯着韩一良说,就算你不知道谁是当今的贪官,你刚才不是还说你这个月就退了500多两银子的红包吗,这些红包都是谁给你送的你总该清楚吧!

这时的韩一良不仅仅已经汗流浃背,他的脚还突然间剧痛难忍,原来他举到崇祯面前的那块大石头砸到他自己脚上了。

Image

韩一良十分清楚,得罪皇帝最多也就是自己被杀头,如果在朝廷之上得罪了满朝文武,恐怕他全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事到如今他也只有装糊涂了。

杀魏忠贤已经让崇祯打了一次自己的脸,韩一良又给了他重重的一拳,崇祯气得直接罢免了韩一良的职务,并把他发配到了三千里外的云南去了。

Image

韩一良怕的是什么?他怕的是整个明朝官场潜规则这一张无比巨大的网。

只要他敢指名道姓地说出来一个贪官,后面就会有一群拔出萝卜带出泥地家伙在明里暗里让他死得连渣都不剩。

难道吏部尚书就没韩一良聪明吗?难道崇祯自己就不清楚吗?傻的是韩一良自己而已,不是吗?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